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舞蹈是人們運用肢體語言展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利用舞動的肢體搭配美妙動聽的樂曲,能夠給觀看者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雙重的藝術盛宴。隨著人們對藝術追求的不斷提高,我國舞蹈形式也隨之而發展、更新。民間舞蹈也需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傳承原先舞蹈形式的基礎上,還要加以創新,促進其不被淘汰。本文將以河北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展開論述,探討二者間的關系和共同發展之道。
【關鍵詞】 河北;民間舞蹈;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78-02
民間舞蹈是在大眾百姓之間不斷傳承演變的一種舞蹈形式,通過人民的智慧和自身經歷將肢體語言具體化,并在音樂的演奏下躍動,傳達出表演者的情感。這一藝術形式帶給人們視覺的享受和聽覺的盛宴,有利于促進人們精神思想以及審美的提高。而我國民間舞蹈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不同地域也發展出具有地方文化和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河北地區也不例外,其民間舞種數量多,表演形式絢麗豐富,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能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
一、河北民間舞蹈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一)河北民間舞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河北民間舞蹈是歷史不斷發展演變傳承下來的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舞種多達140多種,其中包括保定地平蹺、徐水獅舞還有昌黎地秧歌等。這些地方舞種都是當地人民經過長期的親身實踐不斷改編和演變才造就而成的,同時也獨具地方特色文化,是當地人民的情感載體,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以昌黎地秧歌這一舞種為例,發展過程還要追溯到河北昌黎縣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發展潮流。文獻中記載道,在商王朝建設之初,一些東北的游牧民族和中原耕作民族便在此生活交流,這也促進了兩個民族間的文化碰撞,令昌黎縣的歷史文化具有兩個民族的特點,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當地地秧歌舞種的演變,導致其不但具有漢族文化中柔和愜意、平靜自然的一面,同時也汲取了東北游牧民族豪放不羈、熱情大方的特點,使得地秧歌深受兩大民族喜愛和傳承,同時又獨具地方特色,才讓這一舞種不斷傳承至今[1]。
(二)河北民間舞蹈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我國擁有56個不同的民族,同時也尊重并鼓勵各個民族發展、創新其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融合也促進了當今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文化的繼承。對此,舞蹈這一藝術形式也是如此,其獨具藝術性、審美性以及高度的可傳播性讓各地民間舞蹈不斷發揚壯大,在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人口流動、文化傳播更是帶動了民間舞蹈的再創新,使其文化價值不斷提升。以河北地區為例,當地有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其中包括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滿族等等。由于不同民族有其祖先不斷傳承下來的特有文化,加上審美不同、情感的表現和藝術形式的創作也有差別,這也導致不同民族間的舞蹈有著各自的特色,間接促進了河北當地舞種的演變與文化的繼承。
二、民間舞蹈傳承與創新的問題
(一)現代人民對民族舞蹈傳承的重視程度弱
現如今,人們利用手機網絡便可輕易接收來自五湖四海的信息數據,在手機軟件上利用短視頻便可了解國內國際新鮮事,越來越多的新形式舞蹈也逐漸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人們逐漸開始追求新事物和新鮮感,現代人逐漸浮躁的內心使得不愿意沉下心欣賞、學習真正具有文化價值與魄力的民間舞蹈。由于民間舞蹈的傳播形式和普及程度有限,導致不少學生在選擇舞種的時候會選擇一些聽起來更加炫酷的新式舞蹈,比如街舞、爵士、拉丁等等[2]。
另外,還有一些古板印象的人會認為民間舞蹈是落后老土的舞種,覺得學習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有限,便勸退了不少家長和學生。如此一來,現代人們不重視自古傳承至今的民間舞蹈的現象,令傳播程度大大減弱,這給一些了解不夠,聽名字便退卻的家長學生造成刻板印象,造成學習人數大大減少,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倘若不加以補救和創新,增加民間舞蹈的傳播范圍和接受程度,那這一優秀的文化瑰寶便要隕落了。
(二)傳統文化地位的逐漸降低
隨著不少新事物的涌入,許多年輕人越來越追捧更加捉人眼球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學習往往缺乏相對的興趣和動力,進一步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力,民族舞蹈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與表現形式之一也遭到不少人的冷落。人們的審美眼光和愛好偏向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著變化,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令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舞蹈的繼承舉步維艱。
三、河北民間舞蹈傳承與創新的手段與措施
(一)增加河北民間舞蹈在當地乃至全國的宣傳力度
河北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豐富、種類多,目前不少舞種都面臨著無人學、傳播力度小等難題。對此,從政府層面來看,當地地方政府需要加大當地特色舞種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激勵政策增加民間舞蹈的演出場次和傳播范圍,表演地點不要僅僅局限于當地和河北省內,還能夠擴至全國范圍。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民族舞蹈的巡演,相比在如此程度的宣傳下,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到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同時增加普及程度和人民的接受程度,久而久之,民間舞蹈便不再是老一輩人的專屬回憶和文化寄托,年輕人們也會在了解的過程中深深愛上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3]。
從大眾和網絡傳播的層面來看,在網絡上呼吁一些熱愛民族舞蹈和學習民族舞蹈的人,利用網絡短視頻等形式將民族舞蹈更加便捷、有效地呈現在大眾眼前,幫助這一集聚各大民族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進一步傳播繼承。
(二)利用激勵政策扶持民間舞蹈藝術團體
不少民間舞蹈不能得到廣泛傳播,除了在宣傳力度和手法上缺少創新之外,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民間舞蹈藝術團體大部分都缺少資金支持。經濟因素是制約民間舞蹈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河北地區的昌黎地秧歌為例,當地的地秧歌往往都是一些農民和個體戶,首先,這些人群的經濟收入有限,倘若要到外地演出,便要拿出場地費、布置費還有各種組織費等,再加上收益也是一個未知數,這大大限制了表現團體的演出場次和欲望。
對此,當地政府在設置獎勵機制的同時還需落到實處,可以把鼓勵資金發放到每一位民族舞蹈非遺傳承人的賬戶上,并且每年定時對這類人群進行回訪和創作鼓舞,不但能夠有效幫助到每一位真正在傳播民族舞蹈文化的個體和團體,還能幫助非遺文化的傳播與保護。
除了政府的幫助外,社會可以針對不同舞種設置“專項基金會”,例如,為徐水獅舞設置基金會,本身獅舞在我國就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普及程度,在此程度上組織一些熱愛獅舞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大眾募集資金,一方面可以在社會層面又一次宣傳當地舞種。另外,還能利用籌集到的資金幫助舞種表演者在演出方面的經濟需求,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合理利用,想必一定能夠為民族舞蹈的傳承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三)在傳播繼承的基礎上跟緊時代的創新理念
民間舞蹈光是需要資金扶持和大力宣傳還遠遠不夠,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迎合大眾審美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民族與地方特色,才能得以長久發展。人們的審美和觀念都是不斷更新的,對此,對于河北地區民族舞蹈的創新上,當地民族舞蹈繼承人更要緊緊把握時代的步伐,能夠接受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大眾潮流,同時將其運用在自身的民族舞蹈舞種上,不斷地實踐和融合,使其能夠為大眾所認同、喜愛并傳播,以此促進民族舞蹈的繼承。
(四)風格特色需兼備現代風格與民族特點
地域民族舞蹈是當地人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與更新的,倘若祖輩們都能夠將民族舞蹈與當時的文化有機結合,那作為傳承者的新一代年輕人們,更要發揚老一輩藝術家們的精神,并將這一文化瑰寶與現代風格融合再創,使得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
對此,民間舞蹈的表現風格可以適當學習現代街舞、拉丁舞等舞種的特點,將最適合的部分,或舞步、或音樂的配合、或肢體的表現等,與自身民間舞蹈融合,令民間舞蹈也能夠具有現代舞的時尚感與新鮮感,但卻不失地方韻味,再加上歷史文化的扶持,必然會發揚民間舞蹈特有的優勢,吸引一大批受眾人群[4]。
(五)提高表演者與表演團體的綜合素質
表演者的素質與專業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間舞蹈的表現效果,倘若表演者或團體的綜合水平不高,再創新炫酷的舞種也不能完美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在一個表演團體中,素質參差不齊的表演者必定會影響表演效果,這便需要表演團體加強人員的內部訓練,在提高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要注重舞蹈的演出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四、結語
我國民間舞蹈是民間藝術家們不斷改造優化并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通過肢體語言將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光是河北地區需要加強對民間舞蹈的重視程度,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都需要被保護和發展,進行傳承的同時加以創新,留住老一輩的文化結晶。
參考文獻:
[1]韓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與創新[J].藝術品鑒,2020,(29).
[2]劉麗芝.淺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2019.
[3]姜洋,安巖.東北地域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9,312(12):115.
[4]王朝陽.河北滿城寸蹺舞蹈的淵源與傳承[D].陜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潘登,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