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內教育改革的發展,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對目前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研究很有必要。研究顯示,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展示的語言暴露出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語音語調有待改進;遣詞造句欠缺規范;系統培訓相對缺乏。為了營造更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教師應關注自身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不斷完善規范課堂教學語言,以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對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師語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英語啟蒙階段,作為該任課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師,除自身教育素養必須扎實過硬外,其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示范性,準確性、趣味性,方能保障課堂教學有效實施,培養小學生良好英語語用能力。以促進小學英語任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旨在提高廣大一線英語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提供一些借鑒與啟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課堂教學語言
課堂語言復雜多變,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成。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借此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符號系統,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所產生的話語。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課堂重難點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從而形成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話語,然后結合學生學情,選擇最適合的詞匯、詞法和句法組織語言,最確切地表達課堂所需的中心思想內容。本研究主要針對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后文簡稱課堂教學語言,具體指英語類課堂教學語言。
2.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
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時所說的話語。中國的學生在課堂之外缺少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語言環境。因此,英語教師承擔著語言輸入的主要任務,不僅需要在英語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教師還需要時刻使用標準規范的語言,在語音、語速、音量等各個方面都切實符合標準,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正確模仿,語音準確,發音清晰,用詞恰當,語法規范。
二、研究的設計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基于現有研究基礎,采取文獻分析法、課堂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來探索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本文運用文獻法,主要是搜集、分析研究國內外有關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研究的文獻資料,對概念進行界定,對現有的與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等聯系度較高的文獻資料的搜索和分析,為論文后期寫作做鋪墊。
2.課堂觀察法
本次主要采用現場聽課的形式,對我校英語課堂進行詳細觀察將各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轉變為課堂實錄,以此分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語言運用的實際情況,仔細觀察教師在提問方式、反饋及課堂組織語等方面使用的異同之處。
3.訪談法
本研究在問卷編制前后進行了訪談,一是在問卷編制前后,對若干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以初步了解課堂中使用教學語言的基本情況;二是跟蹤觀察一段時間后,再次對任課教師訪談,研究造成課堂語言使用中不足的成因,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
(二)研究對象
我校每月每周一次常規的組內教研活動。通過聽課學習,對于組內教師的情況相對比較了解,出于研究條件的考慮,本次研究的對象選擇組內英語教師作為被試進行課堂觀察、訪談研究,并就這些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教學語言的狀況進行分析。
(三)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對處在本次被研究的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進行數據統計與比較分析。
第一,對教師課堂話語量及所占課堂時間做了統計分析。
第二,對教師課堂話語的語速、音量和語調進行了統計分析。
第三,對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的形式與提問的內容作了次數統計和比較分析。
第四,對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功能分布即課堂導入語、過渡語和結束語的使用情況作了統計與比較分析。
第五,是對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反饋的情況作了具體的次數統計和分析。
三、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語量
本次研究的對象共有九位老師,均能按照課程標準和基本要求采用全英文授課模式。綜合分析九名教師的上課時間,平均上課時間為35.5分鐘,平均課堂說話時間為15.11分鐘,平均占課堂時間44.47%。低年級教師的課堂說話時間多于中高年級的教師。數據同時說明了教師在課堂上仍占據主導地位,留給學生說話的時間有限。本次調研中同時發現,如今課堂以新授單詞、詞組和句型為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形式明顯增加,學生間同桌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豐富多樣。
(二)教師課堂教學語速、音量和語調
1.教師課堂教學語速
語速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推進的前提條件。無論語速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學生的上課體驗。語速過快,學生沒有充分實際思考,無法緊跟老師的節奏;而語速過慢,既無法保質保量達成課堂教學進度,又容易讓學生滋生消極倦怠的負面情緒。掌握合適的課堂教學節奏對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吸收新授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師課堂教學音量
從對教師的訪談中,可以得知超過2/3的教師認為自己聲音洪亮,近1/3的教師認為自己聲音適中,學生能夠接收。音量渾厚有力,飽含激情,能夠調動學習的激情,保證學生接收課堂教學內容,從而理解所學知識點。
3.教師課堂教學語音語調
通過課堂觀察法,筆者發現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其語音經過系統培訓,語言素養會略高于非英語專業的教師。純正的語音有助于學生模仿學習,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尤為注意新授內容的發音。語調的變化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對于回答較好的同學教師可以采用贊揚的語調,而對于回答不甚理想的學生,則耐心地逐步引導學生,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師課堂提問的形式與內容
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會通過不同的提問形式推進課程,不同教師的課堂提問環節和活動安排都有所差異。研究顯示,教師課堂提問形式主要集中在一般疑問句與特殊疑問句。對于低年級的任課教師,提問更傾向于一般疑問句,學生只需要理解教師的提問并回家Yes./No.即可。中高年級的任課教師較多對學生進行特殊疑問句的提問,這樣既鍛煉鞏固學生對于特殊疑問詞的掌握,又能豐富課堂的提問形式,如:What is it? / Who is the boy in red? /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避免學生不經思考只回答Yes/No。
大部分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業水平和實際情況來判斷具體的提問形式,如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會本著鼓勵的心態,將30%以上的問題集中在一般疑問句這一類答案較為簡單的提問上;而面向高年級的學生時,教師的選擇更為全面,會將基礎的一般疑問句留給基礎薄弱的同學,而更多高年級的同學則會面臨富有多樣性、挑戰性的提問。
(四)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功能分布
小學英語課主要分為pre-task, while-task和post-task三個主要環節,對應的教師科研教學語言分別為導入語、過渡語和結束語。
低年級教師課堂引入環節,教師引入語相對多,略顯冗長拖沓,不能較好把握課堂節奏;高年級的教師課堂引入則相對較為緊湊,能夠更為合理地引出學習的內容。大部分教師課堂過渡語簡潔明了,能夠有效銜接各個教學流程,個別教師出于個人習慣,會使用一些口語化的自然語言,阻礙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在結束語環節,大部分教師偏向回顧總結課堂所學內容,并布置相應的作業和練習加以鞏固;少數教師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提問,讓學生開放式地回顧所學內容,提高綜合語用能力,更出色地完成課堂教學內容。
(五)教師課堂教學反饋情況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將教師賦予的正面的、肯定的評價為積極反饋;教師批評或打斷學生的發言內容,稱之為消極反饋。
積極反饋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內驅力,促進學生深入開展學習。而消極反饋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與負擔,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絕大多數教師都能采用積極反饋,謹慎減少使用消極反饋的頻次。
(一)存在的問題
通過跟蹤調查顯示,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展示的語言暴露出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1.語音語調有待改進
部分教師語音語調較為平淡,在表達示范時缺乏一定的語言情感,缺少明顯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作出必要的停頓或放慢速度。
2.遣詞造句欠缺規范
在英語教師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些不規范的語言,諸如詞序不對,詞型不準,用詞不當,搭配不全等錯誤。
3.系統培訓相對缺乏
目前的教師職后培訓有很多,但相對來說覆蓋并未全面,本研究中有關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也顯示教師的專業成長的薄弱之處。況且一線教師本身的教學任務繁重,很難自行在課后再進行自我提升學習。
(二)改進的措施
為了營造更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教師應關注自身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不斷完善規范課堂教學語言,以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制定培訓規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了深化教師對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與理解,區教研室和學校可以為不同教齡的教師打造對應的語言培訓課程,為課堂分析提供依據,這樣能夠使教師重新認識教育,理解教育,對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等進行教育性的反思。幫助教師認識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建立起教學語言的思維體系。教師可以閱讀教學語言有效運用類的書籍或參加相關培訓,結合已有教學經驗,付諸于實踐。
2.強化語言意識,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教師要轉變以往英語教學只重視語音、語法和詞匯等語言知識的灌輸的教學模式,不要單純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或語言結構的分析和講解,從而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的語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始終做到以學生為本,要積極轉變交流模式,從單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調整。了解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動向,理論結合實踐,更全面的認識自己的課堂話語,學習他人經驗,避面自身問題,提高課堂話語的質量。
3.改進教學語言,把握課堂教學效率
選擇既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又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的可接受語言。語言精練,指令清晰,避免使用繁瑣的句子去教授教學內容。盡可能減少封閉型問題的提問,多提開放型問題,讓學生有自由發揮和思維的空間。避免一次性提出多個問題,且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以充分的反應時間,讓他們自己給出問題的答案。評價反饋用語要多樣化,反饋要有針對性,評價要面對學生個體,具體而到位,不要停留在表面簡單的點評。
在今后的教學中,本人會進一步對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語言的使用情況做研究,解決本研究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并規范自己的課堂語言,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課堂語言。
參考文獻:
[1]段火香.中小學教師課堂用語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范雷英.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初探——以徐匯區小學英語教學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姜卓非.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J].校園英語,2015(26).
[4]彭鐵梅.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應用問題的反思及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17(08).
上海世外教育附屬寶山中環實驗小學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