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杰
摘要:中等職業院校電類教學中,單片機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由于其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關注。但是,在單片機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理論與實驗重復、缺乏實際應用背景、教學內容抽象等現象,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任務難以完成。項目化教學的開展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對單片機課程進行了全新的改革。經過項目設計、項目流程、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優化了單片機課程教學,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單片機教學;項目設計;考核標準
中職教育的職責是為社會輸送專業性的人才,而專業性的人才不僅僅是專業能力高,更是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這種高技能、全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時候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是中職院校和社會共同期盼的目標。而項目化教學理念的提出不僅符合了中職教育的特點,也在培養高技能、全方面人才方面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一、提煉教學目標,做好項目設計
基于崗位需求目標進行分析是項目化教學設計工作中的重點,也是從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出發,促進學生成長的重點。在對崗位需求目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明確學習和教學要求,做好目標定位,選取合適的項目。在這其中,教師需要在項目教學法實施之前選擇好單片機教學項目,以單片機課程教學為主要依據,做好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緊密結合。以此為基,既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知識理解,也能夠運用新知識解決未曾遇到過的問題。其次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中職院校是為社會輸送專業性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結合單片機教學中學生易出現的錯誤進行針對性教學。所以在項目設計上,教師要提煉教學目標,并使其在思考與實踐中探索正確的解決方法。
二、把握實踐過程,提高技術水平
要使項目教學更具有專業特征,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實踐過程。具體來說,在引入企業生產工序的同時,對工序流程和應用背景進行改進,與此同時,設置相應的實踐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參與實踐并完成任務,強化對理論知識的認知,使其知識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其專業水平。所以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就必須設計好實踐過程,體現企業工作的任務性。
以“保障飛行器在夜間飛行時不會碰撞到高層建筑”項目為例,學生就可以根據“燈塔之光”的單片機控制技術進行設計。首先,學生需要根據任務要求查找資料并分析,其中包括單片機的I/O、定時、中斷等設計知識。并且需要對設計工具中的儀表、器材進行了解,認識其型號。根據此目標,學生不僅掌握了設計經驗,還提升了其實踐技能。之后,學生為了保障“燈塔之光”單片機控制技術設計的有效性,需要進行現場調查。如在進行線路安裝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特定的工具,此時就需要學生基于職業技能規范,在不斷地探索中積累經驗,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最后,教師需要挑選出項目負責人,使其根據單位的執行規范和標準對現場進行清理,對設備的實際運用功能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通過與企業工作任務相結合,不僅體現了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性,還使得學生的職業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做好因材施教,開展項目考核
很大一部分中職院校是通過“40%+60%”的方式進行期末考核,即理論內容占比60%,平時成績占比40%。此方式主要注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實踐內容所占的比例較小,這就導致了學生應試心理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學生平時并不認真學習,但是在考核時臨時突擊,根據教師所畫的重點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應付方式并不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課程內容。隨著項目化教學方式的應用,教師也需要將項目化教學融合到期末考核當中,緊抓考核改革,促使學生認真、努力學習專業技能。
教師可以將理論性的考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考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與應用能力。如將考核標準延伸為“基本教學項目30%+拓展選做項目30%+期末考核項目40%”。其中基本教學項目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平時是否能夠認真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是否能夠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項目任務。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對教學知識的掌握為其制定不同的拓展項目,若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則進行相應的加分。在最后的期末考核之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的考核項目,并將其隨機分配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能夠根據其功能進行演示與答辯。此考核標準與項目化教學相融合,避免了學生“應試心理”的產生,也避免了傳統考核中學生相互抄襲的現象,真實地反映出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與應用情況。
總而言之,集理論化與實踐化于一體是單片機課程教學的特點,而項目化的教學方式正好符合了這一特點,以實踐性、創新性、應用性為一體,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掌握該課程知識,也在實踐操作中引導其思維發展,以達到教學與生產綜合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倪榕生.單片機綜合實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實踐與創新[J].山東工業技術,2017(20):283.
[2]秦亞萍.單片機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數字化用戶,2017,23(02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