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革家第一寨楓香寨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雖然取得成功,但是也凸顯了其民族文化逐步消失、公共設施嚴重老化、行政管理滯后等問題。針對客觀存在的問題,應參考西江苗寨發展模式等成功案例,抓實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對楓香寨的頂層設計、發展定位,充分利用內部資源,做好楓香寨的總規詳規編制與完善、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發展所需的硬件設施、軟實力,為楓香寨快速發展與高質量運行夯實基礎。
【關鍵詞】 楓香寨;問題;對策;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K87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7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科技廳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文化多樣性背景之下的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文化遺產挖掘及保護》(黔科合支撐[2018]2810)的階段性成果。
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發展存在不平衡等問題。進一步來說,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在邊遠山區的文化遺產逐步消失,例如世界革家第一寨——貴州省黃平縣楓香寨伴隨著快速發展而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文化與獨特歷史的革家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延續,制約了楓香寨的高質量發展。借此,筆者針對凸顯的問題商討應對之策,提出來調研及思考之后的建議,以求為科學建設楓香寨而拋磚引玉。
一、革家人的基本情況
革家人,亦稱“哥摩”,系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民族內涵豐富和歷史文化久遠的原生態族群,因為歷史與現實的因素尚且為我國未定民族。世代革家人久居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凱里市等縣市區,目前革家人約有五六萬人,其中以黃平縣的人口最多、人口規模化聚集,尤其是重安鎮等鄉鎮。革家人祖祖輩輩講革家話特色語言,但是沒有文字。革家人祖祖輩輩累積了蠟染、銀飾、樂器、服飾等特色族群文化,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故事”多多,可謂“神秘的族群”,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值得前往旅游及觀賞。[1]
二、革家第一寨楓香寨的基本情況
根據《中國婦女報》2010年的報道:“革家人主要世居地貴州省黃平縣重安鎮有一個革家世世代代久居的圣地,即世界革家人第一寨——楓香寨,坐落在楓香村靠近重安江河邊的一個偏坡上,四扇環繞,風景宜人。”[2]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楓香寨的絕大多數勞動力尤其是年輕的男男女女均為了融入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潮流而入駐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多為謀生甚至發展而奔波于城市之間,當然不少勤奮學習的莘莘學子也為實現自我價值而進入大城市,甚至有的工作或結婚安居到城市,遠離極具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的楓香寨;長期留在楓香寨的多數是體弱多病、高齡老人和婦女兒童,因此,楓香寨內外部及縱橫向的變化與發展相對極大。
三、楓香寨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楓香寨的總體規劃已經跟不上村寨發展或不適應新時代寨上革家人的公共需求。根據反映,原來村寨的規劃已經多年沒有“修編”或完善了,“還是老樣子”,當前的社會發展和存在社會心理及其需求的無限發展,新的公共需求需要新的村寨規劃與建設。否則導致了因老規劃對應的建設與管理不當、損失物力財力,滿足不了現代化的革家人公共需求,而且很容易弱化革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不利于整個楓香寨的可持續運行與協同發展,更加不利于革家人家庭的收入提升、素質提高。“建設與發展,必須需要規劃先行”,新的建設與發展需要新的規劃;沒有符合時代要求與群眾意愿的規劃,其建設與管理形如“空中樓閣”。
(二)楓香寨目前的建設不同程度地出現“混亂”等不良現象。據調研資料表明,楓香寨的建設現狀出現了不規范、不統一、不安全、亂搭亂建等現象,用現代文化元素強力注入楓香寨革家人的原生態歷史與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公共建筑設施雖然有部分革家文化元素注入,但是還是有待于強化革家特色文化與民族優勢注入;尤其是村寨的很多革家“個體戶”,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想法建房、搭棚、修路等,這些個人意愿或想法多為現代化的“混凝土、磚瓦性的建筑思想”,淡化并丟棄了革家人祖祖輩輩留存下來“木制瓦房”等文化遺產,而且各家各戶的房屋都是參差不齊、顏色各異、現代化元素多、革家文化底蘊極少,甚至有的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極大地影響和危及了自己及周邊革家人的生命和財產。
(三)楓香寨的特色產業不明顯。楓香寨的民族特色與歷史文化沒有得以充分利用,曾經出現的蠟染、刺繡、歌舞等方面的產業效益低下,缺失大力扶持和重點打造。據悉,楓香寨的兩家蠟染坊,在外來人員旅游或觀光的時候就“熱火朝天”,但是在外來人員走之后就“關門閉戶”,平時根本沒有多少“生意”或“生意”很冷淡。這就容易導致原有的楓香寨蠟染民族藝術及其文化遺產逐步“丟失”。基于此,楓香寨的特色產業極少,而且很多領域的產業急需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和傾注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打造,就像西江苗寨發展模式一樣,才能從根本上推進楓香寨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才能從本土領域進一步提升當地革家人的收入。
(四)世界革家第一寨的特質化文化與原生態民族優勢急待于國家層面的挖掘、整理、保護、延續和利用,革家文化遺產流失嚴重,甚至很多文化遺產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例如,幾百年來形成的楓香寨一體化的特色民族建筑受到當下亂建的混凝土平房取代,在楓香寨之外“打工”或發展的很多革家人逐步“放棄”或“不得不放棄”革家服飾,長期以來,取而代之的是所在公司或崗位要求的職業服飾;舞蹈、蠟染、刺繡等特色及其產品在打工潮中基本上沒有看見或者無法出現。而且返寨的革家人(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是受到了革家外的文化影響,誠然現代化的文化在很多年輕人中較為明顯,繼而他們“帶著”現代化的文化返家、返寨,一定程度地影響并“弱化”原來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通過長時間的發展,楓香寨獨有的革家歷史文化與民族特色逐步消失,甚而有的革家文化遺產“消失殆盡”。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或建議
(一)楓香寨上級的各級部門進一步做好楓香寨的頂層設計(尤其是省級和黔東南州關于楓香寨的頂層設計),是楓香寨規劃與建設、管理與完善的根本保障,無論是從政策方面或是從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方面均得到相應的保障。
(二)以黔東南州州委及州政府為牽頭單位,州相關部門及黃平縣及楓香寨主抓落實,做好規劃和論證楓香寨的發展定位,強化楓香寨規劃、建設、管理和完善中所需的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著力發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規模化且一體化原生態農產品。
(三)通過總體規劃、修編等路徑優化楓香寨已存在的總體規劃,著力建立健全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打造發展所需的硬件設施。因地制宜執行規劃并建設好各項設施,夯實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基礎。科學執法,合法合理抓實楓香寨的公共管理工作,切實地為革家人及外來游客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一步一步地做實楓香寨科學運行與高質量發展的“課題”。
(四)深入挖掘革家人文化內涵與特色優勢,通過科學引導、終生培養、間接教育、走出去學習、引進“候鳥型”人才進駐或借用、職業化培養等途徑,可持續提升革家人的綜合素養,著力打造楓香寨的軟實力,為楓香寨快速發展與高質量運行夯實基礎,
(五)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整合資源,充分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及其技能,全力地釋放楓香寨縱橫向及內外部的整體資源的整體效應,全面地驅動楓香寨高效發展。
(六)認認真真地參考西江苗寨發展模式等成功案例,客觀地汲取成功案例中的經驗與教訓,充分地利用特殊性政策及楓香寨內外部和縱橫向的整體資源或條件,發揮好革家族長和村支部以及村委的功能作用,因地制宜地做實做好楓香寨的發展工作。
總之,基于當前革家第一村寨楓香寨的客觀情況,建議以黔東南州為牽頭單位,州規劃、國土、建設、文化、民族等相關部門作為抓實部門,黃平縣及重安鎮、楓香寨協助,全力執行規劃、建設和管理,充分利用黔東南州的宣傳、旅游、黨務等全部機構的職能職責及功能作用,外源性驅動楓香寨高效發展,才能進一步做好做實楓香寨的發展及人民群眾更加幸福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革家人[EB/OL].https://baike.so.com/doc/5635773-5848400.html.2021-02-07.
[2]行走在歷史邊緣的革家人[N].中國婦女報,2010-10-24(3).
作者簡介:
楊澤龍,男,穿青人,貴州織金人,貴州理工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社會發展模式、文化遺產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