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宗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農業社會的要求不斷提高。若想增強農業社會的生產力,鞏固社會經濟實力,首要前提是創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本文將概括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探究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意義,并提出相關政策與發展策略,旨在為相關單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策略;
前言
一直以來,農業經濟都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產業。自十六大以來,國家大力倡導協調解決“三農”問題,即改善農村地區人居環境,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經濟收入。在這樣的情勢下,農業社會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應對農村老齡化問題,還可以協調解決小市場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快鄉村振興建設進程。
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
所謂農業社會,即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發展歷程可追溯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具體來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以家庭為單位,向以村鎮為代表的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度形式。由此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僅實現了個體經濟與集體經濟的有機結合,還實現了對整個農業生產流程中各個環節的相互串聯,形成統一化、模式化與標準化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對各類農業生產組織管理機構、農業技術研發機構、農業聯合營銷服務機構與個體農業經營戶實行有機串聯,形成集農業生產、農產品深加工及農產品展銷等于一體的服務網絡體系。從宏觀角度來說,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內涵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當了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外界輔助機構的角色;第二,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是促進農業生產與社會組織深度合作的重要載體。
2.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意義
應對農村老齡化問題。伴隨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為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品質,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紛紛涌向城市。這也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且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農業生產依靠留守老人和婦女。隨著老年人勞動能力的減弱,年輕一代轉向城市發展,農業生產主力軍缺失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而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則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解放勞動力,增加農業經濟效益及農民群眾經濟收入,能有效應對農村老齡化的問題。
3.建立健全農技生產培訓服務制度
要創建并完善農業技術宣傳答疑服務制度、農產品合作營銷服務制度、農產品市場報價服務制度、農產品信息公示服務質量以及農產品質量監管服務制度。具體來說,針對農業新技術,由各農業組織管理機構帶頭,指派農技推廣專員深入各村鎮,面向廣大農民群眾開展指導答疑培訓活動。開展技能教育培訓。利用本地社會各類培訓資源,建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重點對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農民帶頭人、種養大戶等開展技能培訓,提供成熟的技術指導方案。更好地幫助農戶提供專業的種植模式,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鑒定服務模式,成為政府培訓農民的載體。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讓農村剩余勞力就近就業加入社會化服務組織,一方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而且帶動了農民致富,實現多方共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
若想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須做好試點工作,驗證理論成果,積累實踐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首先,創建完善的標準體系,引入先進的技術方法。其次,遵循開放共享、創新研發及協作融合基本原則,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的導向作用,夯實產業基礎,拓展服務主體,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在試點地區大力推進全程社會化服務,完善產業鏈條,進而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實現點、線與面的立體結合,構建完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5.促進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合作關系
以企業資本與技術為核心,創建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簽訂合作合同,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職、權、利。由農民負責組織生產管理,而服務組織負責種苗選購、農資供應、新技術應用、農產品深加工及包裝、推廣營銷、品牌創建等一系列工作。由此,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媒介,實現個體農戶與社會資本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保證原料質量,夯實資金基礎,改善農業技術應用水平,另一方面有效解決產品營銷問題,保障雙方的經濟效益,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6.提供全程規模化服務
組織當地各類農產品進超市、進市場,組織引導實施“農超對接”、“產銷對接”,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承擔起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重任。同時,探索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供銷農業一體化鏈條模式,通過投資入股、訂單種植、農資服務、合同銷售等途徑,扶持、規范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
7.加快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再滿足于溫飽,而是對農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打造農產品品牌,通過政府支持、股份合作、企業自籌等方式,推進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大力推廣訂單式、標準化種植,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和“農企對接”等產地到銷地的直接配送方式,實現農產品從種植規劃、農資服務、生產指導到銷售保障的完整機制,培育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成為農產品配送中心的貨源基地,加快構建起鮮活農產品直采直銷體系。組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司,逐步建立起農產品產銷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拓展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推廣訂單種植、訂單回收、加工等,調整種植結構,更好地解決了農產品的質量、產銷對接和渠道銷售問題,使農民有計劃生產,有渠道銷售。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但是農業經濟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與復雜性的重要工程,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改造農村精神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具有積極意義,值得相關部門加大關注與研究力度。
參考文獻:
[1]張帥.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探究[J].《財經界》(學術版),2020,No.547(08)
[2]崔艷玲.淺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農民致富之友》,2017.01.149
[3]劉永建.常德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606(07)
[4]張玲娥.淺析如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甘肅農業》,2009,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