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希輝
[摘要]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筆者認為其需要明確期刊發展方向,調整期刊定位,才能更有效地實現期刊轉型發展。《電力建設》根據我國電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重新調整期刊定位和學術層次,并充分利用期刊網絡化和新媒體等新技術,實現了期刊的成功轉型和良性發展。在當前不斷變化的辦刊環境及行業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通過創新辦刊理念,在期刊發展方向、專業內容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和轉型,完全可以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關鍵詞]中文科技期刊;轉型發展;重新定位;發展機遇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指出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如何建設一流期刊,成為近年來期刊界討論的熱點和主流話題。
當前,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轉型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堅持創新發展是多數期刊同仁的共識[1-2]。期刊的發展是非常多元化的,如何尋找適合期刊自身、適合學科技術發展需要、具有發展前景的期刊定位和發展目標,是一項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3-5]。
本文結合《電力建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闡述其在發展方向上的選擇,在內容方面的拓展和調整,以及在期刊網絡化和新媒體方面的具體實踐。結果表明,傳統行業中文科技期刊不僅可以在新的辦刊環境中迎接挑戰,抓住期刊的發展機遇,而且有能力開拓具有自身辦刊特色的廣闊發展空間。
一、科技期刊重新定位的探索和實踐
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報道內容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前景,科技期刊應該根據相關學科的發展情況,及時主動地研究并制定期刊的發展規劃,適時調整期刊的定位和報道重點,為期刊的良性發展創造機會。
作為一本創刊60余年的電力行業科技期刊,《電力建設》在發展歷程中,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迅猛發展和辦刊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其借鑒其他行業期刊,通過調整定位加快發展的做法[6-8],重新規劃了期刊發展方向,調整了期刊專業內容,使自身成功轉型,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近10年來,《電力建設》先后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以及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英國科學文摘(INSPEC)等國內外著名數據庫。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力建設》從普通期刊成長為核心期刊,實現了期刊的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期刊發展方向的選擇
在《電力建設》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電力科學技術和辦刊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受主管單位管理體制改革的影響,期刊的主辦單位歷經多次變更,期刊的發展方向經歷了多次調整。
《電力建設》在創刊之初以信息報道為主,主要宣傳和報道我國電力建設領域的科技成果、技術革新及國外電力建設的發展方向。“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力建設》被迫停刊。1980年復刊后,《電力建設》主要刊登電力建設領域具有工程應用價值的科技文章,其內容涉及國內外電力規劃、勘測設計、施工和科研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電力建設》根據主管主辦單位要求,積極地宣傳和報道我國電力建設領域的新技術,并開辟相關欄目進行電力改革政策的解讀和宣傳,有力地促進了行業的進步。
為了提高期刊學術層次,《電力建設》編輯部經過多次討論并咨詢行業專家意見,根據電力行業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重新調整并確定了期刊的發展方向:由面向電力設計、施工一線的普通技術期刊轉向更高學術層次的科技期刊。《電力建設》期刊發展方向的轉變,基于以下現實考慮和客觀原因。
一是為了適應電力行業技術發展的需要。在2012年之前,《電力建設》的報道重點范圍主要包括電力設計、施工等技術領域,當時該領域雖然技術的發展比較成熟,但具有較大科研創新的技術成果比較缺乏。當時,我國電力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各種電力新技術層出不窮。如果按照原來的方向繼續發展,《電力建設》就會出現期刊學術層次無法提高,期刊的稿源面臨枯竭等情況,這導致期刊的發展前景非常不樂觀。為了吸引電力行業最新的科研成果在《電力建設》上進行發表,其對期刊的報道內容進行了擴展和調整,確定了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電力系統規劃設計以及新能源發電和并網消納等為主要技術領域,從而適應了電力行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是為了適應主辦單位發展的需要。2012年,《電力建設》的主辦單位進行了變更,新主辦單位先后提出了建設國內領先規劃咨詢機構和國際一流能源互聯網咨詢機構的戰略目標。為了更好地支撐主辦單位科研業務的發展,《電力建設》制定了長期發展規劃,根據主辦單位的業務特色主動調整期刊的內容和定位,并借助主辦單位的學科優勢深耕期刊內容。《電力建設》在服務好主辦單位科研業務發展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在主辦單位科研體系中的積極支撐作用,從而獲得了主辦單位辦刊資金和各種辦刊資源的大力支持。
三是為了適應期刊自身發展的需要。由于我國科技評價體系的客觀實際情況,是否入選國內外權威數據庫和核心期刊目錄對期刊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入選數據庫或入選數據庫的級別不高,期刊的發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期刊學術層次無法提高,就征集不到高質量的稿件。科技期刊如果要發展,就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爭取權威數據庫的收錄,借助數據庫的平臺作用,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高質量的優秀稿源。
基于以上多方面考慮,《電力建設》決定向更高學術層次科技期刊轉型。這是《電力建設》在發展方向上一次關鍵的、順勢而為的主動調整,期刊后來的發展也證明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轉型。
(二)期刊報道內容的拓展和調整
為了適應國內外電力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力建設》對報道內容進行了拓展和調整。在堅持辦刊宗旨的基礎上,《電力建設》將期刊專業范圍拓展延伸到電力行業技術發展比較快的領域。《電力建設》的發展目標調整為成為國內一流的電力科技期刊,把報道的重點方向放在電力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和經驗總結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行業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近10年來,我國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清潔能源發電和并網等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特別是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此過程中,《電力建設》密切關注這些研究熱點,并邀請行業專家、學者擔任特約主編,策劃組織專輯、專題,重點報道國內外最新的電力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展。在日常工作中,《電力建設》鼓勵編輯向承擔行業研究熱點、重大科研項目的專家、學者組稿、約稿。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電力建設》先后出版了“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融合技術”“儲能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新一代綜合能源電力系統”等多個專輯,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專家、學者投稿,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的稿源質量。
期刊發展目標和內容調整引導我們不要盲目“追高”,而是要實事求是地逐步提高期刊學術水平,從而把《電力建設》從普通期刊逐步提高到核心期刊水平。
(三)期刊網絡化和新媒體建設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改進編輯部與作者和專家、學者的溝通渠道,《電力建設》進行了期刊網絡化建設。2010年,期刊網站正式上線運行。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力建設》網站具有完備的線上稿件處理功能,可以實現作者在線投稿、查詢稿件狀態,編輯在線審稿、組稿,審稿專家在線審稿,期刊在線出版和過刊瀏覽等功能。現在《電力建設》每年還投入專項經費,并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期刊網站的運行工作,以保證期刊網站的正常運行。2014年,為了適應期刊發展潮流及Scopus數據庫的選刊要求,《電力建設》的英文版網頁上線運行,以英文網頁展示中文網站的主要內容。同時,《電力建設》還與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知識平臺合作,委托其進行期刊數字化在線出版和運營。
2015年,《電力建設》注冊了微信公眾號,其在公眾號中設置了《期刊管理》和《稿件管理》等欄目,主要推送期刊熱點專題征稿啟事、當期目次和重點論文、本刊通告和行業熱點信息等。2020年,《電力建設》調整了微信公眾號欄目,設計了《熱點解讀》欄目,進一步豐富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經過多年的運營,《電力建設》微信公眾號有效地發揮了新媒體的二次傳播作用,實現了期刊定位和形象特色的廣泛宣傳。
經過10余年的努力,《電力建設》積累了大量的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有效期刊數據,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并為其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期刊轉型發展的經驗體會
通過對《電力建設》的重新定位和轉型發展的總結,筆者認為必須堅持以下幾點,才能讓普通中文科技期刊轉型成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一)嚴守學術質量底線
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這條底線。《電力建設》始終堅持辦刊宗旨和編輯方針,密切關注行業技術發展的熱點方向,通過策劃組織熱點專題,爭取優質稿源,不斷提高期刊學術水平。一切關于期刊重新定位和調整的措施,都要遵循辦刊方針,從而保證期刊長期以來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良性發展。
(二)發揮自身優勢
《電力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在新的辦刊環境和行業發展中尋找各種發展機遇,并積極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努力爭取各種支持,特別是主辦單位的辦刊經費和資源支持,這是辦好期刊的基礎條件之一。
(三)創新辦刊理念
近年來,部分科技期刊采取變更刊名、調整學科專業等方式,試圖突破發展瓶頸。但是,如果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改變,而辦刊理念沒有根本變化,期刊還會沿襲傳統的運作模式。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全新的辦刊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及新媒體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并且期刊的編輯團隊還要具有廣闊的視野和扎實的專業背景,以保障期刊內容的專業性與嚴謹性。
三、結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我國科技期刊必然走上更加開放的市場化道路。如何不斷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是期刊界要長期認真思考的問題。科技期刊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辦刊模式,以新的辦刊理念進行期刊的重新定位和轉型,以建設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為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兵柯.新時期傳統體育期刊的轉型與突破:以《新體育》為例[J].出版廣角,2020(20):48-50.
[2]王微,陳廣仁,吳曉麗.新媒體背景下文摘類科技期刊的轉型路徑:《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轉型探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5):581-586.
[3]汪新紅,王國紅,彭紹明.論科技學術期刊出版的數字化媒體化轉型[J].編輯學報,2012(05):481-483.
[4]張寧寧,呂冬梅,丁廣治,等.期刊定位的多元化轉型為《中國中藥雜志》帶來新的發展機遇[J].編輯學報,2015(03):260-263.
[5]張瑩,李耀彪,王惟彪,等. 科技文摘向學術期刊轉型之路:《中國光學》轉型探索[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6): 664-670.
[6]呂文紅,呂海亮,高麗華.明確期刊定位優化辦刊模式:《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特色辦刊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11): 1437-1440.
[7]劉艷,尹衛靖,王莉紅.優化醫學期刊定位的策略探討:以《中華實驗眼科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11(05):432-434.
[8]劉碧穎,賈峰,武曉耕.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普通期刊的價值與發展建議[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4):37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