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學 胡波
摘要: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強的思政教育價值,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創新路徑和渠道。通過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紅色經典文化,更能促進思政教育教學效果得到提高。鑒于此,學校和教師應發掘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發揮二者融合的教育價值,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本文立足時代教育背景,對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徑
從整體角度看,加強思政教育是迎接新媒體時代來臨的重要任務。而紅色文化恰好能夠為前者順利實施提供更加優質、先進且寶貴的資源和精神財富。
但是,當前部分高校缺乏對區域紅色文化的開發和重視,未能將構建基于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機制,也就難以發揮二者融合帶來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鑒于此,學校和教師應抓住區域紅色文化發掘、發展的契機,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文化的教育陣地,讓青年一代從中感悟先進品德、傳承崇高的精神,從而實現文化育人,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一、注重教法創新,形成正確價值導向
教法創新是為思政教育注入先進活力、增強理論教學吸引力的關鍵。因此,學校和教師應從限定教育方式和思維中走出,通過多關注當代學生的個性需求和新媒體下思政教育元素,搜集更多網絡新聞育人案例和素材。
學校可以將新媒體資源、網絡技術融入思政教育環節,以聲、形、畫結合的形式,呈現動態化的教學資源題材,激發學生提高思想境界的自覺性,促使其形成先進的思想觀念。
例如,學校可以依托網路資源平臺,構建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學生態,利用新技術呈現紅色文化資源,增強思政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中,基于網絡資源、VR虛擬技術等條件,學校可以構建體驗式、沉浸式三維場景,為學生提供紅色文化教育環境,以現代技術重現紅色文化歷史,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和學習紅色教育材料,豐富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強化實踐教學,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在紅色文化元素中,蘊含著促進大學生素養提高的精華和資源。但是,對于這些先進文化教育內容,部分學校局限于課堂介紹和呈現,很難發揮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為了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中獨特的育人價值,促使其形成全面的認知,高校和教師應將課內理論教學延伸到課外實踐上,通過課內外學習實踐活動宣傳紅色文化,刺激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首先,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學校應讓學生以參觀、調研學習等方式繼承紅色文化基因,間接地注入思政教育因子。具體而言,由于不同紅色文化題材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其內涵上也會體現出較大差異,這就需要學校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開展思政專題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回顧歷史人物的足跡,接受紅色文明的精神洗禮,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和優良品質。
例如,學校可以根據地區的文化資源,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遺址,圍繞專題要求進行調查和學習,提高其思想境界。再如,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們走進革命根據地,通過聆聽革命家的故事,深刻地感悟革命先輩的高尚品德。通過開展專題實踐活動,能夠以遞進方式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讓學生在無形中傳承優秀的基因。
三、構建文化體系,提高紅色文化影響力
校園文化為思政元素、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合提供了平臺和陣地。因此,學校應兼顧顯性和隱性教育這兩個重要方面,利用校園文化宣傳擴大二者融合的影響力。
同時,學校要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景觀、建筑中,以顯性教育形式傳遞紅色文化,通過組織紅色文化傳承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隱性教育。在顯性、隱性的雙重教育作用下,學生可以自覺地傳承紅色文化、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
具體而言,在紅色文化建筑上,學校可以專門圍繞地區紅色文化中的人物進行雕塑設計,也可以將紅色文化中鮮明的宣傳標語引入校園,還能專門圍繞紅色革命人物的事跡命名樓區、班級,讓紅色文化滲透到整個校園文化氛圍中。
在紅色文化宣傳上,學校要在大力發掘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同時,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進行紅色文化宣傳,將地區的特色紅色文化材料、檔案呈現在校園網等平臺,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宣傳的深度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拓寬思政教育渠道、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內容的重要體現。因此,學校和教師應大力發掘紅色文化資源、材料,通過創新理論教法、加強實踐教學、構建文化體系等方式,不斷地推動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為紅色文化宣傳、思政教育效果提高提供全新的路徑,促進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境界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楊銳,夏紅. 高校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現狀與策略[J]. 池州學院學報,2021,35(1).
[2] 饒北 . 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整合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3).
[3] 王金玲 .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的思考 [J].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