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雯
摘要:在初中階段英語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學好英語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每個班級都會存在一部分的后進生,他們的英語學習效率比較低,對整個班級的發展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教師必須要對后進生進行關注,并且通過輔導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本文針對初中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輔導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后進生;輔導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對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光需要關注班級中的優等生,還得關注后進生,他們的學習成績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班級的學習水平。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后進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輔導策略,讓他們的學習效率切實地提高上來,從而實現班級的均衡發展。
一、后進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教學初中英語的過程當中,通過適當地分析就可以發現,每個班級出現后進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后進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沒有濃厚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對學習英語非常排斥。加上英語屬于外來語言,學生接觸的時間不是很久,在理解英語語法的時候比較困難,并且容易出現遺忘的現象,在經歷了幾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之后,學生就會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甚至厭惡的情緒,這樣就會成為后進生。
其次,一些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方法上存在問題。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好英語需要講究一個正確的方法,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都是死記硬背,并沒有理解英語的本質,在記憶語法的施工也非常片面,所以整體的學習效率不是很高。
二、后進生的輔導策略
(一)制定針對性的輔導計劃
在教學初中英語的過程中,后進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差要深入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后進生都是因為學習不用功或者是腦子笨,在分析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再制定出針對性的輔導計劃,這樣有利于提高輔導的效率。由于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教師不可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必須要做到因人而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比如說,很多后進生都在記憶單詞這塊比較吃力,所以教師在輔導他們的時候,需要引導他們積極地運用身體的感覺器官,從而實現讀其意以及觀其形,這樣才能將更多的單詞記在腦海當中。
此外,在背誦課文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語以及句型將課文簡述一遍,這樣在背誦課文的時候就會相對輕松很多。
另外,教師需要讓后進生多運用英語進行朗讀,并且積極地練習口語對話,這樣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對于學好英語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考慮到大多數的后進生都缺乏一種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教師需要幫助他們主動地預習新課,這樣他們在正式上課的時候輕松很多。
(二)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有效地輔導后進生,教師在教學初中英語的時候,需要將教學模式適當地進行創新,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第一,可以充分地借助多媒體展開教學,多媒體技術將音、形以及色有效地集于一體,在教學初中英語的時候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不光能夠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還能夠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上來,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將學習的效率提高上來。
第二,教師也可以將教學方法適當地進行創新,諸如情境教學法以及游戲教學法等,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從而有效地激發出后進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的學習效率能夠盡快地提升上來。
(三)適當地鼓勵后進生
后進生在英語知識方面欠缺得比較多,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較為吃力,并且缺乏學習的信心,甚至有些學生一到上英語課的時候就感到頭疼,在課后更是不知道如何進行復習,正是由于這種心理上的障礙,使得后進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充滿了困難,學習的效果一直不是非常理想。
因此,在教學初中英語的過程中,教師不光需要將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還得關注他們的個人情緒變化,比如說,教師可以借助談心或者是家訪去摸清后進生的具體情況,這樣有利于實現有的放矢。后進生雖然學習成績較差,但是他們也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渴望自己能夠取得進步。當后進生得到教師的鼓勵之后,他們就會受到鼓舞,并且燃起對學習英語的斗志,從而在學習的時候更加刻苦,讓學習的成績早日趕上班級的其他學生。因此,教師在輔導后進生的時候必須要注重鼓勵他們。
三、結語
在教學初中英語的過程當中,每個班級都會存在相應的后進生,對整個班級的教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分析后進生的具體情況,這樣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輔導策略,讓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出來,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實現后進生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娟.試分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135.
[2]黃正靜.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7(02):105.
[3]韋帥.初中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才智,2009(3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