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超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素養。自新課改推行以來,局限于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正逐步被淘汰,如何深入對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層面進行塑造,是基礎教育領域各個學科教學中應探討的方向。在小學科學領域,對學生探究活動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現實需求。比之對卷面分數的單一追逐,師生和家長愈加注重學科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結合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力進行如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探究能力
一、引言
小學教育是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干預,對于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對學生探究活動能力該如何培養進行反思的原因也在于此。落腳于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力,就意味著教師課堂教學體系要同以往填鴨式的模式有所區別。近些年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成果也已經證明,填鴨式教學會在很大程度上抹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而這是當下追求學生學科能力與素養提升所必須擺脫的弊病。結合小學科學強調觀察與探究的學科特點,教師所須直面的挑戰是巨大的。
二、當前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動手意識和動手能力差
小學科學以基礎的科學知識教學為主,內容涉及范圍很廣,其中不乏一些實驗探究板塊,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實驗項目。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不少教師因客觀教學環境的限制,或者自身重視程度不足,使得這類實驗操作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都被省略了[1]。教師習慣于將重心放在對知識點的講解中,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認識也愈加扁平,認為只靠死記硬背就能掌握這門課。這是當下師生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具體表現為將視野集中于書面知識,疏于對動手實踐的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大多貼近現實生活,內容豐富,靈活有趣。但是一旦將其同卷面考試結合起來,教師很容易在教學設計方面走向單一化。在課堂上,依照擬定好的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在課堂下,以書面作業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很難釋放出科學這門學科本身的趣味和魅力,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
三、培養學生探究活動能力的措施分析
(一)聚焦具體問題,培養觀察能力
在實施具體的教學手段之前,教師需深刻把握小學科學的學科特色,既然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力,就應依照探究的一般過程,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第一步是要發現問題,落腳于學生的能力塑造上,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然對新鮮事物具備很強的好奇心,該如何引導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才是教師應思考的方向。同時,小學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自控意識和能力也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跟著興趣走,按著性子來。如果教師不能有效進行調動和引導,學生很容易將探究活動變成游戲,達不到對其探究能力進行塑造的目的[2]。因此,教師要堅定課堂教學的方向性,圍繞具體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逐步提升學生自主觀察與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粵教科技版四年級(下)科學教材中,第二單元的主題為《動物的需求》。在講述這一單元的理論知識之前,教師可將其作為一項觀察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不同動物的呼吸方式,比如魚、鳥、貓等,以及不同動物在飲水進食、生存繁衍等行為中有什么異同,并把自己觀察的結果寫下來。通過制定具體觀察任務的方式,能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這一行為本身上,在觀察中觸發思考意識,這才是這一教學方式的意義所在。
(二)精準指導,最大限度啟發思維
培養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力不能只靠紙上談兵,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的結構,合理增加實踐動手環節,增加實驗項目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只有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動手能力才會真實暴露,學生才能夠以實踐促進思考,才能夠發現問題,為啟動探究創造更大的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再做講臺上灌輸知識的圣人,而要走近學生身邊,了解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其思路和方法的引導。這是一個將課堂自主權交還給學生的轉變,能夠促進小學科學教學從以教師“教”為主,變為以學生“學”為主。相比之下,教師居于學生身邊指導者和輔助者的位置,得以對學生的探究過程提供精準指導。學生也可以擺脫對教師的習慣性依賴,最大限度地啟發思維,提升自身的探究意識與能力。
在粵教科技版一年級(下)科學教材中《百變的紙》一單元,在探討“如何讓紙更結實”這一話題時,比起用口舌向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描述,教師大可利用廢報紙等簡易材料,引導學生親身探究答案。比如對比紙巾、報紙、卡紙等不同種類紙張的結實程度,或者是同一種紙張以紙條和繞成紙繩兩種不同形態來對比結實程度等。通過精準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夠創建矛盾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其探究活動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驅動作用。
(三)優化分工,推動小組合作探究
合作是探究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有效的合作探究能夠借集體的力量激活個體能量,推動個體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從合作的形式上進行規范,通過優化小組內部的分工,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在集體協作中提升參與感和體驗感,增強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養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習慣。比之教師“一對多”式的教學,學生之間在團隊氛圍之下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效應往往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學生也樂于在小組合作中表現自己,增強探究的熱情與主動性。以《百變的紙》一單元的實驗活動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部的分工,由誰負責管理實驗材料,誰負責操作,誰負責記錄,誰負責匯報等,在小組內部建立秩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要注意定期進行職責輪換,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全面成長,共同進步。
四、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力,就當下小學科學的教學現狀而言,關鍵在于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抓緊小學階段這一學生思維與行為模式塑造的關鍵時期。同時,教師要依照班級實際學情逐步做出改進,避免一刀切式的全盤否定,要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構建其獨立思考的思維體系,在實踐中增強探究意識,在活動中強化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健.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升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0(12):42-43.
[2]楊菲菲.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