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孔信息是日常交往活動中的重要信息來源,對個體進行正常社交,正確認識周圍人的情緒、意志、想法等非常重要,而自閉癥兒童由于先天的發育缺陷,導致不能對人類面孔進行正確的識別,嚴重損害其社會交往功能。本文通過梳理前人研究,總結了自閉癥患者面孔認知缺陷來源的三大理論及自閉癥患者進行面孔識別任務時的神經生理機制狀況。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面部情緒識別;發育障礙;神經生理機制
面孔是人類認識世界并且與周圍世界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對面部表情的識別與認知在社會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面孔作為一種對人類發展進步有重要意義的視覺刺激,為我們提供著重要信息。但是,情緒面孔識別認知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卻存在缺陷與困難,影響其進行完整有效的社會交往。為了更好的對自閉癥兒童情緒面孔識別障礙進行干預治療,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本文對有關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識別障礙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梳理了有關自閉癥表情識別缺陷產生的相關理論及神經生理機制。
一、基本概念
(一)自閉癥譜系障礙
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組廣泛性神經發育障礙,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缺陷、興趣狹窄和行為刻板三組癥狀,在交往過程中與他人缺乏視線接觸、不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在面部表情識別方面存在異常缺陷,有較為嚴重的面孔認知障礙。
(二)面部情緒識別
面孔情緒識別是指檢測和解釋面孔上的情緒表達的能力,開始于嬰兒期,并持續發展到成年早期,通常先識別快樂表情,然后是悲傷和憤怒表情,接著是恐懼、驚訝和厭惡表情。一般發育正常的嬰兒在出生時就能注意到母親的面孔,并且會出現一定的面孔偏好,7 個月的嬰兒可以識別母親面部表情發生的變化,當嬰兒成長到一歲左右時,就可以表現出對愉快、悲傷、憤怒等幾種基本面部表情的理解能力,隨著嬰幼兒的逐漸成長,根據他人的面部表情進行社會交往和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也會逐漸發展漸趨成熟。
二、自閉癥兒童面部情緒識別
與正常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在識別情緒面孔與非情緒面孔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在識別不同類型的情緒面孔方面的表現也不一樣。
(一)情緒面孔
自閉癥兒童,除了快樂情緒,在所有基本情緒上都存在識別困難。有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在所有基本情緒上的識別都不如對照組,在憤怒、恐懼和驚訝方面的表現明顯差于對照組,對負面情緒的識別明顯較差,特別是對恐懼表情和悲傷表情可能存在較嚴重的識別障礙。
(二)中性面孔,
自閉癥兒童與正常兒童對中性面孔表情的理解有所不同。Tell等人發現,自閉癥兒童比他們的同齡正常兒童更有可能將中性的表情與負面情緒標簽聯系起來(比如,恐懼),正常兒童則會更準確地將面部標記為中性或無情緒,相對于正常兒童,一張中性的臉在自閉癥兒童看來可能更情緒化。
三、面部表情識別缺陷理論
針對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缺陷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理論對其進行解釋,也有許多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對這些理論進行了補充。
(一)移情系統化理論
移情系統化理論從積極的視角解釋自閉癥的臨床癥狀,將自閉癥異于常人的方面視為一種能力而非障礙,并將這種能力運用于自閉癥情緒識別干預訓練中
(二)弱中央統合理論
自閉癥在對復雜面部刺激進行識別時傾向于將其理解為相互分離的幾部分,而不是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整合。自閉癥患者對面孔各區域的注意是不一樣的,他們會更多的注意某些區域,而對另外一些區域注意較少。例如自閉癥患者在對面孔進行識別時,過度關注嘴部運動和與情緒識別無關的細節信息,而對眼部大部分信息注意較少甚至會忽略眼部區域傳遞的信息,他們無法將面孔作為一個整體去進行識別加工,導致了自閉癥兒童對于面孔識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大大減少,進一步造成面孔情緒識別缺陷。陳順森等采用眼動技術研究了自閉癥兒童對情緒面孔的覺察和加工特點,發現自閉癥兒童對不同情緒面孔內部特征區的注意分配存在異常,具體表現為正常兒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該類情緒特征信息的區域,如恐懼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自閉癥兒童對三類情緒面孔特征區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支持了弱中央統合理論。
(二)心理理論
自閉癥無法讀取或識別他人的心理狀態,在表情識別上具體表現為由對外部情景引發的簡單表情識別較好,但難以識別由信念和愿望引發的面部表情。陳順森等人通過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對恐懼面孔的注視時間長于對中性面孔或者愉快面孔的注視時間。嚴淑瓊等人也發現,自閉癥兒童對生氣、驚訝、恐懼面部表情識別的準確率顯著低于正常兒童,但他們對高興面孔的識別速度最快且準確率最高,對恐懼表情識別速度最慢且準確率最低。自閉癥患者對不同類別面部表情的識別障礙程度也不同,他們能夠較好地識別大部分由外部情境引發的簡單表情,但對由信念引發的面部表情的識別則存在困難,這些研究支持了心理理論。
四、生理機制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腦成像技術等的發展,研究者們開始探究自閉癥患者面孔識別障礙的神經生理機制。
(一)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通過事件相關電位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面部表情識別障礙主要與顳枕部的N170、額中央部的P400、Nc以及額葉的N300等成分相關,并且不同的成分與不同的面孔識別任務有關,這些成分的異常變化將會導致自閉癥患者出現面部表情識別障礙,嚴重損壞其社會交往能力。N170發生在面孔識別的早期階段,主要與對面孔進行察覺這一過程有關,有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N170成分與正常人的不一樣,主要表現為振幅變小,潛伏期變得更長。P400和Nc主要發生于判斷面孔的熟悉性方面,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P400和Nc兩個成分出現異常,導致其不能正確區分出熟悉面孔與陌生面孔。同時自閉癥患者出現面部表情識別缺陷還與N300的異常有關,N300與面孔情緒識別過程相關聯。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相關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面部情緒識別缺陷主要是由于梭狀回面孔區和杏仁核存在損傷或缺陷,在面孔識別過程中,其激活程度顯著低于正常人。有許多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有研究通過讓被試完成外顯加工面部表情任務讓被試簡單判斷面部表情,結果顯示自閉癥組右側梭狀回面孔區激活明顯低于正常組,左側梭狀回面孔區激活明顯高于控制組。影響自閉癥患者面孔識別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杏仁核的異常低激活,面孔認知識別過程中,自閉癥患者的杏仁核激活程度會顯著低于正常人。有研究者要求被試完成內隱加工面部表情任務判斷有表情面孔的性別,結果發現自閉癥組左側杏仁核的激活程度顯著低于控制組。其他研究者考察了高功能自閉癥青少年理解面部情緒困難的神經基礎,在情緒匹配任務和情緒標簽任務條件下,始終未發現自閉癥被試的杏仁核有激活過程出現。這些研究結果都證實了自閉癥患者面部識別缺陷與杏仁核的密切關系。
綜上,本文梳理了有關自閉癥兒童面部情緒識別缺陷的研究,總結了自閉癥兒童表情識別缺陷的特點、來源理論及神經生理機制,為后續針對自閉癥兒童表情識別缺陷進行發展和開展預防及干預措施提供了理論支持,從而幫助自閉癥兒童更好的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順森,白學軍,沈德立,等.7~10歲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對情緒面孔的覺察與加工[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7: 449-458
[2]嚴淑瓊.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加工的實驗研究[J].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段蕾,莫書亮.孤獨癥的認知障礙研究及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 2) : 288 -296
[4]郭嘉.孤獨癥譜系障礙的面部表情認知特征研究進展[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6):543-547
[5] Davidson, D., Hilvert, E., Misiunaite, I.,et al. Recognition of facial emotions on human and canine face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19 43(1),191-202.
作者簡介:李榮彬(1997年—)女,苗族,云南昭通人,碩士研究生,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