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
如今的社會不僅單獨重視學習,對教育的培養也越來越看重,來自社會對中職學生更好的要求,也使中職學生的心理無形中增填的更重的壓力。因此,中職院校應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養,使學生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在能力以外的人品品德等綜合方面能夠更加增色。但是,如今的中職學校,把一些教學壓力給了學生,使學生背負了更大的壓力感。因此,教育改革對中職院校有了新的方向指導,對中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的培養。本文將具體探究培養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新時期;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滲透;途徑研究
一、中職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中職教育中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職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以及心理方面有敏銳的觀察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心理健康是一個大的項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版塊。需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通過對心理方面認識的不斷深入,行為和思想綜合化能夠修煉自己使得自己越來越接近社會的優秀人才的標準。中職教師需要用系統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預防學生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保持心理健康去面對生活和學習,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戰略。
(二)德育教育的意義
從我國的發展長河中到如今的社會來看,德育水平越來越與文化素質相提并論。德育教育是為了更好的體現人員品德綜合素質,體現人的內在與靈魂,也越來與成為人與人相處和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培養中職學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既然,昂橫中職院校中針對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學校教師盡快提上日程,采用有效的培養方式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培養之路。
(一)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
身心健康、品德優良同時具備,在如今的培養教育中有不小的難度。中職學生首先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層面,這是對一個優秀的人才的首要要求,也是對一個優秀的人有一個好評價應具備的基礎條件。而如今,在中職院校中,學生的對生活的態度不是很端正,品德素養有待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擔憂。
學生所具備的更優秀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良好的品德和更健康心理的基礎上,學生需要擺正學習的心態,對社會正確的看待,以及對待挫折時所呈現的心理狀態,是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道德品質的體現。
首先,教學計劃內容的體統設定是中職教師能夠實施的第一步,將德育教育的意義和內涵與心理健康有效的結合在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拋出社會中的某個現象,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之后教師再以這個現象對學生對其中的德育方面進行評論,教師在點評中,將此現象心理健康方面的涉及點,也同時進行契合的托出,最終達到雙重教育的目的。教師在學生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能夠明顯的發現學生目前的焦慮、抑郁、思想認知錯誤等問題程度,學生在經過類似不斷的思考和正確認識的灌輸后,會越來越辨別出什么是對的思想認知,什么是錯的思想認知。教師的教學內容要隨著學生在思想層面意識的變化中不斷調整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科學并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學生慢慢能夠發現自身的問題,然后通過與教師的認真交流,降低學生的負面情緒和消極心理等現象,樹立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身心獲得更健康的成長。
(二)構建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育體系
根據中職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程度的實際情況,學校教師應以理論加實踐的形式,使學生從明白基礎理論到身心體會的更深的感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思想的轉變。教師需要結合社會中青少年容易發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入手,有效的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深刻認識自己現在所處的階段水平,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認知的改變和身心健康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看望福利院的孩子、看望敬老院的老人等方式,讓學生看到自己需要對社會承擔的責任,看到社會中人們都在做什么事情,讓學生通過加深對社會的思考和認識,不斷的反思自己的道德品質是否是正確的,自己的心理思想是否健康,總結自身與優秀的人才的差異點在哪里,完成自我對比和提升。最終實現道德修養和心理狀態的修正,以更加積極的狀態面對現在和未來的人生。在學校是為學生打下道德素養和心理健康的基礎,將來到社會上將由社會更好的檢驗學生修煉的成果。
結束語:
新時期教育時代指導下,社會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和體會,全力打造和諧社會。中職學生的的德育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受到社會的重視,所以,中職學生在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以前,需要在學校有意識的接受學校科學、計劃的相關教學培養方式。使學生增加和提升未來走向社會后該懂得的做人需要掌握的認知水平和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林永健.淺談新時期背景下中職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滲透路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5):222-223.
[2]袁圓.新時期中職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淺談[J].作家天地,2020,(1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