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娟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的內容開始:一是在激發興趣中創造,點燃起學生的創造思維火花;二是在質疑研討中創造;三是在發散思維中創造,通過發散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這樣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步入創造思維的神圣宮殿。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創造性思維
曾經在一個電視劇里看到這樣一個情節:一個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然后問人們這個圓像什么。幼兒園的孩子們講出了幾十種,小學生講出了十幾種,中學生講出了八、九種,大學生只講出二、三種,而社會上的人們竟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
這種情況令人匪夷所思,學問越高、見識越廣的人的想象力反而越受局限。透過現象看本質, 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形成“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納和記憶現成的知識,無形中抑制了學生的發問,久而久之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淡化了,思想也會變得麻木。試問,這樣的語文教學培養出來的會是人才嗎?
社會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代使命要求我們當今的教育要著重培養創造性人才,所以我們在平日的教學里,需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激發興趣中創造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變得豐富。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點火之人自然由教師來充當。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善于提取教學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大多數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和教具,循循善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學貴有思,學思結合,在質疑研討中創造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有質疑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進一步學習,然后才會有所得,學生的帶疑而學顯得尤其重要。
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中,課文先后介紹了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喝水、走路、洗澡等趣事,這些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新穎奇特。在老師的介紹引導下,班里博學的肖又軒同學主動和大家介紹了我國探索宇宙的發展歷程。聽完介紹,同學們若有所思,原來太空有這么多奧秘,只要我們敢于研究,就可以在太空中挖掘很多寶貴的資源,讓這些資源服務于人類。老師順勢接上同學們的話語,結合課文內容,如果你以后是研究太空的科研人員,你會怎么做呢?一個同學說:“航天員在宇宙飛船里因為失中,很多行為舉止難以進行,我以后要專門研究一種抗擊太空失重的東西”。這時教師及時肯定學生敢于從教材出發,進行發散創造,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作進一步的理解學習,鼓勵大家從小立志努力專研。這樣學生的思維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創造個性才得以充分展示。
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可以促進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與探索,進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我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學生非常佩服諸葛亮巧妙利用草船借箭的智慧,然而也提出疑問: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諸葛亮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此看,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深層次探索階段,于是老師適時啟發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處來思考,如抓住“霧氣很大”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深思熟慮,料事如神……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疑,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三、在發散中創造
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有機組合。發散需求異,它要求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求索答案,一避考慮問題的單一性,使思維不至僵化。發散思維具有流暢、變通、獨特三大特征。我覺得應從這三方面訓練創造性思維呢?
(一)精心設計訓練,培養思維的流暢性
流暢性指針對問題從不同角度,在短時間內反映迅速而多向的思維特征。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著重加大這方面的訓練力度。我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字詞句運用”時,組織同學們在春、夏、秋、冬里任選一個季節,可用上季節下面的任意一個詞語,連起來說一句話。如選擇季節“秋天”和詞語“樹葉”,可以說:秋天到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同時,要求同學們認真聽同學發言,因為被同學們選擇過的詞語不能重復適應。規則說完后,便組織全班同學開火車輪流進行。在游戲過程中,越到后面的同學越沒有選擇性,難度也會增大,但很多同學在游戲氛圍和好勝心的驅使下,結合生活實際,積極開動腦筋,令我驚訝的是,同學們越說越起勁、越說越流暢。在教學環節中利用這個游戲,既培養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長此培養下去學生就會思路通暢。
(二)選點激辯,培養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力是指思維的靈活性,這是擴散思維的關鍵,也指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維,從某思想換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種不同的新方式去看一個問題。其實語文學習中的很多問題是不能單用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或是只有一種答案的。我在執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時,引導學生比較學習并思考官員提出的稱象方法和曹沖稱象的方法哪個好?好在什么地方?當學生爭相回答曹沖的辦法好,并回答得頭頭是道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思維,讓學生思考:“曹沖的辦法好,那他是怎么想出來的呢?接下來,學生的回答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老師抓住這個思維的訓練點繼續引導,提出:“同學們,如果當時你也身處其中,你有比曹沖更好的辦法來稱出大象的重量嗎?”這個問題立即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大家都絞盡腦汁,積極思考,準備向“曹沖”發出挑戰。
“我準備一些大小一樣的木桶,就地取材,直接用水桶在船外裝滿水,把裝滿水的桶放在船上,等船沉到畫線的位置時,只要記住水的桶數,再稱出一桶水的重量,不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嗎?”一同學慢條斯理地說著。
同學們都向這位同學投出贊許的目光。
這一環節的研討學習,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學會思考、靈活變通,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三)同中求異,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鼓勵孩子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同時也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進行自己獨立的思考。思維的獨創性就是針對問題,用新角度、新觀點去分析,對問題提出自己獨特、新穎的見解,它代表發散思維的本質。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一課,傳統的做法是讓學生得出“狐貍很狡猾,依仗別人的勢力嚇唬人,進行欺騙,我們不要像狐貍那樣,要做一個誠實的人”的結論。這個寓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而現在新的理論應同中求異,突破現有知識圈的張力,或者克服固定性的功能障礙由已知信息產生新的信息,使學生得到新的認識或新的看法。老師說:“你們看過狐貍的卡通片嗎?想想那里對狐貍是如何評價的?”學生立刻活躍起來,紛紛說:“那里說狐貍很聰明。”“這篇寓言把狐貍說成狡猾我覺得也不太合理,其實狐貍為了保護自己,想出了這個完美的辦法,又沒有傷害到他人,足以說明狐貍的聰明,它這個機靈勁還真值得我們學習呢!”……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具有新穎、獨特的特點。同樣的一篇課文、同樣的一個事物能夠談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無疑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為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理念,我們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方法數不勝數,針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教師們應該在一定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創設良好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帶著“思考”這把鑰匙,試著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大膽創造,讓創造性思維萌芽滋長,讓語文課堂教學活水長流。
參考文獻:
[1]金曉芬·質疑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3)
[2]韋志成·語文教學的思維訓練 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