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蕓 張啟鳳 孔藝霖
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來,我國的勞動教育,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發展密切相關。我校1958年建校,經歷了企業子弟校,剝離企業獨立校以及名校成員校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學校的三次發展轉折帶來了不同的機遇和發展,但勞動教育從未松懈?;仡櫸倚趧咏逃龤v程,我們發現:勞動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在學校發展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與內容,生成了獨特的視角和內涵。
跟隨——政策引領下的勞動教育
建校初期,正是創建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道路之時。毛澤東同志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農學工成為學校勞動教育的時代特點。
一、跟隨政策,開設課程
1958年,學校建校之時,教育部頒布了《1958-1959學年度中學教學計劃》,明確在中學開設每周2課時的生產勞動課,學校按照要求,率先在中學部開設勞動課程。1963年3月,經中央批準的《全日制小學工作條例》規定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全年參加勞動時間為半個月,學校同步在小學高段開設勞動課程??梢哉f,學校勞動課程的開設完全跟隨于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政策為標,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
二、跟隨大流,設置內容
學農學工是建校后學校勞動教育的時代特點,學校緊緊跟隨時代潮流,開設勞動課程。學校利用子弟校優勢,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性勞動,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組織學生到廠區打掃衛生,清潔機器,為廠區植樹、種植花草等活動,在學農學工中彰顯勞動教育訴求。
三、跟隨時代,更新方式
1987年《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試行稿)》頒布,1988年9月,國家教委印發了《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包含勞動技術在內的24個學科教學大綱(初審稿)。1989年《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器材配備目錄(試行)》的頒布,勞動教育不僅有了課時的保障,還有了大綱的引領。我校緊跟時代要求,依據勞動技術大綱,結合學校實際,從手工勞動與義務勞動以及生活技能三方面開展勞動教育,逐步更新勞動教育的方式。
反思我校前40年的勞動教育,我們發現:
1.學校對勞動教育的理解簡單、機械
本階段,學校遵循政策要求,在政策引領之下開展勞動教育,但是學校對勞動教育的理解簡單、機械,認為勞動教育即勞動活動。因此,學校的勞動教育落點于勞動活動,并結合時代背景,開展“學農學工”的勞動體驗,主要指向體力以及家務勞動。
2.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路徑單一
本階段,學校雖然按照要求開展勞動教育,但是勞動教育實施的路徑較為單一,主要通過勞動課來開展勞動教育。在勞動課的開設中僅僅是一些實踐性的清潔打掃或者手工活動以期達成勞動教育的目的。
3.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重“勞”輕“育”
本階段,受時代與學校體制的影響,學校并未深入思考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因此在學校的長久的勞動教育也僅停留于實踐層面,即“有勞動,無育人”的狀態。
4.學校教師對勞動教育的開展缺乏自主性
我校40年來的勞動教育,學?;蛘呤且罁咭笠约皶r代背景開展勞動教育,或者是依據地方教材進行課堂實踐,但是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教師按照上級要求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沒有自主的思考與嘗試。到了90年代后,教師才逐步開始在勞動課堂嘗試手工等趣味性稍強的勞動教育。
可以看出,在學校勞動教育的第一個階段,學校、老師對勞動教育理解簡單、機械,僅按照要求開設勞動教教育,對勞動教育目的、內容、方式并未進行校本化解讀,導致實施的路徑單一,內容單調。學校有勞動教育,但是零散、局限,既不能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也不能滿足時代對學生勞動教育的要求。
統整——理念引領下的勞動教育
時間的車輪來到20世紀,學校進入重要轉型期,2004年,學校完成企業剝離,劃歸教育局。結合現代化教育的特點,學校確定了“沉靜慎思慧于心,執著掘進敏于行,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格”的智慧教育理念。學校生源結構發生極大改變,從原來單一的工廠子弟轉變為超過85%的隨遷子女。
一、統整課程,勞動教育內容板塊化
辦學體制的變革,生源結構的改變,我校的勞動教育也有了新要求。結合我校生源實際,我們開始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課程。我們從培養勞動技能的角度出發,統整學校的勞動教育,從自我服務、家務勞動以及職業體驗三個板塊構建我校的勞動教育內容,我校勞動教育逐漸有了板塊的課程雛形。
二、統整方式,勞動教育方式多樣化
為更好的實施勞動教育,學校統整教育方式,通過開創勞技體驗課、開設選修社團、開展活動課程,讓勞動教育方式多樣化。
1.開創勞技體驗課
學校基于發展現狀,通過廣泛調研與分析,針對有83%隨遷兒童就讀情況,開設落點低、活動實的“勞技體驗課”。課程內容分層設置,涵蓋“家務勞動、自我服務、民俗文化、職業體驗”四個方面,各年級分層設置。課程均為體驗式課程,涉及茶海拾貝、茶馬古道、行業服務三大板塊,主要開展落點小,活動實的體驗課程。
2.開設選修社團
學校開設具有時代特點、兒童特色、生活氣息濃厚的選修、社團課程,通過教師自主申報,整理編寫教學內容,設計評價方案開展勞動教育。選修課程每周一節,學生全員參與,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目,自我救護、茶藝、美術與手工、模型等勞技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用性的課程選擇,豐富其生活與勞動體驗。
3.開展活動課程
學校在活動課程建設方面做了許多嘗試,開展了一系列主題課程,如“好習慣在身邊”、勞動最美麗”“小小幸福在身邊”等競賽、展示活動;我愛我‘家’、“勞技節”等慶典活動。同時,學校每學期固定一個下午開展學生外出綜合實踐課程,讓孩子走進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悟勞動的多樣與美麗。
三、統整評價,勞動教育評價規范化
為推動勞動教育的良性運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將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方式,即:以調查為主的階段中評價,重在診斷、改進;以實踐為主的活動中評價,重在積累、揚長;以觀察為主的過程中評價,重在支持、發展;以研討為主的典型課例的評價,重在認同、引動。
1.三級評價重在激勵。學校通過“勞動精靈”,“勞動亮星”,“勞動榜樣”對學生實行三級遞進評價法,提高學生勞動的興趣,提升勞動教育的成效。
2.家長督導重在配合。我們成立了“家長督導隊”,邀請家委會成員和熱心家長加入,力求逐步建立起家校和諧的教育合力,為學生的良好勞動習慣養成助力。
回望我校本階段的勞動教育,我們可以看出:
1.教師的教學自主性是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
學校教育的主力軍是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能更好促進勞動教育的開展。在本階段,學校關注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動性,在政策要求之下,學校從選修課程入手,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申報的方式,開展豐富勞動課程,并集全體教師之智慧,讓勞動教育校本化,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自主性是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
2.重視勞動教育的特色化
在本階段,學校開始注重勞動教育的校本化實施,在落實勞動教育的同時,彰顯學校的教育特色。學校結合學校生源實際,以“勞技”入手,通過多形式勞技課程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與勞動意識。
3.豐富勞動教育課程類型
在本階段,勞動教育的課程變得更加豐富。學校通過開設勞技體驗課、開設選修社團、設置勞動活動課程,讓勞動教育方式多樣化,學生可以在豐富的體驗與實踐活動中提升認識,提高能力。
4.整合資源
在本階段,學校統整各級資源,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整合學校資源,拓寬勞動教育的路徑。通過課堂學習、實踐體驗、活動參與等方式,讓學生深刻感受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整合家長資源,拓寬勞動教育的深度。充分借助家長的力量,邀請家長參與到學校的勞動教育,教師或進入學校,擔任勞動教育講師,或留守家庭,協助孩子完成技能掌握,讓學校的勞動教育真真落到實處。整合社會資源,拓寬勞動教育的廣度。學校充分借助社區、社會的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專業老師的進入,讓孩子們對勞動的廣度有了新的認識。
可以看出,在學校勞動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學校、老師對勞動教育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勞動教育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是需要通過課程進行推進的。在這個階段,學校不斷結合時代特點、生源特點、實際特點不斷完善、優化勞動教育,充分發揮教師主體性,開始設計、構建勞動特色課程,通過多條路徑并整合學校、家長以及社會資源開展勞動教育,讓學校的勞動教育具有蓬勃發展的動力。
融合——五育融合引領下的勞動教育
時代進步,基于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育人目標的需要,我們堅守“立德樹人”的基本立場,從“五育融合”的視角出發,聚焦“養正立天地,強能行四方”的育人追求,確定“以勞養正,生活美好”為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從“融合”的角度,對學校的勞動教育文化、課程結構、實施路徑和評價等進行系統建構和全面實踐。
一、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學習內容融合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我們通過學科融合,實現勞動教育學習內容的融合,讓勞動教學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對教材的梳理分析、課例研究、分析研討,我們總結出兩種有效的勞動教育融合方式:
第一是學科點狀嵌入式融合,即在學科教學中涉及勞動精神、勞動品質等內容時教師適時加以說明,重在認識勞動的價值,了解勞動創造美,勞動人民偉大等勞動意識的建構。本學期我校的教學節的主題就是以學科融合勞動教育。
第二是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融。即選擇主題內容,開展專題勞動教育活動,重在讓學生更加深入感悟勞動品質,體驗勞動活動,掌握相關勞動知識技能等。如“美味的蛋糕”主題實踐活動,英語、數學、勞動、美術等多學科參與。英語老師引導孩子認識蛋糕制作的材料,過程,增加單詞積累量與語言表達能力;蛋糕包裝盒的折疊,鞏固數學圖形展開與折疊的知識,培養了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裝飾自己的包裝盒,這是美術的范疇;親自動手制作紙杯蛋糕,勞動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個美麗且美味的蛋糕出爐,孩子們的學科知識、勞動知識、技能也一起提升,還有美的體驗,勞動教育和智育、美育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二、打破時空壁壘,實現學習路徑融合
1.勞動課堂,專題推進
為更好實施勞動教育,延展勞動教育的時間與空間,我校開設了專門的勞動課。通過每期的期始教育,每周的勞動必修課、選修課,三管齊下,落實勞動教育。設置了專職教師1名,兼職教師2名,執教勞動課程。水果拼盤、鹵味拼盤、種植、十字繡等走進勞動必修、選修課堂,孩子們在實踐中不斷獲得知識與技能,讓勞動任務培養勞動的習慣。
2.班級管理,常態推進
勞動教育要落實于常態教育教學生活之中,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勞動知識,習得勞動技能,培育勞動精神。勞動課后的常態實施與指導是勞動習慣形成的關鍵。因此,班副老師的日常指導與督查顯得尤為重要。以清潔整理為例,符合學生實際的勞動標準以及要求的制定,對于學生勞動興趣以及效果起促進作用。我校學生成長中心依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要求確定清潔與整理系列的細化標準,通過全校教師培訓,由勞動老師和班副老師指導學生依照標準實施相應勞動。
3.家校協作,補充推進
家校良好協作對于學生勞動習慣的形成與勞動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調動家長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家務勞動的實施與考核是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4.校社聯動,共同推進
加強與社區、社會公益組織的聯系,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公益勞動的機會,進一步拓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空間,讓學會更大范圍、程度去體驗不同的勞動形式,感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三、打破實踐壁壘,實現學習方式融合
1.項目學習,創新推進
勞動教育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的,新時代的勞動要在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創造勞動,項目學習是最具整合性與創造性的學習方式。我們倡導年級、班級、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創新勞動教育方式。
我們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做一盤美味的油麥菜”、“廢物利用——服裝設計大賽”以及“青城問道——青城山旅行計劃”小項目學習。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之上,能進一步發現美,感受美,并獲得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主題活動,扎實推進
結合學校勞動教育學生培養目標,設置一系列主題活動?!耙患家婚L”健康生活課程可以開展競賽性質的主題活動,在比賽中促進學生勞動技能的養成?!耙换ㄒ唤纭逼焚|生活課程可以開展展示類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展示中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成就感,激發勞動熱情。“一帶一路”智慧生活課程可以開展創新性的主題活動,在動手制作、動腦創新中培養學生勞動素養。
3.研學旅行,趣味推進
充分利用綜合實踐開展研學旅行,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多樣性與實用性。學校依據勞動課程內容,選擇適合的校外勞動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增加勞動教育的綜合性與趣味性。
四、打破隊伍壁壘,實現學習主體融合
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勞動教育的實施的關鍵環節之一。學校打破隊伍壁壘,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角度構建學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1.引進各種資源,拓展教師隊伍
學校邀請作家黃宇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小屁孩日記”的創作歷程,邀請兒童主持人陳岳叔叔,和孩子講中國的傳統經典文化,邀請川劇表演藝術家到學校推廣川劇絕活——變臉;邀請家長教孩子們制作紙杯蛋糕,冰皮月餅……專家們走進來,讓行業精英為孩子們講述他們職業特點與要求;家長們走進來,讓孩子們感受家長的辛勞與優秀。
2.加強各種培訓,提升隊伍水平
學校所有的老師都是我們勞動教育者。通過對全體教師進行勞動教育政策解讀、勞動課程解讀等培訓,提升教師與勞動教育內涵的認識。以課題為載體,對專職與骨干教師進行專題培訓,提升教師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讓勞動教育更具科學性與時代性。
回望我校70余年的勞動教育,我們可以看出:
1.統整基礎上的融合,是推進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
本階段,學校把勞動教育在統整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融合。我們發現:勞動需要融合國家的政策方針、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的育人目標,把目標立足于人的發展之中,勞動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勞動教育需要融合于學科與學生教育之中,只有教育滲透學生的生活日之中,勞動教育才具有生長力。勞動教育需要融合教師的發展,以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勞動教育才具有發展力。勞動教育需要融合家庭、社會的力量,家校社的三維聯合,勞動教育才具有推動力。統整基礎上的融合,是推進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
2.勞動教育需從課程高度進行系統設計
勞動教育如果是單獨、孤立的個體,是沒有辦法得以良性發展的,它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來實施、推動,這個結構就是勞動課程。學校需要從課程的高度來系統設計勞動教育,構建自己的勞動課程,擬定課程目標,設計內容,探究課程實施路徑,制定評價標準,從而整體推動勞動教育有效的實施。
3.勞動教育在不斷創新中發展
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符合時代要求與學生需求。可以看出,我校的勞動教育從最初的生產勞動到手工制作,從簡單的家務勞動到豐富的職業體驗,從被動參與到主動項目合作,學校不斷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讓學校的勞動教育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
4.勞動教育需特色化實施
國家的勞動教育實施意見是一致的,但是學校的勞動教育卻可以百花齊放。
學校的勞動教育可以立足自身實際、地域特點開展,可以從農業種植、職業體驗等多種途徑去凸顯本校的勞動教育特色,讓勞動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可以看出,在學校勞動教育的第三個階段,學校已經認識到:勞動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教育,是一種有效的全面育人途徑。它需要從課程高度進行系統設計,需要在不斷創新中發展。統整基礎上的融合,是推進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學校通過“勞動融合課程”構建,打破了學科壁壘,打破了時空壁壘,打破了實踐壁壘,打破了隊伍壁壘,通過學科融合,主題學習以及項目學習等實現學習內容融合,學習路徑融合,學習方式融合,讓學校勞動教育加深學生對于新時代勞動意義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學生勞動品質,并逐漸形成奮斗、創造的勞動精神。
五育融合如何在勞動教育中更好體現將是我們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學校勞動課程建設,開發評價工具,加大家庭以及社會資源的融入,創新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益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助力五育融合,實現五育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