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有效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育,并且教學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高中英語課堂在高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積極探索創建方法構建有效課堂,本文主要闡述了構建高中英語有效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有效課堂;創建方法
引言:
以往高中英語課堂的主要授課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表面上看是充分利用英語課堂的時間來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知識,但是長時間下來會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增高,英語知識也隨之變多,慢慢的一些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出現了負面情緒,這嚴重影響了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需求,提高高中英語課堂的效率。
一、重視課前準備,做好課前預設
創建高中英語有效課堂不僅需要教師充分備課,更需要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前充分準備對創建高中英語有效課堂具有重要的作用,課前準備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教師方面
教師需要在上課前充分地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備課,充分分析學情和每個知識點,并預設在課堂上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以及對學生來說的難點,并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學生方面
學生在課前充分準備也是創設有效課堂的必要一環。學生在課前根據已有知識自主學習新課程的內容,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還能夠促進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并能夠準確地找出自己的疑難問題,以便在課堂上重點聽教師的講解。課前預習,課上聽講其實也是一個重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復習已有知識,重點學習未知知識。
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想創建有效課堂必須在課前充分備課,并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同時,教師應善于布置預習、自主學習的作業。
例如:在“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教師可以提前預設學生對某些中國節日的習俗了解不全面,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中國節日的習俗,便于課上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補充。
二、組織探究英語,促進英語課堂生成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教學活動,其中一個教學活動是探究教學。她就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頻率,促使學生個人或者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學習英語知識、構建英語架構,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英語水平的目的,探究教學有利于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積極運用探究教學的教學活動,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的探究或小組的討論中,以此來豐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豐富性,突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
例如:在“a healthy life”的教學中,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值得注意的是,小組內的學生應當由學優生、學中生以及學困生,不可將班內好學生分為一組,差學生分為一組,因為這樣分小組容易使班內學生兩級分化嚴重。分完小組后,教師可以布置如下小組任務:小組內的成員通過查單詞朗讀、翻譯本篇課文,然后小組內成員歸納文章的主旨。小組內有學優生的目的是學優生可以幫助小組內其他同學糾正發音問題、翻譯問題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英語問題。如此一來,小組內的成員便可以基本上完成自主閱讀這一教學環節,然后教師根據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及時的介入指導,進一步完善小組內成員自主閱讀的成效。
三、優化課堂小結,獲得課堂反饋
課堂小結是一節課結束后所需要進行的教學活動,也是高中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反思教學效果的一項活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反思教學效果,能夠及時地發現課堂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便于教師和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進行改正,以使教師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學生用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從而保證高中英語教學一直處于有效循環。因此,課堂小結為創建有效高中英語課堂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英語教師在一節課結束后應積極反思課堂教學活動,并培養學生課后積極反思和自主評價的習慣。
例如:在“making the news”的課堂小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做本節課的思維導圖,根據學生所做思維導圖,教師可能會發現學生不能很好地區分與應用表語從句和定語從句,但是學生卻可以準確把握課文的內容和文章的主旨,面對學生能夠有效閱讀,但在從句方面存在欠缺的情況,教師在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時應重點加入表語從句、定語從句的教學與練習,幫助學生克服每一個學習難點,提高高中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結束語:
根據對上文敘述的內容進行分析可知,要想創建高中英語有效課堂,高中英語教師必須在課堂中充分尊重學生、關注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善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為高中學生創建有效課堂,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彭玲玲.高中英語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