黃光鳳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傳統節日都具有不同的傳承意義。放到現在來說,傳統節日除了傳承文化和祭祀祖先,還有很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傳統節日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小學生正是認知飛速成長的階段,傳統節日與學生本身也息息相關,接受程度也高,找尋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傳統節日,既可以傳揚中華傳統文化,也可以進行德育教育,一舉多得。
關鍵詞:傳統節日;小學;德育教育
前言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都凝聚著古老和有意義的中華文明信仰和歷史情感,這些都是蘊含在每一個中華人民的血液中的,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有在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傳統節日很多都聚集著眾多優良的文化精神,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認同感更強烈。下面我們就從幾個具體的傳統節日來進行小學生的德育教育。
一、清明節,教育小學生的愛國主義
清明節是每年都祭祖的節日,代代相傳成為中華的傳統節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開展清明節德育教育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個方面是讓小學生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的事跡,并且需要做什么,祭祖的含義是什么,對自己的家庭在清明節的所作所為的意義,這是對自己的祖先的祭祀。第二個方面,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對革命烈士,為國捐軀的醫生,杰出貢獻者等人們,沒有這些人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可能這么好,一定要讓小學生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在清明節的時候去紀念先人。
作為教師要運用清明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和學校以及陵園方提議,讓小學生去掃墓;或者清明節在家觀看一部革命先烈的影片,讓小學生寫一篇觀后感;聽自己的父母講解自家祖先的故事,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對祖先表示感恩;召開清明感恩班會,在班級中找到自己想要感謝和道歉的同學,同學之間互相感恩和理解,讓小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感恩之心,以及愛國和感恩先烈的思想。
二、重陽節,結合中秋節培養學生尊敬長輩的美德
我國的重陽節在古時也是祭祖,登高祈福的吉日,到現在還有尊敬師長,感恩敬老等等內涵。而中秋節不必說,中秋團圓是珍惜家人思念家鄉的時候。小學生的重陽節尊敬師長和中秋節和家人團聚可以放到一起進行教育。作為教師,可以在重陽節那天給小學生們安排一些孝敬自己家長輩的事情,比如說給家里的爺爺奶奶做按摩,洗腳,輔助他們吃飯等等活動。在生活中發現自家長輩的不便和優點,來寫一篇關于家中長輩的作文,記錄長輩對自己的關懷表達自己的尊敬之心。還可以安排一次敬老院小小志愿者活動,讓小學生給敬老院的老人們帶去溫暖,一起在重陽節期間給老人們包餃子,打掃下衛生等基礎的送溫暖活動。
中秋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畫一幅自己的全家福,教師點評后回家可以貼到自家墻上,時時謹記親人給自己的支持力量;組織中秋佳節茶話會,讓學生們搜集一些關于中秋節的佳話故事,或者是古詩詞,上臺演繹古色古香的中秋節活動;或者是中秋故事表演活動,讓學生們選取關于中秋節的傳說故事來自行分配角色,組成話劇表演,讓學生的家長前來觀看,組織家校合作下的中秋節班級活動。
重陽節到現在來看具有尊敬師長的寓意,中秋佳節團圓日,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小學生的家庭意識和尊師敬長的美德可以從這兩個傳統節日教育中培養出來,這兩個節日一是尊敬自己的長輩師長們,二是學會感恩和愛惜自己的家人,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美德之一。
三、端午節,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和賽龍舟,為的是紀念屈原,屈原也是為國捐軀的古代偉大人才。作為教師,在進行端午節的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們在班級中包粽子,鍛煉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協調手腦運用。還可以組織學生小組比賽包粽子,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有包粽子、清洗葉子、系繩、最后煮粽子的學生,分工明確的鍛煉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包粽子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關于屈原的小故事,來朗誦屈原的詩詞,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觀看賽龍舟比賽視頻等等。
教師要事先學會包好粽子,在學生和家長群里發布學生們包粽子的視頻,讓家長隨時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動向,以及積極多彩的校園德育節日活動。教師在學生做好粽子以后,讓學生們自己制作一張賀卡,上面寫上對家人的愛,再寫上關于屈原愛國的詩句。回家后給家人品嘗自己做的粽子,家人一起來感受傳統節日的樂趣和內涵。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在端午節中,可以收獲動手的快樂和成就感,而且沉浸在屈原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情懷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結語
傳統節日中蘊含著很多德育知識,并且小學在進行德育工作的時候可以借鑒這其中的中華傳統精神力。小學生正是樹立人格,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時期,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要從傳統節日中剖析出對小學生有利的德育教育元素,實際應用到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讓小學生從日常節日中繼承中華的傳統文化,增強自己的品行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任霜. 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小學德育教育[J]. 華夏教師,2019,{4}(26):89-90.
[2]彭六生. 淺議利用傳統節日資源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4}(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