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摘要]高校新聞傳媒專業許多課程的意識形態屬性都比較強,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新聞傳媒人才,以及為誰培養新聞傳媒人才的根本問題。新聞傳媒實踐類課程思政要堅持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既達到增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目的,又能結合課程目標很好地融入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實踐創作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最終使學生正確地把個人的專業發展融入國家新聞傳媒事業的發展,自覺為成長為國家所需的卓越傳媒人才而努力學習。
[關鍵詞]課程思政;傳媒實踐;新媒體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隨后,全國各高校在各專業課程中大力實施課程思政,并形成熱潮。由此,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思政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講授中,新聞傳媒類專業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深刻變化,并自覺轉變教學思想和理念,把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積極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專業知識講好中國故事,讓課程思政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產生良好的教學和育人效果,以培養大批具備堅定政治信仰和新聞傳媒職業操守的卓越傳媒人才。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學理念的更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之間相互分離、各行其道,“兩張皮”現象明顯。2016年12月初,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對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對“課程思政”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此后,不少高校陸續出臺相關規定和措施,要求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深度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在理論講授和專業實踐的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指導和政治引領。專業課程推行課程思政,實質是要求教師在面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資源,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各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職業素養等進行正確的引領和塑造,不斷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大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著力培養德才兼備的卓越人才。
二、新聞傳媒實踐類教學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各高校新聞傳媒專業理論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推動力度比較大,陸續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尤其是《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史》《廣播電視概論》等專業理論課程的課程思政成效較為突出。例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其課程思政成績斐然,現已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為了培養優秀傳媒人才,高校要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培育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傳媒理想[1]。然而,綜觀各高校新聞傳媒專業的實踐類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仍普遍存在不足,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效果提升空間較大。
(一)專業課程思政認識出現偏差
不少高校新聞傳媒專業實踐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過度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
有的老師對課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提法理解不到位,實際教學則表現為“過度挖掘”,導致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與思政課程中的諸多內容同質化現象明顯,有時甚至生硬地照本宣科,使學生易產生逆反心理,課程思政難以起到強化德育和思想引領的作用。
2.輕視實踐課程的課程思政重要性
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在培養德才兼備新聞傳媒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學生已經學習統一開設了思政類課程,無須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還有的教師認為專業實踐類課程主要講技術和操作,重點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與專業技能培養,其教學過程既沒有必要也無法融入思政內容,所教學的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融合度較差,甚至完全分離。這既是專業實踐課的課程思政功能發揮失效的根源,也是高校新聞傳媒專業實踐課的課程思政在全面推進過程中亟待破解的難題。
3.思政教學的經驗和技巧存在不足
部分新進高校的年輕教師雖然在思想上明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其方法和經驗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結合效果不理想,甚至有時為了完成思政任務,其在課程中的某些章節或實踐環節突兀地插入少許課程思政的內容,而二者之間完全沒有邏輯關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思政的效果不如人意。
(二)課程思政目標不夠明確
對高校而言,課程思政還是新生事物,高校管理層和各二級學院對課程思政標準的制定和考核評價體系等還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階段,不同類別的專業課程如何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也還處于探索階段。這就使得教師在制訂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目標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部分教師對專業實踐課的課程思政內涵、作用等理解不到位,制訂的課程思政目標模糊、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新聞傳媒實踐類課程的部分任課教師認為該課程目標的重點是強化和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讓學生能夠創作優秀作品,而其理論知識講授學時有限,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課程思政內容。
(三)課程思政方法生硬死板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如何有效發揮專業課程尤其是實踐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效果,對許多專業教師來說存在不小的難度。目前,不少教師對在新聞傳媒專業實踐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比例和內容等掌握不充分,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要么直接生硬加入,照本宣科講授一些主流媒體的報道內容,要么講述主流價值觀突出的影視片段,沒能夠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無縫連接。這種為完成思政任務而被動插入思政內容的教學方式,既生硬死板,又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全無法達到預期的思政效果,甚至還會讓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產生抵觸情緒,影響專業實踐課的教學效果。
三、新聞傳媒類專業實踐課的課程思政策略
高校新聞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如《劇情片創作》《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攝影》《新媒體策劃與運營》等,與該相關專業的理論類課程一樣,同樣擔負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底線意識的卓越傳媒人才的重任。新聞傳媒專業人才畢業后是新聞和影視信息的傳播者,他們在工作中制作和發布的信息,將影響到無數信息接收者對社會的認知。因此,高校新聞傳媒實踐類課程的思政教育非但不能被忽視和弱化,相反地,應該得到高校及其教師的高度重視,并不斷進行強化。新聞傳媒實踐類課程的專業教師應該積極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主動轉變思路、找準方向、抓住重點,切實達到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立德樹人的良好教學效果。
(一)生動設計,精準思政
新聞傳媒類專業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將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潛移默化融入課程中,發揮隱性教育功能,培養新時代傳媒專業所需要的人才[2]。新聞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在推行課政思政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依據課程特點,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嵌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價值引導和人格塑造。新聞傳媒專業的實踐類課程重在提升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如《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強調客觀、嚴謹的采寫理念的訓練,注重對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在此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具體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師應當讓學生從思政教育對象轉變為思政教育主體,通過課堂解析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對各行業涌現的先進人物進行新聞采訪或以他們為主題創作專題片、紀錄片、舞臺劇等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實踐課程的思政元素,也可以嘗試將黨建知識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影視表演》《劇情片創作》《新聞編輯》等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黨性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達到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
(二)厚植資源,創新思政
思政元素是學生成長必需的“精神養料”,“課程思政”是課程價值觀功能實現的一種有效形式和基本路徑[3]。專業教師既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和實踐者,又是課程思政的靈魂和動力。在建構專業課程的內容時,專業教師要立足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兼顧他國的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中的課程思政資源極其豐富,為思政教育資源的挖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各電視臺自辦的網站平臺等提供的主流資訊,都可以成為課程思政資料和創作素材來源的重要渠道。同時,媒體報道的優秀影視和新聞作品,以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新媒體傳播和媒介案例,如微信公眾號中的新聞和影視傳播經典案例等,專業教師都可以將其作為課程思政的資源為學生進行分析和解讀,使專業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取得預期的思政效果。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也可以結合最新時事和熱點事件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比如,教師把2020年抗疫和抗洪中涌現的醫務工作者、抗洪英雄等先進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跡作為案例,給學生分析相關新聞報道的內容和特色,或以此為題材引導學生創作新聞專題片、微電影或者電視專題片、紀錄片等。專業教師把微電影等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教學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認知,又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知識的實踐探索,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啟新的篇章[4]。對這些豐富而鮮活的思政資源,如果專業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因勢利導,可以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強化專業實踐技能,同時激發和強化學生對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高度認同感。
(三)融會匠心,精心思政
新聞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的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比較強,新聞或影視作品等實踐創作成果也比較豐富,但是在新聞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中,部分教師進行的課程思政總體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全面推進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應主動學習和鉆研思政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思政素養,認真分析和鉆研實踐教學內容如何更好地與思政內容融合。各高校、各系或二級學院也應定期組織專業課教師與學校專任的思政課教師一起開展教研教學活動,讓教師相互交流和探討教學方法與技巧,探討如何更好地將專業理論和思政內容結合的教學舉措和路徑。通過開展這種聯合教研的方式,新聞傳媒專業實踐課類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教學技巧會得到大大提升,課程的思政效果也將得到極大地增強。
(四)循循善導,務實思政
在新聞傳媒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師還可利用課程實訓和畢業實習等課外實踐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當學生在各類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等實習和實訓時,專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范長江、鄒韜奮等著名新聞人當年是如何在戰火中進行現場報道的事跡,幫助學生培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此外,通過安排學生到校園媒體和簽約的各類實習實踐基地參與創作活動、邀請業界新聞傳媒精英到校開設講座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等方式,專業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專業精神、紀律意識、職業素養。這些都是課程思政理念在新聞傳媒專業實踐課程中的貫徹與運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效果。
(五)借力新媒體,巧妙思政
隨著新媒體發展,新聞事件傳播的速度與時效性都大大增加。專業教師在新聞傳媒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新媒體,將其作為實踐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補充手段。比如,在《網絡新聞采編》《融媒體新聞報道》等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微信公眾號進行課堂章節小結梳理,在課后通過微信群、QQ群、發帖和回帖等方式與學生進行討論和即時互動,為學生分析和點評當下熱點的新聞或影像作品,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對新聞傳媒專業的認同感。借助新媒體,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線下學習中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對國家的熱愛,達到強化新聞傳媒實踐類專業課程思政效果的目的。
四、結語
高校新聞傳媒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性,其不少課程的意識形態屬性較強,因而新聞傳媒實踐類課程的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這些課程的課程思政效果,在課程實踐指導和學生的作品創作過程中靈活地將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生動而巧妙地融入其中。新聞傳媒專業任課教師只有將思政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課堂教學及課后的傳媒實踐教學環節,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聞傳媒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果,從而真正培養具有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的卓越新聞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侯微.新聞傳播實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出版廣角,2019(07):76-78.
[2]羅琦,何衛.傳媒類專業群“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27):90-92.
[3]梁燕.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0(08):23-27.
[4]陳艷,王云云.以微電影為載體的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09):267-2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