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世情諷刺小說,其中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描寫,描繪了一幅封建社會底層人民日常飲食的圖景,通過對人物日常飲食中的飲品和菜肴名稱、食俗與食禮的描述,不僅可以反映出我國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還具有從側面豐富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功能,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 飲食描寫;《儒林外史》;文學功能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026-02
飲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飲食文化在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無論是茶水文化還是酒席文化都浸透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蘊,飲食不僅是中國人表達個人性格和形象的重要舞臺,也承載了中國悠久的文化傳承,不僅是世俗人情的鮮明體現,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展現個人情志的重要工具。借著飲食,《儒林外史》描畫了一幅清代儒林士子形象長圖。飲食描寫中蘊含了作者對各類社會黑暗現象的抨擊與批判,同時吳敬梓筆下的飲食本身的家常性和現實性特征也給予了讀者強烈的感官體驗。通過研讀文本和相關研究成果,發現文中的飲食描寫對于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目前對于《儒林外史》的飲食研究還處于一個尚不深入的階段,研究方向傾向于翻譯方向,而對其中飲食文化的文學功能并沒有系統的探究,因此,本文嘗試從小說本身的諷刺性和喜劇性、人物形象的凸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這三方面分析《儒林外史》中飲食描寫的文學功能。
一、飲食描寫突出小說的諷刺性和喜劇性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代社會風俗和人情的優秀諷刺世情小說,諷刺藝術手法的靈活運用是這部世情小說最大的特點,吳敬梓對儒林群丑的諷刺性藝術描寫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在其中的穿插描寫不僅推動故事情節的完善和發展,而且使小說的諷刺性和喜劇性更加鮮明突出。范進和胡屠戶這兩個典型的藝術形象代表了《儒林外史》諷刺性和喜劇性的高度統一,二人分別代表不同的階層,一個代表畢生追求舉業窮困潦倒的儒生,一個代表毫無文化水平的中下層市井小民,但是作者將這兩個形象放在飲食中描述,二人通過飲食引出對話,飲食成為人物交流的媒介的同時,也營造出一種喜劇性的效果,人物在飲食中暴露的丑態亦是作者貶抑情感的鮮明體現。如范進中舉前胡屠戶的賀禮只有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中舉后光肉就有七八斤,光錢就有四五千,賀禮的巨大差異揭示出胡屠戶勢利的心理。語言上,中舉之前稱范進是“現世寶窮鬼”并且趾高氣揚,中舉之后是“賢婿老爺”而且打人要連斟兩碗酒喝才能勉強壯一壯膽,殺豬的手打了人還要討一服膏藥來貼,而昔日冷眼旁觀的鄰居更是不遺余力地吹捧說“胡老爹方才這個嘴巴打的親切,少頃范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來。”不僅送雞蛋送白酒,還送米送雞,這個時候鄰居就顯得無比熱心,和范進窮困潦倒、母親甚至要餓得兩眼發黑的時候的冷眼旁觀形成巨大的反差,人情勢利一覽無余,而胡屠戶市民化的語言表達也展現出《儒林外史》獨特的語言藝術特征。
二、飲食描寫豐富和完善人物形象
作者用高度現實的白描手法將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放在飲食的環境之中,飲食的描寫則從側面起著豐富和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飲食的巧妙運用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點,作者通過細膩的飲食描寫從不同的方面推動著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存在一個著重刻畫的反面形象嚴貢生,嚴貢生的形象則是貪婪和兇殘的極端,第六回嚴貢生那一節經典的食用云片糕的情節則是正面描寫人物仗勢欺人,吝嗇無恥的形象。在到高要縣的路途中,嚴貢生因為暈船而身體發暈作嘔,便叫“四斗子同船家燒了開水,拿進艙來。嚴貢生將鑰匙開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來,約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剝著,吃了幾片,將肚子揉著,放了兩個大屁,登時好了。”后說普通的云片糕為價值幾百兩銀子的名貴藥品,不僅賴掉船錢,還以官位壓迫和欺詐百姓。飲食從側面使嚴貢生狡詐貪婪的形象豐滿和立體起來,更加具有現實性的色彩。
第二十九回描寫杜慎卿的飲食:杜慎卿極大的酒量,不甚吃菜;當下舉箸讓眾人吃菜,他只揀了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下酒。傳杯換盞,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軟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下去了,再斟上酒來。還有后文諸葛天申、季恬逸和蕭金鉉三人回請的宴席中,杜慎卿不食大葷,吃了一塊板鴨登時嘔吐的情節,側面突出人物高潔卻帶著一些姑娘氣的名士形象,而杜少卿的飲食描寫則是以他家中自己做的肴饌為主,是極其精潔的食物,內中有陳過三年的火腿,半斤一個的竹蟹,都剝出來膾了蟹羹,還有二斗糯米做出來的二十斤釀的烈酒,后文杜少卿家中請客推辭,煨的有七斤重的老鴨,還有尋出來的有九年半的陳酒,從側面使人物豪俠磊落的形象更加接近現實。
作者還以褒揚的態度對杜少卿悉心侍奉婁太爺的行為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如書中第三十一回通過加爵和一個小廝的對話將杜少卿的仁孝之舉用飲食描寫出來:那小廝道:“少爺起來多時了,在婁太爺房里看著弄藥。”王胡子道:“我家這位少爺也出奇!一個婁老爹,不過是太老爺的門客罷了!他既害了病,不過送他幾兩銀子,打發他回去,為甚么養在家里,當做祖宗看待,還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那小廝道:“王叔,你還說這話哩!婁太爺吃的粥和菜,我們煨了,他兒子、孫子看過還不算,少爺還要自己看過了才送與婁太爺吃!人參銚子自放在奶奶房里,奶奶自己煨人參,藥是不消說。一早一晚,少爺不得親自送人參,就是奶奶親自送人參與他吃。這就從側面突出了杜少卿宅心仁厚的性格特點。除了幾個經典形象以外,還有一些有趣的飲食人物關系,如用大蝦圓子的飲食描寫從側面點出范進虛偽的形象,用煨得稀爛的豬蹄來侍奉父親的飲食描寫則是突出匡超人孝順的形象,用后文不肯步入茶室的情節反映出匡超人裝模作樣、冠冕堂皇的形象等等。
三、飲食描寫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飲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飲食在滿足人的最低生理需求的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平臺,因此飲食本身又承載著一定的精神文化意義。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飲食不僅可以豐滿人物形象,亦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內涵和精神世界。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通過對飲食的描寫來從側面塑造人物形象,進而表現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情感和態度。例如真儒王冕的形象塑造則是寄托了作者禮贊遵循孝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書中的一部分飲食場景刻畫還體現了作者高蹈魏晉風流,崇尚文人風骨的思想感情。如文中多次提到的烹茗清談,以及頗具魏晉風流的著名宴飲,如第十一回婁家兩個公子和魯編修的酒席中,第十回中“足有一個時辰,酒斟三巡,那兩個管家又進來,把暖簾卷上。但見書房兩邊,墻度上、板縫里都噴出香氣來,滿座異香襲人。魯編修覺飄飄有凌云之思。”
《儒林外史》中的飲食不僅體現了作者崇尚魏晉風度、批判反抗封建科舉制度的精神,而且表現了作者對以仁義孝道為核心的傳統儒家禮樂文明的向往之情。
書中多次通過飲食表達了作者對儒家傳統禮樂制度的向往和追求,如文中廣東的湯知縣為范進舉辦的酒席上,范進因服喪期間講究不用葷腥,不飲葷酒而多加推脫的情節: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后堂,擺上酒來。這蘊含了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的習俗講究,體現了作者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能力。
作者借用傳統儒家禮樂文明祭祀的習俗寄托了自己對傳統儒家禮樂社會的向往之情。儒家的祭祀禮儀體現了傳統儒家禮樂文明社會圣賢治世、秩序井然、和諧淳樸的理想特征,和清代勢利虛偽、道德敗壞的社會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如第三十七回中的泰伯祠禮樂祭祀大典:公中說,祭的是大圣人,必要個賢者主祭,方為不愧……當下廚役開剝了一條牛、四副羊,和祭品的肴饌菜蔬都整治起來,共備了十六席。樓底下擺了八席,二十四位同坐。兩邊書房擺了八席,款待眾人。吃了半日的酒。”作者對飲食的描寫升華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肴饌從世俗化的餐桌上轉移到了供桌上,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寓意,不僅是傳統儒家禮樂文明再現,也是諸多文人的精神內在寄托,盛大的祭祀場景中,飲食從屬于禮儀和樂舞,雖然肴饌出現的場景不多,但是也承擔著一定的文化意義。
四、結語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度思想內涵的作品,吳敬梓借助飲食這個重要媒介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度,不僅表達了自己對于魏晉風度的高度贊揚和崇尚之情,也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傳統儒家禮樂社會的向往之情,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現實社會以及禁錮人的思想的文化專制現象的反抗精神,這種大膽追求人格獨立和自由的反抗精神在清代壓抑的社會環境下對于啟發人們反抗封建科舉制度和追求人格平等自由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高文翔.《儒林外史》中的飲食與世情[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04):57-60.
[3]慈云雙.論《儒林外史》中的飲食思想[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7,(01):7-9+34.
[4]劉洪強.《儒林外史》的飲食諷刺[J].畢節學院學報,2007,(01):60-64.
[5]楊婧.《儒林外史》筵席描寫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7.
[6]付玉貞.飲食場面描寫在《儒林外史》中的作用[J].中華文化論壇,2006,(03):84-87.
[7]慈云雙.《儒林外史》之飲食文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7.
作者簡介:
徐玥,女,碩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