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魁
小學階段是乒乓球運動技術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的訓練方法、良好的訓練習慣決定了小學生乒乓球技術動作形成是否標準。基于此,本文以文獻對比法和理論分析法,通過對比前人研究的相關結論,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得出:多球訓練法有助于激發小學生乒乓球訓練的興趣,加快對技戰術的掌握速度,同時能夠有助于小學生掌握技術動作,可合理的調節和控制技戰術的分布密度與頻率,為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1 引言
乒乓球是“國球”,受到各年齡層次青少年的喜愛,因此對訓練過程中技術動作形成尤為重視,這不僅是培養我國乒乓球運動后備人才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身體素質的關鍵需求。為激發小學生學習乒乓球運動的興趣,優化乒乓球運動模式,研究中提出了多球訓練法,也通過前人的研究總結出多球訓練在乒乓球技術動作形成中的促進作用,期望能夠通過本文的闡述,為小學生乒乓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2 多球訓練對小學生乒乓球技術動作形成的促進作用
2.1 可開展差異化訓練
多球運動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運動強度,同時能夠科學增加運動密度,對提升技戰術的應用和理解水平等具有促進作用。關鍵是其可借助不同學生身體素質,開展分層訓練,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2 可有效的減少訓練時間的浪費
例如旋球訓練中,要首先充分的結合小學生對乒乓球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開展多球訓練,可大大減少因此撿球而導致訓練時間浪費的現象發生,進而加強在單位時間內擊球次數,保證肌肉等器官能夠保持興奮,對幫助訓練人員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力具有重要意義。這樣,也有助于訓練人員在長時間的過程中,為實現技術定型、優化技術訓練的效果等奠定堅實基礎,促使訓練人員能夠在短時間內,從乒乓球技術的認知階段,快速的過渡到聯系階段。
2.3 有助于集中訓練精力
多球訓練中,發球機的應用至關重要,因為在發球機使用的過程中,不用過多的考慮對方的站位,只需要集中精力關注本方出球的方向、力度等即可,這樣能夠規范發球技術,幫助小學生找到球感,加強技術動作的定型。
2.4 克服重復訓練帶來的厭倦心理
傳統情況下,單球訓練往往會帶給小學生厭倦心理,而結合多球訓練,能夠及時有效的克服運動訓練過程中的枯燥、乏味感,對于增強訓練感受,提高運動技能等具有積極作用。在多球訓練模式下,更應注重腳步的移動性,觸球和發球角度、力度等的均衡、目標性,科學對來球的動作及方向進行合理預判,并且有針對性的改變不良的技術動作練習習慣。
此外,教師或者教練員要合理的安排更多的多球訓練時間,并及時分析多球練習過程中的優勢,突出多球訓練的優勢,提高技術動作訓練的強度,豐富日常訓練及教學方法。
3 多球訓練對小學生乒乓球技術動作提高的方法
3.1 技術動作形成的認知階段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是乒乓球運動的初學者,在技術動作認知過程中,往往要以技術動作的概念入手,用以了解和加深對乒乓球技術動作的認知。多球訓練模式,主要由供球者持續發球,小學生在接到發球后,緊接著會接到下一次發球,同時供球者要科學合理的把控供球的角度、供球的頻率及時間等,以優化固定化教學,及時高效的糾正和預防錯誤技術動作,實現乒乓球技術動作的定型。例如,可開展“定點和單線”訓練方式,其中落球區域劃定,以不同顏色進行標識,如藍色和黃色等,從而提高小學生參與運動的專注度。
3.2 技術動作形成的聯系階段
多球訓練模式的開展,主要是借助小學生已經學到的相關技術理論內容,在技術動作聯系階段中,多球多練可設計由2-3個人進行持續供球,球發至對方球臺的不同區域,例如前中后、左右區域等,以“間歇性”訓練方式為主,保障訓練質量的不斷提高。其中,定點擊球,主要是鍛煉練習人員對來球位置的判斷,加強對基本技術動作、技戰術適應能力;而移動式擊球,主要鍛煉學生自身的腳步移動靈活性,提升自身擊球精確性。
3.3 技術動作的完善階段
在技術動作的完善和拔高環節中,多球練習的過程中,主要鍛煉力量、旋轉、球落點及擊球速度的變化,可實現從小到大、由簡及繁的日常訓練模式,實現乒乓球訓練技術動作形成的規律性,保障和增強練習者各種運動信號的刺激,進而有效的提升運動技能。
4 結束語
相關研究表明,多球訓練更有助于提高小學生乒乓球技術動作的形成,通過本文的論述得出,多球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參與乒乓球訓練的興趣,同時能夠合理調控訓練的密度,為促進技術動作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多球訓練能夠有效的節省訓練時間,提高訓練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從技術動作認知、聯系到完善三個階段的多球訓練對策,為同領域小學體育教師提供一定教學理論支撐。
(作者單位:渦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