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嫻
摘要: 新課程標準倡導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實際,要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復習課在讓學生鞏固知識同時也應該以學生為本位,以問題為切入,倡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情境導入復習、建構框架復習、思維導圖復習方法來探討單元復習課的教學,致力于提高學生復習效率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道德與法治、學生主體、復習方法
一、 以學生為本位,情境導入復習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位,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尋找適合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教學中教師通常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進入期末單元復習時,部分教師會追求高效的復習課堂,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走入知識填鴨式教學。進入期末復習階段,各學科的復習任務都比較重,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快速知識點講解方式進行復習,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會昏昏欲睡、氣氛沉悶。這種表面高效的復習方法是以犧牲學生的主體性為代價的,最終的復習課堂只會導致知識的堆砌、能力的缺失、復習無法深入學生,效率低下。
情境導入式的復習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教學中使用,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展示情境材料、創設問題討論、學生歸納相關考點、從而歸納總結知識點。這種復習結構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高效運作起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解題能力。如復習八下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時,面對枯燥難懂的憲法知識與原則,教師可以以社會現象為導入,展示日常生活中政府的措施,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憲法的原則,從而鞏固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播放有關行政人員失職的新聞,讓學生思考要如何規范權力的行使。通過深有感觸的情境,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法定職責必須為,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是擔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得懈怠推諉。通過具體情境,學生能清楚分清“法定職責必須為”和“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區別。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也能大幅度提升。
二、 以問題為切入,建構框架復習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期末復習階段部分教師會采用演繹型復習課,結合考點、知識點進行典型例題講解及解題思維拓展,最后進行練習鞏固提升。這種單刀直入的復習結構會使學生只注重知識講解,而忽略能力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學科,在教學中以問題為切入,容易啟發學生,讓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建構框架式復習方式是以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紐帶,把握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使得學生更好掌握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搭建知識框架時,要避免簡單的知識的堆砌,要以問題為切入,將單元知識有效串聯起來。比如復習八下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以小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生活為例,圍繞“小云享有什么權利、要履行什么義務”、“爸媽享有什么權利、履行什么義務”等問題,讓學生自主搭建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基本義務,兩者之間的范疇以及公民如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教師通過問題形式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掌握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基本知識點同時,更能增強公民權利意識,同時加強學生義務觀念。
三、 以素養為核心,思維導圖復習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個綜合性的課程,也是一個人文學科,不僅僅是注重學生知識素養形成,更應關注學生人文素養養成,價值觀的培養。期末單元復習課堂要講究高效,部分教師會追求片面的高效復習方式,而忽略學生個人主導性。在復習課堂中,部分教師以講練為主,忽視學生實際接受能力、消化運用能力,更不會關注學生人文素養、實踐能力的提升。這會導致學生養成只聽教師講,自身不思考的壞習慣,學生被動的思維模式被禁錮在教師的引導路徑中,長期的被動教育學習會使學生喪失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如今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應試考試注重于知識的整合和能力的考察,所以在復習課堂中,學生素養和能力不容忽視。
在期末單元復習時,教師要積極讓位學生,充分挖掘教學主導與學生主體思維互動的契機,讓學生結合已學知識,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的建構。通過自身思維導圖的構建,學生能夠自主接受、消化知識,同時學生思維能力、組織構建知識的能力也將提升。比如:八下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知識點多而復雜,單純靠教師自主講解,學生既不會主動接受也不會主動去思考分析。針對其中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關系,讓學生自主畫一張思維導圖,便于自己記憶、理解。既提高學生思辨性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比如針對我國國家機構,學生對于這一知識點會比較陌生、難以理解,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方式,構建各個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能夠簡潔清晰展示權力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