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薇薇

摘要:班級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更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想要落實高效的班級管理,必須從班級文化抓起。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小學班級文化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班級文化;學生;人設
“人設”是當下泛娛樂文化中常見的詞匯,指的是有意識打造的人物形象。“人設”一詞被當下社會普遍接受,基于青少年對該文化的普遍接受度,筆者嘗試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帶領學生去擔當自己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打造一個自己認可并欣賞的“優(yōu)質(zhì)人設”。蘇霍姆林斯基說:“少年的心靈對善和惡非常敏感。為了形成善,要付出多少許多努力。惡卻是很容易形成的,只要對少年漠不關心,只要既不教善,也不教惡,就足以形成惡。”其實,“人設”正是班級德育對人的培養(yǎng)和當下文化的巧妙契合,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以“人設”為角度和載體,將班級文化建構中“班主任的一廂情愿”轉(zhuǎn)變?yōu)椤皞€體對自己的期待”,把“班主任的文化追求”變成“學生個體的文化追求”。“人設”概念的引入,提升了“班級文化”的親和度,拓寬了“班級文化”的參與面。
一、“人設”,不妨從外表開始
潮流文化中偶像的“人設”離不開外表。東方文化中將“外表”似乎定義為膚淺的一面,但其實無論是“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的嵇康,還是“東床快婿”、讓人一見傾心的王羲之,在古人的文化中,其實并不回避人的儀態(tài)美和氣質(zhì)美。
人設,從正面肯定外在形象起,對個人整潔、儀態(tài)挺拔、待人接物的技巧、衣著場合的匹配、處事的分寸等提出具體要求,從儒家經(jīng)典中“君子形象”入手,從《世說新語》中尋找靈感,給每位學生拍攝“定妝照”,目的是給我們鼓勵的“最美的自己”提供一個切實想象的載體,學生在定妝照的背后進行詳細地闡釋,為第二步“精神魅力”鋪墊。
有了想象的載體,具體生活中學生無法時刻提醒自己,并且也常常在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上出現(xiàn)不恰當?shù)奶幚矸绞剑怪妥约旱耐庠谛蜗蟊车蓝Y,因此,我們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小視頻文化,對諸如抄作業(yè)、課間吵鬧等問題,拍攝相應的小片段,展現(xiàn)學生的本能是怎么處理,期待人設會怎么處理,君子會怎么處理,讓學生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的對接力量,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是實實在在的理論武器、行動指南,絕對可以解決現(xiàn)代的問題。這種類似于過去“情景劇”的小視頻的拍攝逐步從班級發(fā)生問題后的拍攝到預先的拍攝,以此促進學生對自身人設打造的主動性。
二、“人設”,靠的還是恒久的精神魅力
“人設崩塌”指的是長期的形象因為某些不當言行而對人設造成的破壞。由此可知,“人設”的選擇是憧憬,但“人設”的穩(wěn)固則是一個長期維護的過程,它最終促使的是學生主人翁意識的覺醒、價值觀的深刻、行為上的慎獨。
落目未來,怎樣的“人”可以坦蕩立世,擔責立身?復課后學生們似乎都成熟了許多,對偶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對人的價值有了厚重的思考,意識到“人設”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對自我的期待和要求,個人的最終使命一定是匯聚到社會和祖國的洪流中才能實現(xiàn)更高的價值,“人設”才不會崩塌。
因此,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和當下時代呼喚中提煉主題,將“博雅求是”定為人設的內(nèi)涵。
博雅,重在德智雙修,博,指內(nèi)在素質(zhì)目標,意為博學多思、博學樂知、胸懷天下、兼容并包;雅,指外在形象目標,意為文自然優(yōu)雅、謙遜低調(diào)、淡泊明志。
求是,重在品質(zhì)之本。“求”追求、探究;“是”,真也。引申為真諦、規(guī)律、本質(zhì)。“求是”在這里,既指探究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運動的奧秘、規(guī)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
“博雅求是”所折射出的文化,外表看似寧靜、樸素、低調(diào)、文弱,但胸中卻有大海般的永遠奔涌著思想巨浪的轟轟烈烈,骨子卻篤定追求獨立不遷的堂堂正正,這正是時代對優(yōu)質(zhì)公民的召喚。
也只有擁有精神底色的公民才能在驚濤駭浪之時肩負重任,無論你是一個快遞小哥,還是一個資深醫(yī)生,還是無數(shù)志愿者中的一員。一個個追求精神底蘊的個體,最終匯聚成班級文化的浪潮。
三、“博雅求是”班級文化的闡釋
“博雅求是”特色班集體建設主要從知、信、行三個維度闡述,知,知識和學習。學生最主要的“學”是學習,學生學什么?如何學?知是基礎;信,信念和態(tài)度。為何而學?是動力;行,行為和目標,信是知行合一的橋梁紐帶、決定知的深度、信的程度,決定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力度。
圍繞三個維度,我們梳理出了三年一貫制的目標:
(一)高一(認識自我)
高一學生對學校、老師、同學以及學習都有新鮮的感覺,同時,其興奮心情也使其具有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而他們所面臨的是如何適應新的生活和新的學習,思維品質(zhì)處于由“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由“無序”向“條理”的過渡,已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但尚不成熟。已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但尚不成熟。所以,這一階段的德育目標均以“認知”層面為主。
1.“博雅求是”之知——勤學不倦
認識到作為學生,“業(yè)”既包括學業(yè),也包括對班級、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堅信“聰明人要下笨功夫”,心存敬意,勤學不倦。“讓提問成為班級的風景線”是高一著力打造的活動。
2.“博雅求是”之信——慎獨慎微
“慎”就是小心謹慎;“獨”就是獨自行事,人前人后一個樣。高一的學生無論有沒有人監(jiān)督,有沒有外在的約束,都應約束自身的欲望。在各種活動中,引導學生基本建立自己的道德體系,努力做到慎獨慎微。比如在游戲癮的約束過程中,和家長、學生達成監(jiān)督的協(xié)議,從堅持記錄每次游戲時間到適當減少時間,到一天隔一天地斷癮,到最終的駕馭自我,遵循循序漸行和自我認知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自律”的養(yǎng)成過程。
3.“博雅求是”之行——與人為善
《孟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引導學生人不僅要外表友好,還要發(fā)自內(nèi)心出于善意的友好。多交友,交不同類型的朋友,朋友是鏡子,鏡子多一些,參照系也豐富一些。以“猜猜他是誰”為主題活動,從細節(jié)認識他人,學習他人。
(二)高二(調(diào)適自我)
高二是高中學習的“斷層”階段,由于很多學生目標不明確,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是一個容易出現(xiàn)動蕩和茫然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德育目標以“調(diào)適”層面為主。
1.“博雅求是”之知——篤志好學
學習的過程同樣也是修身的過程,學生努力做到篤志好學,精進不止。全班學生互幫互助,樂于向老師請教,認真嚴謹,不斷向困難挑戰(zhàn),學風踏實,學習氛圍濃厚。高二我們著重塑造不同風格的求學典型,增加人設的多樣性。
2.“博雅求是”之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在高一和諧友善的關系建立后,引導學生間能和睦相處,但不必茍同別人的意見,打開眼界和心胸,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想法和行為,也能堅持自己的合理主張。關于“和而不同”的落腳點還有一個很容易忽視但很有價值的點,那就是對父母的認知。我們利用語文閱讀中《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的學習,了解中國人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各種習慣和思維,了解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代溝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客觀存在,換一種角度去欣賞父母。
我們還發(fā)掘家長資源,有親子關系超級好的單親媽媽,有長年堅持給孩子搜集各種點滴記錄的媽媽,有對物理有獨家學習心得的爸爸,有對政策自習鉆研了如執(zhí)掌的爸爸,這些資源筆者在和家長的接觸中積極挖掘,請他們來校,給學生講,看自己的父母發(fā)光。給家長講,讓其他家長受到鞭策。
3.“博雅求是”之行——君子不器
孔子解釋“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yè)發(fā)財致富,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里邊,去找到自己的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三)高三(完善自我)
高三學生邏輯思維已具有充分的假設性、預計性及內(nèi)省性,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但有時好走極端,有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傾向。要引導他們不盲從,探究事物的本質(zhì)。
1.博雅求是之知”——勞謙求是
《周易》謙卦九三爻象辭云:“勞謙博雅君子,萬民服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高三,尤其要堅持求是求實,來不得半點馬虎,不容有絲毫的茍且與寬假,要既仰望星空,站得高,看得遠,更能腳踏實地,坐冷板凳,學真學問。
2.“博雅求是之信”——海納百川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厚德方能載物之重,量寬足以得人之敬。這種“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覺意識和寬松環(huán)境直接造就學生崇尚自由見解、海納百川的雅量,高三的課堂應該容得下各抒己見和各取所需。
3.博雅求是之行”——經(jīng)世濟民
“經(jīng)邦濟世,強國富民”是歷代中國有志向、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它將個人的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中,這是社會進步需要的個體素質(zhì)的完善與人格信念的升華。高三的目標大學和專業(yè)的選報既是對人設的添磚加瓦,也是對人設力量的最堅實的考驗。
認識你自己,鍛造你自己,面對潮流文化和教育的碰撞,教師需要積極接受新的文化表達方式,無須“談娛色變”。更需要精挑細選,做各類文化中的有心人,用學生的思維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做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銜接者,可以讓班級文化變成學生對自我形象的自覺打造,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偶像文化中有一道鐵的規(guī)律,叫做“始于顏值,忠于才華,終于擔當”,講的是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和認可的過程,這也契合我們上文外修氣質(zhì),內(nèi)修精神底色的過程。以“打造人設”為依托的班級文化,是一次對學生主動性的喚醒嘗試,呼喚學生的自我更新,呼喚他們主動擁抱真善美。
參考文獻:
[1]徐養(yǎng)杰.高中班級文化建設的時間策略[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1(06)09.
[2]陳麗.高中班級文化建設的時間策略[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