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要:有效的科學活動對幼兒的探索能力、想象能力及操作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科學區角內的游戲活動是一種滿足幼兒個性化,并讓幼兒與周圍事物相結合進行自主觀察、自由探究與學習的過程。本文以中班幼兒為例,對幼兒科學活中出現的問題與具體有效策略做出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中班幼兒;科學區游戲;有效策略
一、幼兒園中班科學區內游戲活動現狀
(一)教師錯誤的引導方法,使幼兒失去主動性
大部分教師對科學游戲認知存在誤解與偏差,認為幼兒只要能夠動手就是在進行科學探索活動了。由于科學活動對中班幼兒來說稍微有些難度,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有些緩慢,教師便直接告訴幼兒最快進行操作的方法,這種過于注重操作速度的引導方法,使幼兒失去了主動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也導致了幼兒失去了科學活動中的主動權,降低了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環境創設干預過多,使幼兒失去探索學習的機會
在科學區角環境的創設中,有的教師會在墻上粘貼大量的從始至終的操作過程圖片,這樣使幼兒被動的接受科學內容的過程,失去了主動探索獲取成功與快樂的情感,也失去了自己探索與發現學習的機會與過程。
(三)材料過于乏味,使科學探索活動失去挑戰性
幼兒園科學區的游戲之所以受幼兒歡迎,是因為幼兒覺得“新奇好玩”。但有些教師在創設科學區的過程中,只是開學初投放過材料,后期不再進行填充,也不更換,導致幼兒在反復玩一種材料中失去了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在無形中降低了幼兒的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
二、幼兒園中班科學區內游戲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多種方法幫助幼兒游戲,教師建立正確的引導價值觀
第一,觀察法,在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幼兒對活動是不是感興趣”,“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難與能否解決問題”,“幼兒能否與同伴進行合作”等,教師可以用表格或案例的方式隨時隨地地進行記錄,并根據幼兒的情況進行判斷與適當引導。
第二,提問引導法,這是一種以啟發為主的方法,是幼兒園科學區域游戲中一種隱性的指導方法。它主要是以:“教師設置問題-幼兒探索發現得出初期結論-師幼共同探索-再得出最終結論”幾個環節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過程中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了幼兒的自主探究欲望,也讓幼兒的科學活動更加有目的。
(二)有效的環境創設原則,增強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1.探究性創設環境原則
幼兒天生就有一種探索的本能,特別是中班階段的幼兒,好奇心、求知欲與動手操作欲望格外強烈。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將充滿探究性的環境與幼兒科學區域的活動相結合,在創設的過程中,注意適當“留白”并以幼兒的興趣為主,給幼兒留下可以充分想象與發揮的空間。
2.空間劃分環境創設原則
教師要創設有利于自由探索、操作并感受輕松的多元化環境,在環境中培養幼兒的智力、能力與個性。中班可以結合墻面、室內科學區與戶外科學區。墻面可以用來展示可供操作的科學材料,如:幼兒自己種植的可以吊起來的小蒜苗、幼兒自己制作的植物標本等。科學區域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與課程相結合的實驗材料,例如:放大鏡、磁鐵、量杯等。戶外環境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有陽光、空氣、雨水等一切擁有自然資源的地方。
3.幼兒的心理環境創設原則
環境創設不僅僅指生活環境,還要考慮幼兒的心理環境。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需要讓幼兒感受到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尊重,作為教師更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獨立的思想,尊重個體差異,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幼兒能夠主動發現、提出質疑然后在反復試驗中一步步掌握科學知識。
(三)投放適宜的材料,激發幼兒對科學游戲的操作欲望
1.以幼兒興趣為主的材料投放
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幼兒服務的,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分析班級內不同幼兒的不同興趣點,在區角內投放幼兒所喜歡的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導者”的作用,科學區游戲活動才能達成滿意的效果。
2.與課程相結合的材料投放
科學區是科學活動一個完整的部分,教師要重視材料在科學活動中的作用,根據課程內容為幼兒投放科學區域材料,這樣不僅能加深幼兒對具體科學內容學習的印象,也讓幼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高了探索能力與操作能力。
3.與幼兒經驗水平相結合的材料投放
在科學區的材料投放中,要注意與幼兒的年齡階段與經驗水平相結合。例如在中班階段為幼兒投放望遠鏡,孩子會因為認知能力較低無法達成預定目標,投放圓形、正方形這些常見的材料,孩子又因為早就達到了認知水平而失去興趣。
探索了科學活動實施的具體策略,按照策略具體實施之后,還需要不斷總結改進,讓幼兒的科學活動更加有趣高效。
參考文獻:
[1]王鑫.探討科學游戲在幼兒學前教育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9(5).
[2]陳利妹.分析科學游戲在幼兒學前教育中的有效應用[J].啟迪與智慧:教育版(中),2019(2):14.
[3]李水晶.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實施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