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婷
【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功能越來越強大,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如何利用微信助力語文教學,是值得探索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將從微信應用于“資源拓展、補充和分享”、“習作發表、品析和互評”、“作業管理和評價、反饋”、“家校溝通、討論和輔導”四個方面,介紹其教學用途。
【關鍵詞】微信;語文教學;用途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掀起了移動互聯網浪潮。隨著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學習、微課程、微店的出現,當下的中國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其中,微信作為一款跨平臺的通信工具,用戶基數多,還可以進行內容共享、傳播,很適合作為課程學習的輔助工具?,F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媒體技術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微信功能越來越強大,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指尖上的微信成為語文教學的助手,這里的“微”顯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見微知著”。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利用微信助力語文教學,是值得探索的一個新課題。
一、應用于資源拓展、補充和分享
如今各種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老師不僅可以下載適合于自己語文教學的資源,還可以通過錄制、編輯制作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資源。微信作為網絡資源的傳播平臺,可用于圖文、音頻、視頻、鏈接等媒體信息的傳播,極其便利。語文學習的外延內容也很多,在課前、課后延伸中都需要應用相應的資源。
1.課前預習,發布資源。
預習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課堂學習的效率。絕大部分老師都會布置學生預習,并收集相關資料,例如作者信息、寫作背景、文本相關知識等。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收集信息能力不足,往往導致預習效果不佳。老師可通過微信有針對性地發布相關資源給學生,引導學生用于語文的前置性學習。
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3《小青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預習是困難的。于是,教師制作了五分鐘微課《“青”的朋友在哪里?》,通過展示“青”字尋找不同的偏旁朋友,變成了“睛、情、晴、清、請”這五個生字,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形聲字。另外,老師可以一同發布生字書寫視頻,展示筆畫筆順、演變過程、字詞辨析等。還可以錄制發送老師的課文范讀音頻,不懂的孩子可以反復多次學習。許多家長紛紛表示,這些資源對孩子們的預習非常有幫助。
2.課后延伸,補充資料。課堂上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完全理解老師所教授的內容,老師亦不能在課堂中把所有延伸拓展內容講透徹。借助微信,老師可以把課堂學習相關的資源發送給學生,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鞏固復習。老師還可以通過朋友圈共享相關教育資源,引導家長關注點閱。
二、應用于習作發表、品析和互評
管建剛老師演繹的“作文教學革命”影響著一大批語文老師,其中也包括我。他認為,對于學生的習作而言,展現其價值和意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徑是發表。文字只有發表出來,才能實現生命與生命的對話,人也只有在這樣的對話中才能得到文字的滋養和浸潤。
多年前,我也辦起來一份份班級作文報,學生看到自己的習作發表,既興奮又激動。但印刷班報過程比較繁雜,每期班報發表的篇數有限,每位學生最多拿到一份班報,讀者的范圍多限于自己班級及家長。因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發表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微信的助力下,此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習作發表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發表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圖片,可以是聲音,還可以是視頻。
1.發表便捷,形式豐富。微信公眾平臺,也稱公眾號,是微信的一項新功能。老師可以申請創辦自己班級的公眾號,在此平臺進行自媒體活動。利用手機關注公眾號,家長、學生便能快速瀏覽到所發表的信息,相比傳統網站更加便捷,非常合適發表習作成果。低年級以聲音的發表為主,中高年級可以配以圖片、視頻,不同年段使用不同的發表形式。由于微信平臺具有開放性,這就意味著讀者的范圍遠遠不止同學、家長,發表的平臺因此更加廣闊。
2.品析交流,多元互動。習作發表的平臺越大,對于學生而言更能激發他們的動力去寫作。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除了能夠“文成即發表”,實現“寫作即交流”也并非難事。平臺除了群發推送,后臺老師還可以實時交流。習作通過公眾號發表,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大家留言、點評、點贊。師生、生生、家長的多元互動下,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大大提高。
三、應用于作業管理、評價和反饋
有不少老師抱怨,朗讀、課外閱讀等作業很難監管,學生實際完成情況老師無從查證。尤其是低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作業,口頭作業上交便成了難題。不少學生回家后根本不讀,一是存在僥幸心理,完成與否老師并不知道,二是讀得好與不好,沒有實質評價,積極性不高。微信不僅給了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還可以通過上傳、打卡等形式起到督促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跟進督促,及時評價。借助微信,每天學生朗讀等口頭作業上傳班級群,以接龍打卡的方式登記。針對上傳作業老師可評價回復,哪些學生沒有及時完成也一目了然,第二天便可及時了解原因,跟進督促。同時,群里的優秀作業起到示范作用,對部分學生也起到督促作用,很好地打破口頭作業上交的障礙。
2.線上布置,線上批改。近兩年來,微信又發展了與公眾號并行的體系——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小程序除了支持社會服務,還實現了不少教育服務,如“閱讀習慣助手”、“一首一首詩”、“吖吖識字”、“班級小管家”等微信小程序。它們不僅可以實現布置作業、記錄打卡、評價反饋、信息接龍、發布成績等功能,還解除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為小學生提供了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移動終端平臺。
例如,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全國各大中小學不能如期開學,各校紛紛應用了在線教育實現“停課不停學”的防控措施。除了利用教育公眾號推送課程資源給學生,還通過“班級小管家小程序”實現作業的布置與反饋。學生可以通過小程序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提交語文作業,如書寫作業、朗讀作業、練習題作業、課外閱讀作業等。老師則通過圖片涂鴉圈畫、文字評價、語音評價等不同方式進行批改,還可以在評價系統上為學生點贊、獎勵紅花、評選優作業等。即使學生非在校期間,老師也能利用微信平臺進行作業布置、評改、反饋、記錄。
四、應用于家校溝通、討論和輔導
作為老師,離不開與家長、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微信即時通信方式多樣,文字、語音、視頻均可實現。通訊的人數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設置,可一對一,也可群聊天。本人建立了自己的班級微信群,也根據自己的需要將不同的家長或學生拉倒一個特定的群里,以便隨時溝通。
1.溝通及時,交流方便。家長可通過微信群互相交流孩子學習情況,也可針對孩子語文學習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如果學生在家里做作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家長又無法解答,還可將問題拍下來發到班級微信群里詢問。哪怕是不識字的家長,也可以通過語音進行交流。
2.分層管理,有效輔導。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無法兼顧全班每一位學生的學業輔導。而微信的群聊和私聊語音、文字通訊功能,則可進行公開或者非公開指導,實現師生在線輔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建立不同的群聊,實行個性化對話,發揮分層輔導的優勢。優生需要肯定之余,后進生及家長也需要顧及其心理負擔。這樣進行人性化的溝通輔導,得到家長們的認可,并倍感暖心。
五、結語
微信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本人使用微信建立了班級微信群,還申辦了班級公眾號,應用過程中真切感受到它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我相信只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科學合理、恰到好處地運用,相信指尖上的小微信,定能發揮更大的效能。
參考文獻:
李丹丹.“微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9.
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管建剛.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識”談[J].人民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