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賀健康 唐亮
摘? 要:大學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本文調查分析得出:民辦高校大學生整體生涯適應力水平良好,但受出生年月、戶籍所在地和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影響,在年級分布上呈“U”型,大一和大四對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明顯高于大二和大四,農村學生的生涯適應力較城鎮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有差距,獨生子女的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關注都高于非獨生子女。針對以上影響因素,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模式,加強民辦高校辦學“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和高校教師的培養;提高民辦高校各年級學生生涯適應力課程及活動規劃的質量、加強民辦高校對異域地區和特殊家庭學生生涯適應力的關注,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進而提升就業質量。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民辦高校;生涯適應力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學生畢業人數也隨之上漲。2020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指出,2020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1]。這也意味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會隨之增加,就業形式會更加復雜嚴峻。如今,當代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面對社會,從而產生對社會的迷茫和恐懼。加上在校期間沒有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導致在就業競爭中沒有優勢,屢次碰壁,受到內心創傷,不愿去參加任何招聘會,導致畢業等于失業。為了解決大學生畢業后生涯適應力的不足,民辦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培養。
一、影響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因素分析
本文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的469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306人,占總數的65.25%,女生163人,占總數的34.75%。本研究采用侯志瑾在2012年依據生涯適應力量表2.0版翻譯的生涯適應性量表中國版。本次調查在問卷星上發布問卷,共有41題,包括基本信息、生涯適應力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主要分析個人基本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和生涯關注四方面的因素,共答469份,回收469份,有效率為100%。為了保證統計標準一致,將生涯適應力總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轉換為平均分,使用SPSS22.0系統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不同特征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得分方差進行分析。
(一)出生年月相關因素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研究問卷中“您的出生年月”對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生涯自信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的出生年月樣本對于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均表現一致性,對于生涯好奇、生涯關注有差異性。具體分析可知:生涯好奇中有明顯差異的組別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為1999年以下最大[2],生涯關注有明顯差異的組別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為2002年最大。總之,不同出生年月樣本對于生涯控制、生涯自信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對生涯好奇、生涯關注呈現顯著性差異。大一和大四的生涯好奇及生涯關注明顯大于大二和大三的。
(二)戶籍類型相關因素分析
不同“戶籍類型”樣本對生涯自信均表現出一致性[3],對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有著差異性。戶籍類型對于生涯控制呈現顯著性,通過具體對比差異可知,農村戶口的平均值會明顯低于城鎮戶口的平均值;對于生涯好奇呈現顯著性,通過具體對比差異可知,農村戶口的平均值明顯低于城鎮戶口[4];對于生涯關注呈現顯著性,通過具體對比差異可知,農村戶口的平均值明顯低于城鎮戶口??傊?,不同“戶籍類型”樣本對于生涯自信不會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對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呈現顯著性差異。戶籍為城鎮的學生的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都大于戶籍為農村的學生的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關注。
(三)獨生子女相關因素分析
不同“是否為獨生子女”樣本對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生涯自信均呈現顯著性,并且均有差異性??傊?,不同“是否是獨生子女”樣本對于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生涯自信均呈現顯著性差異。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路徑
(一)全員育人:構建全校教職工全員育人模式
全員育人是指學校領導、教師甚至后勤人員等都參與的育人機制,加強構建全校教職工共同育人模式,開展全員育人,將不同人的經驗傳給學生,使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有所提高。校長、主任等要加強對學生生涯適應力課程的監管和控制,作為學校的高層,應時刻對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進行關注。教師也應加強對課堂內容的強化和專業化,做到任何學生都能聽懂、都能學會、都能內化于心,并且加強課堂思政。后勤教職工雖然沒有專業知識,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對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進行強化。比如加強教室的衛生,使學生在學習空間內感到舒適;加強教學樓內的環境,使其變得干凈整潔,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全過程育人:提高民辦高校各年級學生生涯適應力課程規劃
新生進入大學,對生活充滿向往,心中熱情之火不斷燃燒,充滿了對自己未來生涯發展的好奇、自信。大二、大三的學生適應了大學較慢的生活節奏,曾經心中向往的美好大學生活的熱情逐漸消退,對未來自己生涯規劃的憧憬也隨時間而消退,處在大學四年的中間時期,急迫感沒有那么強烈,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涯適應力不再關注。而大四學生因為馬上畢業,不得不對自己的生涯適應力做出關注。大四學生要在一年的時間里不斷對將來從事的事業進行了解,不斷通過各種機會、各種形式、各種方法來提升自己,所以大四學生對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的關注達到大學四年的最高值。提升大二、大三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是民辦高校提升學生生涯適應力的關鍵,一是學校對大二大三學生開設生涯規劃課,加強其對生涯適應力的關注,針對性解決大學生對生涯不關注、不好奇的問題。二是學校開展創造式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如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專業企業,開闊學生眼界,鼓勵學生參加創造性團隊,通過發揮想象力提升生涯自信。
(三)全方位育人:加強民辦高校對異域地區學生生涯適應力的構建
農村沒有城市經濟發達,學生所處環境的發達程度不同,眼界也不同,對生涯的適應力也不同,所以城鎮學生生涯適應力明顯大于農村學生。高校應通過一系列活動加強學生生涯適應力:一是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開闊農村學生的眼界,使其體驗城市的生活節奏,以此提升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關注。二是學校多組織與企業的聯系,帶領學生參觀公司,了解公司的招人標準,使其了解自己的差距,加強對自己的生涯控制[5]。
(四)打鐵必須自身硬:加強民辦高校以立德樹人為首要任務的地位
民辦高校加強以立德樹人為首要任務的地位,在教學中徹底貫徹立德樹人思想。通過立德樹人教育加強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優勢有兩點:一是開拓大學生的視野。在大學生活中,開放的環境、多元的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視野和絕佳的機會接觸更多新的事物,使其思維更加敏捷、活躍和獨立,遇到問題能夠多方面分析。高校要培養大學生的感性和理性,使畢業生找準感性和理性中間的平衡點,即使在將來遇到大型招聘會也會收放自如,把持有度。二是豐富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加強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對自我的負責意識,使其增加責任感,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當代大學生,從而在無形中加強優化、提升社會技能、增加專業知識,使自己完全升華。量變產生質變,使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提高,從容面對就業。
(五)育人者先育之:加強民辦高校對專業教職工的培養
民辦高校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篩選,育人者先育之。目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任務還有一定差距,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涯適應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未高度重視,同時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涯規劃和自己的生涯適應力的了解也有所欠缺,為此民辦高校要不斷加強學生對生涯適應力的認知。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專業知識,把“三全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創新育人方法及形式。通過構建全員參加、全方位培養、全過程跟蹤的課堂形式,將課程與思政融合,積極引導學生返回課堂,加強生涯職業規劃,并堅持將嚴格管理和科學治理結合起來,實現課堂思政。在實踐中無聲無息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生涯適應力,使其將來有立足社會之本。
參考文獻:
[1]秦玲,等.基于社會需求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4(11):7-8.
[2]馬玲玲.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父母生涯相關行為與職業探索的追蹤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3]丁莉娜,等.理工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調查分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105-107.
[4]顏志雄,等.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結構模型探析[J].高教論壇,2020(8):112-117.
[5]胡琳.我國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進展[J].林區教學,2020(8):98-101.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