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體時代是指普通大眾或群體通過微博、微信、貼吧等途徑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時代。本文以“拉面哥”為例,簡要分析自媒體時代草根平民如何被動走紅網絡,對輿論傳播態勢、自媒體蜂擁圍堵行為等內容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對該事件所引發的傳播現象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期尋找自媒體時代理性傳播的呼聲。
關鍵詞:自媒體;“拉面哥”;網紅;流量至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107-03
20世紀著名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有一句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在15分鐘內成名。”短視頻的興起,讓草根平民有了成名的機會,一次不經意的曝光可以讓一個素人一躍成為頂流。如今,“拉面哥”程運付的爆火正是由于兩段幾十秒的短視頻。以“拉面哥”為中心,他的家鄉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楊樹行村迎來了一場網紅經濟的狂歡。資本逐利下,自媒體對網紅瘋狂的窺探和嗜血的炒作引發了公眾對自媒體行業的一系列思考。
一、“拉面哥”的走紅態勢分析
“拉面哥”的相關信息傳播熱度走勢大體可以分為傳播熱度不斷上升期、傳播熱度迅速爆發期和傳播熱度逐漸消散期。
在傳播熱度不斷上升期,幾乎所有的報道都圍繞著質樸、良心、堅守等正能量的話語對“拉面哥”15年不漲價堅持一碗拉面三塊錢的誠信經營行為進行贊揚。這一階段的信息傳播主體有自媒體傳播者和專業的新聞媒體。自媒體傳播者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形式上傳、分享、轉發、評論各種關于“拉面哥”的正面內容。部分專業新聞媒體則對“拉面哥”進行深入的采訪報道,除山東本土的新聞媒體外,央媒等主流媒體也對山東拉面哥童叟無欺的經營行為進行了評論和點贊。
在傳播熱度爆發期,各路網紅主播、自媒體拍客紛紛集結于“拉面哥”的家鄉,山東臨沂的一個小村莊瞬間成為全國各路自媒體的“圍獵場”。網友信息聚焦點也逐步由宣傳“拉面哥”的正面內容,轉為挖掘與“拉面哥”經營無關的生活邊角料信息?!吧綎|拉面哥想給兒子換房子”“山東拉面哥助力失孤原型尋子”“山東一餐飲公司申請拉面哥商標”等話題,引發了網民的關注和激烈討論。24小時蹲守的自媒體成為“拉面哥”各種生活邊角料信息重要的挖掘者,而專業新聞媒體則向公眾揭露無良自媒體主播為了流量瘋狂炒作的丑態。
在傳播熱度逐漸消散期,輿論的關注點從對自媒體拍客鏡頭下無處躲藏的“拉面哥”的同情轉為對自媒體無下限窺視“拉面哥”私生活行為的強烈抨擊,以及對整治自媒體傳播亂象的急切呼吁?!袄娓纭钡谋t,讓他自己和當地的村民始料未及,他們見識到了半輩子不曾見過的“大世面”,致富的希望仿佛近在咫尺。但事實證明,喧囂過后,熱度逐漸下降。目前,線上短視頻平臺上關于“拉面哥”的內容少之又少,只保留近期主流媒體的評論,線下楊樹行村集市自媒體拍客大幅度減少,傳播熱度也大不如從前。流量尚未干涸,人們已經開始尋找下一個爆點。
二、“拉面哥”的走紅原因分析
(一)技術支持:短視頻平臺發展迅速
《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9.01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18億,占網民整體的87%[1]。短視頻逐漸成為互聯網的底層應用。早在幾年前就有人開始關注“拉面哥”,但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如今短視頻平臺迅速發展,便利的拍攝條件、簡單的操作方法使傳播變得簡便可行,只需一部手機,人人都可以傳播,人人都可以接收?!袄娓纭钡淖呒t,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視頻平臺功不可沒。除此之外,各類新聞客戶端也是“拉面哥”走紅的重要傳播平臺,如澎湃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其傳播信息較多,傳播影響力較大;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第二大傳播平臺,以視頻號和公眾號為主要信息傳播來源;微博客類社交平臺是第三大傳播平臺,報道雖較為零散,但仍推動了拉面哥的爆火。
(二)受眾心理:網友獵奇心理強烈
獵奇心理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奇心,這種心理奇怪而特別,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人們對自己不熟悉、不知道甚至比較稀奇的事情或概念感興趣。時代快速發展,物價飛速上漲,在別人一碗拉面賣到十幾塊錢時,“拉面哥”為何堅持一碗拉面只賣三塊錢?價格如此低廉他能否賺到錢?80后山東大漢為何看起來像五十多歲的大叔?他經歷了什么?這些疑問都引發了人們對攤主“拉面哥”的好奇心。在“拉面哥”最初走紅的視頻中,“15年不漲價堅持一碗拉面只賣三塊錢”的標簽深入人心,流量快速聚集,引來了大批的自媒體。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理作為人們探索和求知的內在動力之一,應該適度,不可一味追求。隨著時間的持續,“拉面哥”事件性質逐漸發生的變化正說明了這一點。
(三)“使用與滿足”:品質百不獲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往往基于特定的需求接觸使用媒介。三塊錢一碗的拉面究竟有多大的魔力,以至于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參觀這個山東小村莊,這不僅讓村民們疑惑,連“拉面哥”自己都摸不著頭腦。因為在他們看來,“三塊錢的拉面”“一塊錢的煎餅”再正常不過。樸實、善良、正能量是他們身上共有的品質,而這些可貴的品質不僅是社會推崇的主流價值觀內容,更是當今泛娛樂化社會風氣下人們身上缺少的東西。“拉面哥”的質樸和真誠為利益盛行的社會帶來了一絲溫暖,人們見慣了城市里量產的虛偽和冷漠,對農村原始的真誠和善良格外動心。他的面不僅可以填飽肚子,還可以滿足人們對久違的美好和善良的渴望。打動人們的不僅是三塊一碗的面、憨厚樸實的笑容,更是“拉面哥”身上百不獲一的可貴品質。
三、“拉面哥”的走紅特點分析
在自媒體與新聞媒體的裹挾圍觀下,“拉面哥”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動曝光的他從好人變成了受害者。整個事件的走紅過程大體表現出三大特點。
(一)正面宣傳逐漸被動走偏
“拉面哥”身上具有樸實、善良、真誠、不為利益所動等優良品質,這使他很自然地成了典型。走紅初期,報道幾乎全部為正能量內容,但隨后各路網紅大量涌入,自媒體過度解讀。家門、攤位、村子被圍堵,對“拉面哥”的經營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正面事件逐步演化為自媒體流量炒作的狂歡,正如“拉面哥”自己所說,流量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了其益處。與此同時,部分主流媒體和網民開始以自媒體無下限窺視他人為著力點,在全網掀起了抨擊自媒體低俗行為的熱潮,同時呼吁大家不要放肆消費“拉面哥”的善良,蹭流量不能毫無底線。 “拉面哥”從被動走紅到蜂擁圍觀再到熱度消散,原本正能量的宣傳在流量的炒作下成了一場社會鬧劇,最后留給“拉面哥”的也許只有一地雞毛,留給社會公眾的只是零零散散的道德啟示。網友們紛紛感慨,“‘拉面哥的精神難能可貴,希望他不會成為第二個‘大衣哥”。
(二)資本助長流量炒作的狂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隨著“拉面哥”的走紅,許多商家和當地村民也被卷進這場流量的狂歡。村民們在“拉面哥”家門口附近擺攤招攬生意,各路商家打出了“為拉面哥點贊”字樣的廣告,三大運營商都在村里建立了5G基站,民宿、農家樂、跑馬場等娛樂設施的建設如火如荼,“拉面哥”稱自己已與他人簽署短視頻賬號運營協議,但他表示很后悔,不想被利用賺錢。為了方便大家看望“拉面哥”,當地村民建設免費停車場,為游客提供免費熱水和食物,甚至在家門前架設信號穩定設備,可是“拉面哥”和當地人的熱情好客,換來的卻是更多人變本加厲的消耗。聞風而來的各路主播,為了借助“拉面哥”的流量提高自己的熱度,增加打賞金額進而提高帶貨能力,不惜做出一些低俗的、出格的直播行為,一時間,“拉面哥”的家門口堪稱“妖魔鬼怪”的聚集地。合理控制資本的無序入侵,正確處理商家的無良聚集,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
(三)自媒體蜂擁圍堵成普遍現象
流量為王和利益至上的思想催生了大量的現實鬧?。骸吧綎|大衣哥”朱之文過著毫無隱私可言的“楚門的世界”式的生活,被流量榨干的智障兒童“小馬云”范小勤被拋棄回村,還未岀獄就等待被各自媒體“高價簽約”的偷電瓶車的周某等等。這種無底線地吹捧流量、病態低俗的營銷手段,總會引發一定的輿論震蕩。不同的當事人,相同的自媒體,“拉面哥”也陷入了同樣的怪圈,面臨同樣的命運:流量來時風光無限,流量退后泯然眾人。自媒體蜂擁圍堵當事人引發了公眾對自媒體毫無底線的低俗傳播行為的強烈譴責,但是為了獲取利益,無良自媒體極端追捧流量的行為仍時有發生?!袄娓纭辈皇堑谝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爆火之人,這種周而復始的負效應傳播,不僅會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長此以往也會影響社會價值觀。因此,加強對自媒體行業的優化和治理顯得格外重要。
四、“拉面哥”未來前景分析
(一)不忘初心,打造“良心拉面”
當記者問起為何堅持賣了15年沒有漲價時,“拉面哥”表示,來吃面的都是老百姓,要讓老百姓吃得起、吃得飽。他自己是窮苦人,所以知道老百姓賺錢的辛苦。“拉面哥”強調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做“良心拉面”。爆紅之后,“拉面哥”的生活和村子的安寧受到了嚴重的侵擾,“拉面哥”精神壓力很大,甚至躲在親戚家里,他不止一次說:“不想火,我不想當網紅,我只是個做面條的,希望回歸平靜的生活。”因為他知道,正是在老顧客的支持下,生意才慢慢好起來,生活也比以前越來越強。對于“拉面哥”的未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網友表示身處這個時代就得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拉面哥”最終也會走上網紅賣貨路線,否則流量殆盡,“拉面哥”面臨的現實或許比“大衣哥”還要殘酷。也有網友表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拉面哥”應該保持善良的內心,盡力做好自己,不被利益驅使。對未來,“拉面哥”表示他還會繼續趕集賣拉面,只要原料價格不大漲,他的拉面就不會漲價。他還透露,自己以后會慢慢學習拍視頻和直播,希望能夠幫助家鄉人民。
(二)點面結合,推廣“旅游代言人”
“拉面哥”的走紅帶火了整個村子,“拉面哥”家附近兩三百米的道路旁擠滿了賣水果、小吃、特產的小商販,甚至有外出務工的村民特意回村做起了小買賣,全國各地的主播、自媒體、游客的到來拉動了小村莊的經濟。但目前來看,大部分自媒體主播撤退,這場狂歡的火焰已經開始變得微弱。市場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網紅的生命周期是短暫的。鏡頭不可能永遠對準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當出現了新的爆點,人們的關注點自然會轉移。流量悄然逝去,楊樹行村和它的村民將何去何從?他們的致富夢想是否只是黃粱一夢?有人通過市長信箱將問題反映給臨沂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回應,將采取措施加大對當地農副產品的宣傳力度。政府如何對流量進行正確的引導,生產優質的內容以助力城市形象傳播,從而實現網紅流量價值的最大化,是當下最應該考慮的問題。發揮官方力量將“拉面哥”的熱點與沂蒙精神結合,打造“拉面哥”為費縣旅游資源代言人,順勢將沂蒙地區的風土人情、特色資源推介全國,也許不僅能夠帶領當地人民群眾致富,實現鄉村振興,而且能進一步將沂蒙精神發揚光大。
五、自媒體時代草根走紅現象的反思與總結
流量帶來的不一定是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還有可能引發侵犯他人隱私、違背社會公德、危害網絡空間甚至扭曲社會價值觀等問題。“拉面哥”的走紅也再次驗證了流量是把雙刃劍。自媒體時代的草根走紅現象告訴我們,應從理性建構與價值追尋兩個層面共同探討正確的內容生產。
(一)以網絡共生空間為重點,優化公眾理性表達
在人人都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自媒體時代,草根走紅之后,個人生活領域將被鏡頭無限曝光?!袄娓纭北鸷?,相較于千篇一律的正面事跡報道,各種無關邊角料信息仿佛更具有新聞價值,獲得了自媒體無底線的挖掘和網友廣泛的關注。在流量的炒作和操控下,公眾的理性表達轉變成無腦的娛樂化圍觀。這種圍觀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拉面哥”的知名度,但并不值得提倡。在網絡空間的生存規則下,“拉面哥”與其他草根網紅可謂殊途同歸。想要改變這種命運,必須區分網絡空間公私領域的界限,重視優化網絡共生空間,準確把握鏡頭的焦點。短視頻傳播主體要自覺遵守誠實守信、積極健康的網絡文明規則;短視頻平臺要加強自治自理,及時對流量進行監控和引導;相關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對無節制的內容推送和流量聚集進行限制。各方共同發力,缺一不可。
(二)以專業媒體“意見領袖”為引領,構建正確文化導向
自媒體因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在“拉面哥”的走紅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專業新聞媒體具有影響力大、權威性強的特點,同樣不可小覷。因為一位女大學生的美食分享視頻,“15年來堅持一碗拉面只要三塊錢”的“拉面哥”瞬間吸引了自媒體和專業新聞媒體,乃至全國各地受眾的關注??v觀整個傳播過程,相較于自媒體傳播者的迅速席卷,以及對“拉面哥”生活邊角料全方位、無死角的挖掘,專業新聞媒體及其“意見領袖”的介入和宣傳力度稍顯不足。在傳播熱度的爆發期,輿論開始走偏時,專業新聞媒體應發揮“意見領袖”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通過正確的觀點輸岀及時糾正流量至上的錯誤價值觀。除此之外,還要設置相關議題,適時對輿論進行引導,如在傳播初期報道重點突出“拉面哥”身上的正能量;在傳播中期及時發現輿論偏向,報道自媒體無下限窺視別人的丑態;在傳播后期肩負起媒體把關人的職責和使命,批判自媒體亂象,匡正公眾價值追求,構建正確文化導向。
(三)以內容生產為導向,重塑公平輿論環境
資本的增值催生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掀起內容營銷的熱潮。在這個眾聲喧嘩、信息爆炸的年代,新聞帶來的熱度轉瞬即逝,受眾的思維也變得碎片化、斷裂化[2]。人為地編造劇本,依靠團隊策劃視頻,也許會短暫地引起網友的注意,但不過是曇花一現,只有以創造性的思維推出積極向上的內容,才能長盛不衰。有網友說“拉面哥”在沒有炒作和策劃的情況下,熱度早晚歸零;但更多的聲音認為,正是因為“拉面哥”樸實的本性,他的熱度才會高居不下。毋庸置疑,正能量的傳播內容正是“拉面哥”爆火的核心要素。在內容生產的過程中,短視頻傳播的主體要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堅持道德自律,自覺生產健康的傳播內容;相關平臺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優化平臺運行規則,不打法律和道德的擦邊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監管,向公眾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導向,共同創造公平的輿論環境。
六、結語
看問題要一分為二。隨著李子柒、丁真等一眾草根的走紅,網紅不再只是網友戲謔和調侃的對象,網紅文化也不再是青年亞文化的代表。優質的生產內容、規范的運營行為、政府的支持肯定,可以使網紅的價值最大化,從而取得積極正面的傳播效果?,F實中,為了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不少自媒體鋌而走險,在道德和法律的邊緣試探,對流量的過度追捧使網紅和網紅文化低俗化、娛樂化問題突出。熱潮涌動,泥沙俱下。對流量的利用和追捧,對草根網紅的發展和利用,我們要深長思之。
參考文獻:
[1] 岳依桐.《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布:短視頻持續吸睛 新技術加速滲透[EB/OL].中國新聞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3 31022885904776&wfr=spider&for=pc,2020-10-12.
[2] 沈霄,王國華,楊騰飛,等.我國網紅現象的發展歷程、特征分析與治理對策[J].情報雜志,2016,35(011):93-98,65.
作者簡介:楊菁菁(1994—),女,安徽阜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