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語文作為我國的母語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日漸凸顯,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學生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這是基礎教育的美育任務在新課程培養目標上的體現。因此如何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美感,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美感培養
引言
閱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取生存發展的信息、了解世界、認識人生、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等。本文通過對美感的探究,結合筆者對語文閱讀的理解,探究培養美感的策略。
一、美感的概念
美感是審美主體對客觀現實美的主觀感受。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即人類的審美意識。 審美活動中,對于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決于個人的感知能力。有些則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時代、階級、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會因文化修養、個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異性。
二、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美感的必要性
近代中國提倡美育的第一人梁啟超就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被譽為“美育之父”的席勒說:“如果要把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睂W生進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樣的誘導、啟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培養他們美好的品質和崇高的情操是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小學生的思想基礎、學習基礎相對較薄弱,而他們恰恰需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審美素養,這種素養的形成過程是長期而艱苦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語文學科在其中就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其美育特點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學習課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質,讓他們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初步具備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是各門課程中占時最多、美的內容最豐富的一門課程。“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基本教學理念之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語文課是一堂最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課。語文課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飛揚著靈性的小說、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詩歌既有知識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藝術之美。它無不熏陶著學生的情操、發展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著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學生得到由內而外的美的享受。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閱讀中進行美感培養的具體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美的情感。
閱讀興趣的培養要求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經常不斷到設法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閱讀實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普列漢諾夫說:“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蔽膶W藝術作品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創造。它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學習鑒賞活動中,當我們感受到某種美的事物、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時,就會產生一種興奮、愉悅和滿足,進而激起我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養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把教材中的美感展現在學生面前,啟發他們去追求美、創造美。
(二)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審美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發展?!比说那楦锌偸窃谝欢ㄇ榫持挟a生的,小學生尤其如是。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為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激起學生情緒,從而引起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創設出濃郁的情境氛圍,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觸景生情”。在教學中,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電視播放林海的壯美風光,同時進行配樂朗讀課文,輔助畫面,再現課文內容。這種以圖畫展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構成了跨學科、跨藝術類別的開放而充滿活力的立體式空間,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極大程度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領略課文語言美的基礎上,真正領略到林海的壯美,既是美的享受,又活躍了課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一些重點詞、句,我還采用了簡筆畫輔助理解。
(三)通過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激蕩學生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聯結審美心理其它功能的中介和動力。在藝術欣賞和形象思維中,如果沒有情感的參與,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亂想。沒有情感的激蕩是算不得審美活動的。在語文教學中,審美主體(學生)不能與可惡產生感情共鳴,就不會得到精神滿足,產生美感。詩人郭小川說:“詩是表現感情的,當然也表現思想,但感情可以說是思想的翅膀,沒有感情,盡管是思想,也不是詩。”文學作品美就美在個情字上,它是以優美的文字,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來表達的產物,因此在教學中,要把這種感情轉化為學生的情感,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教師應該通過表情朗讀,生動描述、精辟剖析、甚至電教手段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討源,進入美的境界,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憤的深刻而豐富的感情。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感情火花,增強其審美的內驅與激動強度,使學生從作品所表達的外顯的或潛在于字里行間的感情中發生共鳴,產生審美的愉悅。教學形式越是創新,越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美感,和作者產生共鳴。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作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就必須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從而激蕩學生的審美情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美感,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地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及時引導學生去品賞。
參考文獻:
[1]楊福明. 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滲透.教育學,2016-06.
[2]朱浪浪.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感教育.教育學,2013-03.
[3]陳山.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感教育陳山.高等教育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