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
摘要:目的:探討接受心肺復蘇的心搏驟停患者實施規范化急救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心搏驟停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給予規范化急救護理,比較兩種護理方式對心搏驟停患者的價值。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成果優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規范化急救護理應用于心搏驟停患者,在最大限度將各種并發癥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的同時還能讓其急救成功率得到提升,值得推行運用。
關鍵詞:規范化急救護理;心肺復蘇;心搏驟停;應用效果
心搏驟停是一種很嚴重的急診科病癥,臨床上應對心搏驟停的常用醫治手段就是心肺復蘇,給予心肺復蘇患者有效的護理方法在優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本研究針對目前的現狀,比較和分析在傳染病預防工作中應用公共衛生管理的成果,詳細見以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心搏驟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共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26~68歲,平均(46.22±4.14)歲;對照組共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齡28~70歲 ,平均 (48.31±4.42) 歲。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規范化急救護理:醫師在給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時,護理人員要在一旁與醫師做好配合;在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之前,護理人員要先用10ml的生理鹽水沖洗管路,并將患者輸液的一側肢體抬高;護理人員要依照醫師的囑咐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固定好導管;在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心搏有所恢復之后,護理人員要細致的查看患者的心室是否有顫動的征兆,一旦有任何異常,及時給予患者電除顫;護理人員要依照醫師的吩咐對昏迷不醒的患者進行亞低溫處理,讓其頭部和全身的溫度降下來,之后,再用物理方法來恢復患者的體溫;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實時的查看患者的心電圖走向,如發現患者有心臟受阻的癥狀,及時讓醫師過來查看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手段。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可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顯效表示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且沒有任何的并發癥;有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了一定的好轉;無效表示患者沒有絲毫的好轉,反而病情還有加重的趨勢。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 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n=40),顯效2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38例,占比95%;對照組(n=40),顯效25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有效30例,占比75%;(X2=6.762,P=0.001)經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心肺復蘇是臨床上應對心搏驟停患者的常用醫學手段。心搏驟停患者病情危急,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所以,對其進行搶救的每一秒都很重要。傳統的急救護理因護理流程不規范,各醫護人員對自己的職責沒有清晰的認知,使得護理工作的質量不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也很低[3]。
規范化急救護理模式以其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流程廣受醫學和患者的追捧,其臨床使用率也在不斷升高。在規范化急救護理模式之下,會由專業的護理人員迅速查看并評估患者的病情,之后通過心電圖監測患者的心率指標;另外,護理人員還會提前調試好呼吸機的參數,并及時配合醫師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對導管進行充分的固定[4]。對心肺復蘇后清醒的患者和一直昏迷不醒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手段,讓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優化。通過這種種的規范化護理方案,會將患者醫治后可能會出現的胸部不適、反應遲鈍、抽搐等并發癥的發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5]。
總而言之,規范化急救護理應用于心搏驟停患者療效較好,能將各種并發癥控制在最低范圍中,還能讓患者稱心,值得推行運用。
參考文獻:
[1]倪煥娟,楊喆.急診護理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心理狀態血氣指標及預后康復質量的影響研究 [J]. 河北醫學,2019,22(10):1711-1713.
[2]黃美娟, 陳智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9,27(11):1457-1458.
[3]張浩然,樸麗莎,黃海燕.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患者心理狀態及康復效果的影響 [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18(15):193-196.
[4]吳潔,侯麗.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康復情況的影響[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11(20):185-186.
[5]張涵, 梁益偉, 申時滿.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 [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17(0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