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瑛
【摘要】聽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收語言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英語學習主要涉及到聽說讀寫聽力四項基本語言技能,其中聽力是基礎,在英語學習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已經知道聽力在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但是,與閱讀、寫作和口語教學中蓬勃發展的新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相比,大多數教師還在使用最老舊和單一的聽力教學法:讓學生做課本上的聽力習題。這使得聽力對初中生的吸引力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將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應用于初中聽力教學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關鍵詞】輸入假說;聽力教學;初中
1、輸入假說
四十年前,克拉申提出了監控理論,其中包括“習得-學習假設、監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其中的輸入理論認為,只有輸入學習者能夠理解的信息,才能讓學習者習得語言。學習過程被稱為“i+1”,意思是,如果新輸入的內容有一點超出他們目前的能力水平,學習就會發生,如果輸入的內容遠超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則他們根本聽不懂目標語言,學習就不會發生。
2、聽力理解
聽力理解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定義紛紜,但普遍認為其是“接受、參與和安排口頭刺激意義的過程”沃洛安和柯克利(1985:74)。肖德龍和理查茲(1986:114)、安德森和林奇(1988:13)、羅斯特(1990)和大多數學者都強調,任何聽力理解的定義都必須認識到,聽力理解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過程以相互作用、重疊和同步的方式共同工作。
3、聽力理解的特點及其教學
(1)聽力理解是一種語言交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聽者是主動利用已有知識進行認知推理,進而理解話語包含的信息和意圖,而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2)聽者在聽力理解中創造了意義。話語意義并非固定于語言材料中,不同的聽者對相同的輸入信息會產生不同的語義理解。因此,聽力理解的是一種聽者根據語言材料和本人的圖式經驗自主構建語篇意義的創造過程。(3)聽力理解包含著大量的互動。在語言交際中包含著語篇和聽者兩個要素。交際過程中,說者和聽者之間進行著互動:說者觀察聽者的情緒狀態,由此判斷自己的語義是否被理解,并不斷調整自己的話語。同時,聽者也會各種手段來表現其對話語的理解,其中既有語言手段,也有非語言手段。
4、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1)聽力教學中未能做到關聯性和趣味性原則。初中常用的聽力教材不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時代發展,缺乏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2)教師的聽力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多為語法和句法分析模式,忽視語言的自然習得。(3)不符合可理解輸入原則。常用的聽力教材在難度、生詞量、語速等方面存在對難易程度把握不當的情況,違背了有效輸入的原則。
5、聽力教學研究的背景
在國內,關于英語聽力教學中輸入假說的研究碩果累累。王薔(1999)認為,目前我們應努力將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等理論實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郭萬紅(2005)指出,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如開展有趣的課堂組織活動,利用多媒體從視聽多維輸入,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材料等,降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焦慮。在馬雙(2014)在其實驗教學中將輸入假說應用到高中聽課上。他摒棄了老舊的輸入材料,轉而選取和學生生活相關的材料。學生在短暫適應期之后表現良好,馬雙的教學實施順利,教學目標得到以高質量的完成。這一實踐為如何改進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有哪些具體手段和方法等提供一些參考。
6、輸入假說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6.1聽力教學的第一要務是選擇優質的聽力材料。原則如下:(1)為習得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教師可從兩方面來做到這一點。一是語言方式,教師應該用高頻詞匯使語言易于理解。二是非語言方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如圖片和視頻。(2)提供趣味性材料。這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減輕他們的緊張。根據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低焦慮和高興趣可以激發更好的語言表現。
6.2沉浸式教學。聽力教學不僅存在于聽力課,也存在于所有的英語課上,甚至在教室外。老師應該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語音輸入。
6.3創造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緊張嚴肅的課堂氛圍并不適合語言學習,相比之下,學生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中語言學習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要創建這樣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由原本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變為課堂設計者、管理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教師的要務是幫助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活動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還要求教師正確對待和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注意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應該尊重和信任學生,及時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讓學生樹立學好外語的信心。據喬姆斯基(1987;1988),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按照“假設(假設)→驗證(檢驗)→修正(修正)”的過程進行的,錯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是必然出現的,也是自然存在的。當學生的語言錯誤出現時,教師不需要過度即時干涉,而是僅指出嚴重影響表達的錯誤,或者在課后用匯總解釋。指出錯誤的過程不應包含批評等負面評價情緒。
6.4超越語法和語言的層面,從文化層面入手,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層次的語言教學往往只重視語法技能和語言聽書讀寫能力。新課程改革語言教學中應包含文化層面的內容。在此影響下,許多新版的中學英語教材增加了文化知識。根據可理解性輸入原則,我們應給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輸入,而文化往往會影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如果學生不理解語言材料中包含的文化,將很難真正理解語言,那么語言習得將無從談起。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在課堂上講解一些基本的西方文化,這樣一是可以擴展學生的背景知識,二是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而豐富的背景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材料的內容。
參考文獻:
[1]Krashen,s .1981.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
[2]牛津:牛津佩格姆出版社。
[3]Krashen,s .1982.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
[4]牛津:牛津佩格姆出版社。
[5]Krashen,s .1985.輸入假說:問題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