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書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世界的普及,高等學校都走上了建立網絡校園的道路。利用網絡管理來為學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務,智慧網絡校園的建立不僅可以活躍校園文化氣氛,而且可以加快學校的現代化進程、規范學校的紀律條例。本文主要是闡述了高職院校智慧網絡建設的情況和必要性。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智慧校園建設;高職院校管理
一、智慧校園的含義與現狀
(一)智慧校園的含義
將網絡技術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辦公以及學校的管理中,使得校園的文化與學生的品質、老師的氣質、領導的魄力高度融合,更加具有創造力與生命力,學生校園的生活也更加的豐富多彩。總的來說,就是做到讓校園安全穩定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要求。“智慧校園”的理念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剛剛開始形成與發展,絕大多人對其真正的含義了解地并不透徹,大家的理解更是各不相同。網絡上給出的被大家廣為接受的一種解釋是:“智慧校園”是將傳統校園的學生、老師、管理人員的交流或者其他管理工作,通過運用云計算、網絡和虛擬化等技術,將這些傳統模式進行創新,同時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合理地進行再分配,最后綜合進行管理。
(二)高職院校建立智慧校園的現實情況
最近幾年,隨著網絡世界的覆蓋與計算機普及,我國在信息化發展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提出了智慧校園教育信息化戰略,在具體規劃方面做出了計劃,國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高職院校網絡化建設,加快了高職院校科學化,智慧化的發展。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高職院校管理系統。但是,盡管有這些政策上的支持,我國智慧校園的建立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說建設資金上的困難,因為智慧校園建立的過程中需要購買大量的設備。技術上的困難,盡管現在互聯網與計算機發展的很快、技術業比較成熟,但是在網絡化校園的建立中需要不同的計算機知識,因此還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
二、智慧校園建立的條件
(一)計算機技術的進步
一些計算機技術的出現都有利于高校的網絡化建設,通過這些計算機技術可以將繁雜的教務系統和學生日常管理系統從表面工作延伸到了深層次的管理,使一些理論化的管理更好的應用到了實際當中。對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具有深刻的影響,為網絡化校園的建設提供了科學技術手段。網絡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全面促進了校園的全方面發展,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建設。
(二)數字化建設為“智慧校園”的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全國高校對于數字校園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對設備的不斷升級改造,對寬帶線路的擴容,應用無線網絡來增加網絡覆蓋范圍,電腦的系統軟件也是實時更新,這些源源不斷的努力使校園的網絡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也在校園智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了這些堅實的軟硬件設備基礎,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和統一數據平臺的建設就有了保障,這樣避免的信息及單一化,從而使“智慧校園”的開展更加順利。
三、智慧校園建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做好頂層設計,分階段實施
要想進一步推動一些高校的信息化的建設,就要引入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同時智慧校園也能讓高校的未來能夠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在剛剛開始建設時,學校的首要工作就是歸化一個符合高職院校發展策略和趨勢的智慧校園,幫助后期的智慧校園穩定發展。歸化的出發點要符合學校,從教學、管理、科研等一些方面入手。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成功建設智慧校園。這是一項待開發的項目,也是一個重大的工程,應該對每一個階段的實施謹慎對待。
(二)保留先前資源設備,結合新技術逐點突破
多年來,高職院校不斷的進行數字化教學建設,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對數字校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進一步的發展,再次基礎上,智慧校園應運而生。為了節約成本,智慧校園在發展前要合理規劃,理清原有的、還能發揮作用的資源設備。在技術方面,原有的一些技術相對成熟,這時要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對整個管理系統由點逐面的突破,進行分類再整合,加強這些成熟技術的再成熟,從而起到對整個系統的先發促進作用。除了加緊對智慧校園的建設,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時常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探討、改善,全面的不斷地審視建設布局,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智慧校園更加穩定、快速的發展。
四、高校智慧校園含義的延伸
“智慧”觀念已不陌生,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已形成一種較為成熟的分支,現在,“智慧”也進入校園。校園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智慧校園和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成員之一。但是校園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文化載體,其功能和范圍也與城市不同。起初,人類的認識只在于記憶,隨著不斷地發展,人類對記憶的不斷地理解,不斷地思考,這時,開始出現一個詞語叫做“智慧”,從形象到抽象,從認識到認知,人類開始給出定義,構造概念,挖掘事物特定的屬性,不斷地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應用這些規律更方便的生活。人類的知識從積累到創新可以概括為連個循環系統:(1)知識一記憶一傳播一學習一應用;(2)實踐一實驗一發現一構建一論證。智慧校園也折射與這兩個系統,積累與創新。校園是知識文化傳播的載體,同時,校園兼具著創新的使命。智慧校園主要以互聯網、物聯網為循環技術基礎,進而實現知識的存儲、共享、學習與應用。云平臺和數據同一平臺作為其強大的技術支撐,使智慧校園的科學、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為了實現全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智慧校園也會面向社會,使社會人士也可擁有智慧資源,進而提高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建設更加和諧的智慧社會。
五、建立智慧校園所采取的措施
高校的網絡校園建設要根據自己學校的教學特點,不能只是改變表面的技術和盲目的投資改建,校園從網絡建設開始到發展為智慧校園,都需要校園在強化自身網絡功能的前提下實現文化的傳播和知識的創造。高校是知識的傳播與繼承的地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基地。現在,我們就智慧校園的建議提出一些措施。
(一)確定智慧校園發展的主題與方向
明確智慧校園的主題與方向明確個性發展思路,首先應結合本學校的現行辦學理念,校園氣質與校園文化,再進行校園系統的總體規劃、符合學校特色的獨特設計。在智慧校園系統建設的目標、任務、方向、措施、效果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明確學校的發展主題。同時要堅持把學校鮮明的個性與校園系統建設的共性相統一的原則。
(二)形成完善的智慧校園的組織機構
智慧校園的建設需要學校上層即學長以及學校管理人員的大力支持,保證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設備與人員、技術與資金等各方面關系的協調和最終的決策,保證智慧校園在建設的過程中必要的資金投入與時間支配。智慧校園作為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建設工程,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還受到其他多個部門與校園現行管理體制的制約,觸及一些部門的利益以及人員的調動與裁減,所以只有學校的最高領導才有權力完成智慧校園建系統設的指揮和協調工作。高層領導一旦決定建設智慧校園系統,就需要通過中層的管理人員來把領導的目標與想法付諸實踐。
(三)將數字化建設與智慧校園建設相結合
利用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與方法,將學校的各種資源、管理過程、學生考試成績的錄入與查詢、老師的課堂教學,融入到網絡的環境中,應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搭建一個集備課、授課、學生聽課于一體的計算機平臺,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的同時,大量節省老師與學生的時間。這樣,在改革原來教學系統的情況下,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教學的個性化需求。
(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老師的表率作用
智慧校園的系統建設都要體現以學生文本、全員參與的意識,這個系統建設完成以后主要是服務于老師與學生,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題、以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主線,以數字化信息技術為橋梁、以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為載體,建設符合老師與學生需求的智慧校園系統。
總而言之,智慧校園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不僅有利于學校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可以提高學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把學校帶向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