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英
摘要: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也有了比較基礎的知識量,此時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更為豐富多樣了。初中數學教師在展開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時,應當盡量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究式教學法,并將這種教學法更好地應用起來,以使得學生更好地探討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本文將對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法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教學策略
在教育的不斷優化和發展下,越來越豐富且多樣的教學形式逐漸地出現在了教師的教育中,探究式教學法便是其中一種。在展開知識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將探究式教學法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并基于基礎的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更好地實施探究式教學法。為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研究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法,希望能夠助力教育的發展。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展開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展開對學生地教學的時候,應當盡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實施比較針對性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探究性的及逆行知識的學習。
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教學理念,便是讓學生成為主體,基于學生比較具體化的情況,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因此,在展開知識教育的時候,筆者會加強自我建設,盡量優化自身的教育思想,將學生作為主體,樹立起以生為本的理念,以此展開對學生的有效教學。如,在向學生講授“線段、射線、直線”這部分的知識時,筆者為了使得學生做好知識的探究,會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將信息化資源引入到教育中。這樣,在趣味性資源的指導下,學生會產生知識學習激情,更好地接納筆者所布置的探究任務,更好地展開知識的學習。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想使得探究式教學法更好地踐行起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將學生作為主體,以此展開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做好知識的探究。
二、加強教師引導
教師所實施的教學手段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教師承擔著較為重要的職責。因此,在踐行探究式教學法時,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盡量強化教師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展開對學生的有效教育。
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畢竟出發思維發展的階段,此時的學生也是初步接收知識主動探究和學習的方式,在知識學習中難免會出現多樣的問題。因此,在促使學生進行知識探究時,筆者會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在指導學生探究知識前,會基于這部分的知識內容,向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即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當然,筆者也會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展開知識的學習,促使學生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此外,在學生展開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筆者也會起到監督的作用,監督學生,以使得學生更好地研究和探討知識。此外,筆者也會鼓勵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多多向筆者提問問題,并會及時地解答學生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消除自身在學習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更為順暢的展開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獲得發展和提升,使得筆者更好地達到知識教育的目的。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職責,強調對學生的引導,使得學生接收到較好的指引,讓學生更好地研究和探討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注重合作與交流
初中數學教師還應該在進行知識教育的時候,關注學生個體性思維的局限性,盡量給與學生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合作和交流的指導下,做好知識的研究和探討,增強自身的探究能力。
在展開對學生的教育的時候,筆者還會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所具備的特點,基于學生具體化的特點,明晰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學習水平,并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將小組合作式教學方式應用起來,促使學生嘗試展開合作式的知識研究與探討。對學生來說,這種知識學習的方式,能夠使得自己與朋友積極溝通和交流,因此對此比較感興趣,會積極參與。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了解到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從而使得自身具備比較豐富的思想,讓自身擁有較好的思維水平。當然,在學生做好小組合作后,筆者還會使得學生將自身的小組合作結果展現出來,以此充分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探究結果,并會依據學生具體化的知識探討內容,展開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使得學生能夠接收到良好的教學,做到知識的查漏補缺,從而讓學生能夠取得較好的知識學習效果,使得學生能夠因此獲得較好的發展。總之,初中數學教師有必要給與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以使得學生在合作中更好地研究和探討知識,增強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使得學生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
綜上,初中數學教師在展開知識教育的時候,應當深入分析探究式教學法,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教師引導和注重合作、交流這三個方面將探究式教學法更好地實施起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研究和探討知識,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探究力獲得發展和提升。
[1]謝俊騰.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導刊,2004(Z1):54-56.
[2]魯文靜.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淺嘗[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