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新問題,其中就業困難學生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就業主要幫扶對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特征及成因;其次,探討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不良效應;最后,提出了高校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指導意見。
關鍵詞:就業;困難學生;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2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018年,面對全球經濟形勢,中央提出“六穩”政方針。2020年,因疫情突然來襲,中央提出了“六保”新任務。從“六穩”到“六保”,都離不開就業這條主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是關系全民就業的前提保障。高校針對不同群體畢業生開展了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為那些有就業愿望和勞動能力的畢業生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在求職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感到不自信的畢業生,盡管高校已經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系統化就業指導,但就業工作仍舊不理想。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在于,在分析就業困難學生成因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與幫助。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特征及成因
第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山區,由于家庭生活條件,以及當地教育資源不足的限制,造成自身教育起點低,底子薄。同時,家庭的經濟拮據也會造成大學生就業必要支出費用準備不足,而現階段,用于求職的開銷,包括用于簡歷制作、面試服裝、通訊費、交通費等經濟負擔讓畢業生面對機會往往猶豫不定,失去展示自我的平臺,從而喪失就業機會。家庭經濟困難的家庭對孩子在畢業后能夠找一份好工作又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又導致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力不從心,不能順利就業。
第二,就業心理脆弱的學生。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以下心理素質不佳而導致就業不順利的情況:就業自卑心理,自認為條件比自己好的同學就業情況不太理想,而做出自身條件綜合評價過低,缺乏必要的就業自信心;就業自負心理,即過于樂觀,高估自身就業的條件,屢屢在就業中受到挫折而不自知;就業依賴心理,即用消極的等靠思想通過家庭關系為自己謀取一份工作,缺乏主動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參與就業競爭的心態;就業盲從心理,即在就業過程中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對就業情況和自身素質缺乏足夠認識的情況下進行就業;就業固化心理,即對現有職業仍抱有原有的分類觀念和行業偏見,錯失了一些原本他們可以勝任并且可以長久發展的就業機會。
第三,實踐經驗欠缺,就業定位不準。目前,企業在招聘高校畢業生時不僅看重他們的學歷,更加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應屆畢業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從三個方面獲得,一是在校期間參加各類學生工作,組織策劃各類比賽,鍛煉自我的組織協調等組織管理能力;二是在校內校外兼職,提前適應社會工作節奏,掌握基本生存技能,鍛煉自我適應能力;三是專業課程實習,熟悉專業流程,掌握專業技能,鍛煉專業實踐能力。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只顧理論學習而忽略實踐的經驗積累,同時,在就業過程中眼高手低,看不上基層工作,想著高大上,都在準備考公考事業單位,認為只有這樣的工作才是“體面的、穩定的”。
第四,因學業困難而導致就業困難的學生。因掛科太多、學分未修夠導致無法正常畢業的學生,在學期間將學習時間用于打游戲、談戀愛等其他事情上,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或片面地認為做好社會工作也可以為未來做準備而放棄學習,導致平時沒有學習壓力,考試僅靠各種投機取巧的想法,更有甚者靠作弊等方式蒙混過關,對于學習,他們沒有掌握基礎知識,更談不上專業知識,甚至有的學生幾門、十幾門掛科重修而不能按時畢業,或因考試作弊被處分而拿不到學位等。
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不良效應
就業困難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受到個人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家庭經濟情況、性別與身體條件的限制等,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對自身的就業定位不清晰。就業中的不自信和社會壓力的雙重作用,促使其就業呈現相對的弱勢,在就業過程中容易遭遇到平時感知不到的各類問題和挫折,以及由于自身對就業工作的準備不足等,出現高于其他同學的就業心理壓力,出現更多就業恐慌和就業壁壘,致使就業失敗。
由于缺乏必要的就業心理輔導,以及對自身綜合素質缺乏必要的專業分析與定位,就業困難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盲目找工作,沒有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求職規劃;在校期間對職業規劃不夠重視,缺乏畢業的就業觀培養,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挫折就覺得自身條件差,產生就業挫敗感,對于自我個人素質不自信或者存在自卑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存在就業恐懼感,嚴重影響后期就業表現。還有小部分學生無視即將畢業的現實,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就業困難學生,需要加強就業與創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困難大學生不僅制約大學生在出社會后對個體職業的良性發展,同時大量未就業大學生在社會上更容易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工作是一個協同合作的精細化工程,需要高校、社會、國家協同努力,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關注就業困難大學生,做好高校就業困難畢業生就業工作意義重大。
四、高校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指導
第一,要加強對困難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組織與領導。高校黨委要強化黨委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領導作用,要全面落實困難學生就業工作,把就業工作放在學生工作突出位置,更要把困難學生就業工作放在急需解決的位置。加強建立以黨委為中心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倒查機制,精細化工作安排,將就業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健全就業指導中心功能,加大就業知道人員培訓,夯實服務基礎,創新服務方法,強化就業指導,明確責任監督檢查。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加大就業資金投入,精準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根據就業政策部署就業工作,制定本校就業措施,開展“一對一、多對一”的個性化就業幫扶。要加強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服務意識,切實做到“有困難有幫扶、有需求有指導”“四有”就業指導工程,重點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明星就業服務部門。
第二,加強政策宣傳,通過思想教育引導困難學生多途徑就業。強化學生就業觀,并結合困難學生各自的特點,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和“第二課堂”進行就業思想教育,落實就業工作,并把困難學生就業工作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通過知名企業專場宣講會、優秀校友企業校企協作培養、專家解讀就業政策等多形式、多手段,讓困難學生接收就業培訓,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樹立就業自信心,勇于就業、創業,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融媒體,以及學長學姐現身說法、就業指導課等方式,及時有效地將就創政策宣傳到位,并能夠根據困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專業化、差異化的就業幫扶措施。并且,積極宣傳基層服務項目,引導畢業生投身到國家急需的地方去,如新疆、西藏專招計劃、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參軍入伍、三支一扶等。通過開展創業培訓、創業實踐、創業大賽等強化創業教育,建立學生創業與課程學分互換機制,從實際中引導大學生開展自主創業,落實就業工作。
第三,完善創業政策,激發就業困難學生創業熱情。在“互聯網+創業”“雙創”、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不僅僅是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實問題,更是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傳統就業模式,而且還可以帶動同輩就業,創造就業崗位。因此,在國家雙創的大背景下,高校積極推動就業指導部門開展創業培訓、眾創空間建設、創業導師遴選等,就是鼓勵就業困難大學生投身到創業中,發揮大會大學生專業優勢,整合高校校友資源,支持大學生創業。
第四,建立校、院、系、班四級就業困難畢業生動態信息庫,強化就業指導和服務。就業指導部門要對各專業學生情況了解清楚,準確掌握各類就業學生信息,如革命老區、貧困山區、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學生,建立就業困難學生信息跟蹤庫,并且隨時根據學生就業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一管理”的動態情況檔案、精準幫扶,以便開展重點指導、重點服務、重點推薦。校、院兩級針對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就業綠色通道、對缺乏就業技能的學生加強專業就業指導,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專業技能培訓、社交禮儀培訓、就定向匹配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同時,聯合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展鼓勵式的心理輔導;學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全員就業工作機制;系里加強院友資源整合,定向發展就業實踐基地,提供專門就業崗位;班級則側重在對困難學生的求職心理動態進行反饋跟蹤,通過積極效應和榜樣作用,帶動班級同學就業。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復蘇前,我們要認真、科學、準確地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分析研判就業困難學生在就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合理而正確地開展就業指導。對解決困難學生就業,要從實際和心理層面解決高校困難學生就業難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冬生,劉琳,張劍.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現狀及其特征探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33(5):566-568+572.
[2]張琳,丁維明.對大學畢業生中弱勢群體問題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239-241.
[3]鄧菲.試論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2):20-22.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6-01 修改日期:2021-07-15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區塊鏈思維下研究生就業質量提升影響因素與推進路徑”(JAS19084)
作者簡介:穆明(1984—),男,山西大同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