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佳 王秉周 張文怡






摘要: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是培養鍛煉青年的主陣地,高校共青團干部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本文對H大學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總結認為高校共青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成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關鍵詞:高等院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
一、學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H大學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好成績,持續推動共青團事業向好向優發展,充分發揮聯系青年的橋梁紐帶作用,引領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培養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其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當前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優化創新、提升團組織建設水平提出見解。
根據團中央、教育部有關文件:“在校學生數在10000人以下的學校,校團委專職團干部的編制不得少于5人;10000人至25000人的學校,不得少于9人;25000人以上的學校,不得少于12人,分校區較多的學校,還應酌情增加。院系團委(團總支、教工團總支)必須配備至少1名專職團干部。”
當前H大學的專職團干部數量較少,圖1所示,部分專職團干部的任職年限較長而未輪崗鍛煉,在政策激勵方面有待改善;36.36%的專職團干部任現職不足一年,在快速適應工作崗位方面存在客觀困難;多數教師團干部均兼任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黨支部書記等職務,對團干部聚焦共青團主責主業有較大影響;基層團干部職級待遇問題,切實影響到團干部履職盡責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直接關系到各項工作成果和落實效果。
學生團干部在政治思想、業務能力、個人閱歷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學院學生團干部占全院團員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0%至25%之間,學生團干t部的綜合素質與團組織日常工作的開展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到共青團三大根本性問題。
二、學校團干部培訓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團干部培訓
目前H大學各學院團干培訓形式多為寫作、攝影等應用技能培訓,思想政治素質培訓較少。根據對23個本科生學院的學生團干部進行抽樣調查(圖2),在團干培訓形式及目的上,87.59%的受訪者認為“應用技能培訓”是團干培訓最重要的部分,認為“思想素質培訓”重要且必要的人數最少,反映出加強學生團干部思想素質培訓刻不容緩。學生團干部作為高校共青團日常工作的重要承擔者、團組織與廣大青年學生聯系溝通的橋梁紐帶,其自身素質直接影響到團務工作的開展及團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當前學生團干部培訓在社會實踐、基層團務及朋輩交流等方面仍有欠缺(圖3)。團組織要在思想引領不松懈的基礎上,拓展學生團干部培訓的形式及內容,培養思想覺悟到位、實踐能力扎實、人際交流良好的學生團干部。
從培訓對象來看,學院團委層面的學生團干部受培訓機會較多。各學院對院團委、年級團總支、班級團支部成員的培訓內容不盡相同,少數學院開展了智慧團建應用、“三會兩制一課”等針對性培訓,大部分學院并未對不同層級培訓對象進行區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實效及培訓對象的成長提高。
學生團干培訓缺乏統籌規劃長效機制。各學院學生團干培訓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各學院之間也未形成長期合作實施方案,當前校級層面培訓較少,各學院開展團干培訓的資源和影響力都有限,難以實現資源互補及有效利用;由于學生團干部的政治素養、個人能力參差不齊,在策劃及開展培訓時,組織者及參與者“任務化”消極應付的情況也時有存在;當前學生團干部培訓機制沒有較好地與學生發展實際相結合,在考核機制及激勵機制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教師團干部培訓
教師團干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主導者,引導和指導學生團干部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團組織各項工作。教師團干部的專業能力、責任心和使命感,對落實團組織的基本制度、開展團組織各類活動起核心影響作用。通過訪談,H大學的教師團干部普遍認為當前團干部培訓機會較少,尤其是新任教師團干對于培訓需求較大,希望上級組織能提高重視程度,增加培訓經費,完善相應的激勵措施。
當前教師團干部培訓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培訓內容上有待深化。當前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及基層團務工作相關的業務能力,但缺乏職稱晉升等對教師團干部自身發展有利的職業生涯培訓。二是培訓形式上有待創新,當前培訓以授課研討為主,缺乏對被培訓者主觀能動性的引導,在主觀上影響培訓效果。三是培訓交流機制及名額上有待改進,各類培訓尤其是外出培訓的機會及名額較少,不利于教師團干部接觸新思想、學習新經驗。四是培訓的評價機制及激勵機制有待優化,未對獲得優秀培訓學員表彰的教師團干部給予對應激勵,削弱了對教師團干部培訓的引導及落實效果。
三、加強學校共青團干部培訓的對策
(一)學生團干部培訓
1.加強思想引領,立足現實,豐富培訓內容
在培訓內容上,要重點突出對思想政治素質的培訓,堅定政治站位,牢記服務宗旨,使學生團干部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引領同學、組織同學、服務同學工作中的職責定位,切實發揮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使命擔當,鍛造為同學服務的優質“發動機”。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和團務工作能力培養,引導學生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主動學習黨、團的指導思想及理論政策,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日常團務工作中深化理論認識進而指導實踐;將“三會兩制一課”的基本制度落到實處,通過組織特色團日活動等方式,提升團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將團支部打造為鞏固青年基礎的堅固堡壘。進一步加強對履職能力的培訓提升,以組織協調、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開展實際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質為目標導向,提升履職盡責所需的專業能力及技能水平,使培訓效果能夠落地見效,為培養黨組織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礎。
2.堅持與時俱進,學練結合,拓寬培訓模式
在培訓形式上,打破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選擇情景模擬、研討學習、參觀體驗等方式,使被培訓者在組織協調、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臨場應變等多個方面獲得能力提升。在培訓模式上注重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新穎性,緊扣青年需求,使學生團干部在培訓中找到自己的“痛點”,由被動培訓轉變為主動培訓,從培訓的受眾對象逐步轉變成為開展自我培訓的主體,將團干部培訓貫穿于日常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造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過硬、能力過硬的高校共青團干部主力軍。
3.注重日常考察,多維評價,建立常態機制
培訓時間上,構建周期式常態化培訓機制。通過對學生團干部為期半年、一年甚至兩年的跟蹤培養,將培訓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在日常工作中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便于更深刻理解抽象理論的實際含義及豐富內涵,進而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工作。配套的結果評價方面,建立多維度多層級評價機制,對校、院、班不同層級的學生團干部提出不同要求:對校級學生團干部不僅要求扎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還要求較強的統籌規劃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對班級學生團干部的上述標準則可適當放寬;以契合實際工作需求為抓手,突破提升自我能力的瓶頸,使培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評價形式可采取訪談法、數據測評法等多種方式,貫穿日常工作過程,避免集訓式評價“一錘子買賣”,促使培訓成果落實落地。
(二)教師團干部培訓
與學生團干部培訓開展主體不同,教師團干部培訓組織方、組織流程都相對成熟,規范化程度較高。培訓形式上,適當增加教師團干部外出培訓機會和名額,與時俱進接觸最新理論政策,學習先進實踐經驗,找差距、補短板、促提升。培訓內容上,應增加對教師團干部自身發展有裨益的培訓內容,如職稱晉升等職業生涯培訓,激發教師團干部事業信心和干事熱情,促進教師團干部個人素質全面發展,鍛造一支政治站位高、工作能力強、綜合素質硬青年骨干隊伍。培訓結果評價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教師團干部主觀能動性及發展需要,提供輪崗或掛職鍛煉機會,將培訓及鍛煉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薪酬調整的考察指標;積極爭取上級組織的重視和支持,激發教師團干部干事的決心、信心和動力,為共青團事業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四、結語
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國際局勢,高校共青團作為團結凝聚廣大青年的前沿主陣地,肩負著讓黨放心、讓青年滿意的重大歷史使命。高校共青團干部更要以堅定理想信念、強烈擔當精神、無私奉獻意識堅守好意識形態這塊陣地,把牢思想關,吹響沖鋒號,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厚根基。
參考文獻:
[1]柏思羽.對加強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創新發展的探究[J].祖國,2018(04):133-134.
[2]萬立超,孔檸檬.高校共青團干部素質能力的提升及培養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9,29(06):45-47+62.
[3]鐘宇慧,陳海玲.群團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團干部培訓體系建設——基于廣東省高校的調查與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8(01):98-99.
[4]楊丹.新形勢下高校團干部培訓模式的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9):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