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玉
摘要: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債務的持續增長和事實上債務權利的削弱,不僅維護了貸款和債權救濟與債務人個人信息保護(主要是收債公司),還有助于維護整個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其次,個人信息的使用和法律的基本概念不能為此類行動創造法律依據。同時,即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和可靠的社會中,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和使用對于個人信息的安全也非常重要。因此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獲得有關所有者的許可是最重要的方法。此外,事實上,目前的立法做法是對我們公民的可靠保護,同時也是具有合法性的。這是在限制獲得貸款的權利的過程中發現的最重要的原則。此外,與“老賴”的斗爭需要所有地區的合作。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債權救濟;債務人;個人信息保護;協調
如今,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已經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在立法方面,隨著制裁措施的增加和復雜性的增加,司法進程還強調在這一立法程序中采取嚴厲措施打擊侵害公民的罪行。這是對犯罪現實的反應,也是在我國范圍內的主要個人信息保護手段。
1.自救行為的前提條件
自救行為決定了需求權受到威脅。由于此處提到的權利包括上訴權,因此不僅承認債權人的權利,而且承認債權人的權利。隨著法院判決執行的權力,公民個人數據的使用也加劇了執法機構的快速化辦公。由于自救的個人權利不能超出法律和秩序。當然,根據個人信息保護配偶或朋友的“婚姻歷史”是非法的。其次,男女朋友之間的“忠誠”不受法律保護,夫妻之間的“忠誠”義務是極端的。而且因為他們無法通過法律保護個人而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同樣,根據德國的普遍意見,不受法律保護的賭博債務法也無法為自己辯護,因為缺乏某些壓制性信仰當然并不意味著喪失自救權。例如,外交豁免原則并不能阻止罪犯通過自救重新獲得權力。
2.手段的適當性
2.1個人信息獲取的禁止并非絕對
但是,德國民法中規定的自救方法不包括個人信息的獲取或使用。其中,“德國數據保護法”的合法化包括貿易法。即使另一方的聯系地址已更改或該方未與提供的地址聯系,另一方恢復個人數據也不是非法的。比如使一家調查公司合法化,以進行旨在從個人信息保護獲得數據的調查。因此,不能認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收購完全不符合獨立行動的要求。當然,個人信息保護所收到的所有證書都受此限制,這不符合要求,因此需要詳細考慮。其次,個人信息保護公民和獨立行動的基礎。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公民個人信息政策都是禁止的,因此,合法購買和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一般規則如下:政府當局收購個人信息保護的合法性始終得到證實,但事實上卻很少得到證實。根據2017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中財產調查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1條:“被執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書面申請發布懸賞公告查找可供執行的財產。”這一規定意味著,在最高人民法院看來,非官方主體也可以依法索取有關該財產的信息而且認為這是實現債權這一最終目的的適當手段。
2.2債權債務關系對個人信息的依賴及被害人的事前同意
為了評估某種補救措施是否合適,我們必須考慮這種方法的目的,并據此確定與該法律目的有關的年份。其次,尋求一個為債權人自救的場所的原因是為了消除缺少或無法正式支持影響交易系統安全性和效率的因素,從而限制交易的創建。在中國,債權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加以解決。比如當信息發生重大變化后應及時通知另一方及時履行合同義務。其次,從債務人的角度進行分析是債權人/債務人關系的核心,也是債務人必須發揮的最重要作用,此時會有貸款權利義務的出現。另外,通常在合同中直接指定獲得債務人個人信息貸款的承擔資格。這不能解釋為受害者的同意,但是在事先同意的情況下,不需要做任何不公平的事情就可以違背意愿,應該以正確的方式獲得債務人個人信息。
2.3債權人獲取債務人個人信息的限度
自救行動應限制在必要的范圍內,并應選擇對債務人造成最小影響的執行或保護債權的有效手段。此時,有必要立即轉用原本不可能或難以獲得的公力救濟途徑。此外,如果要更改債務人個人信息程序的要求,必須滿足以下相關條件:首先,必須將信息的類型限制在適當接收投訴的范圍內。其中基本個人信息包括聯系信息,一般地址,屬性信息和位置(應用程序需要),是所有自救措施的一部分。但是,與實現債權人權利的目標沒有直接關系的信息,例如家庭信息和依附信息,不在合法獲得的信息范圍之內。其次,此類信息的使用可能僅限于僅從債權人那里獲得權利,而任何其他使用或分發都可能構成犯罪。例如,債務人的基本信息的轉移有時與債權人權利的轉移同時發生。此時可能會違反公民個人信息的違規行為。最后,即使為債務人獲得的個人信息在允許范圍之內。但是也不能保證使用債務人個人信息的其他行為是合法的。因此在收到有關債務人的信息后,應該聯系債務人單獨調查債務清算方法。并且要通過使用資源獲取信息的操作來保證所有后續操作的效率。
3.結語
在未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隱藏和轉讓財產,這是有可能的,即使是實際的法院裁決也沒有改變其起訴權。此外,某些信息在一定的情況下,貸方擁有獲取和使用有關貸款信息的合法權利,當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在這期間要確保機密性,并使用社會信用數據收集步驟(和行業規則)以及其他特別法律也應盡快更改和通過,因為尊重社會正義和公平是保護我們的社會規則,保護公民或他人權利以及建立法院以保護他們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金澤剛,王振華.信息化時代中債權救濟與債務人個人信息保護之協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0(06):101-113.
[2]陳金林.債權自救與債務人的個人信息保護[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8,33(03):11-19.
[3]劉丹.侵害他人債權救濟路徑探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4]胡玉浪.論債權請求權的性質與體系[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9(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