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通
在小學教育階段,激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終身鍛煉意識的養成不論是對教育而言還是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從跳繩運動的趣味性以及廣及性而言,適當開展小學業余的跳繩訓練對豐富學生的童年、提升學生的鍛煉意識的培養而言同樣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但是,當下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小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參與到跳繩訓練中去,技巧的缺失、時間的匱乏、興趣的低迷都對這項訓練活動有著一定的影響。而小學教育中應如何正確開展跳繩方面的訓練活動呢?下面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具體探討:
1 激發興趣,傳授方法
跳繩運動對于一些比較熟練的學生而言必然是簡單的,而不怎么會的學生在未曾親身實踐時也會覺得這一運動并不復雜。但是長期接觸之后就會發現,簡單的雙腳跳繩以及單腳跳繩自然比較簡單,而后期的雙人跳升以及接龍跳繩甚至于多人跳繩則會難上許多。此時如果單純讓學生練習雙腳跳繩以及單腳跳升難免會讓學生對跳繩運動產生疲倦心理,對跳繩的興趣也逐漸走下坡路。此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創新化的訓練技巧重新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示范基礎化的跳繩技巧,其中“繩子過頭頂時就要準備起跳”、“雙腳離地應避免一前一后,應抬到同一高度”等尤為關鍵也尤為基礎。而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當下的多媒體設施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指導視頻,讓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到各種跳繩小技巧。
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一直都是教師關注的重點,而通過這樣多樣化的訓練,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跳繩運動的“天花板”,激發學生的斗志,也可以讓學生接觸跳繩運動的“地氣”,提升學生的自信。在這樣的相互促進的創新型訓練方式中,既能夠讓學生學得一些基礎的跳繩技巧,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對跳繩運動的興趣持久度,讓學生在跳繩訓練中對該項運動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為學生的跳繩學習奠定基礎。
2 比賽助力,煥發生機
比賽活動于一些體育項目而言十分常見,跳繩運動自然也不例外。而在小學生群體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往往比較強烈,如果能夠好好運用比賽這一活動,相信學生在跳繩中也可以再煥生機。此外,從當下的跳繩現狀而言,學生對該運動的興趣開始降低的問題逐漸凸顯。因此,作為教師,完全可以定期開展一些跳繩競賽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跳繩興趣,讓學生將跳繩專業這一運動進行到底,避免出現“一時興起”的狀況。
例如,在小學的業余跳繩訓練中,教師可以開展類似“一分鐘跳繩”的比賽活動,先分好組,然后讓組員進行接力,每個學生都有一分鐘的表現時間,最后以每一組中跳繩數量最多者為勝。或者是在分組后開啟積分制,小組之間進行隊員大比拼,一分鐘跳得更多的隊伍獲得一分,最后以積分多者為勝。
在這樣的訓練中,受好勝心的驅使,學生往往會在業余的時間里加強訓練,以此達到提升能力獲取勝利的目的。而在這樣的訓練中,由于以組合為基本點,也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于學生之間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進行訓練。如此,學生在跳繩訓練中自然活力倍增,跳繩運動也散發出了勃勃生機。
3 分組練習,提升效率
有句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因此,在訓練中教師也不能像園丁一樣對每一束花草“一視同仁”,而應該盡量做到因材施教,凸顯學生各自的特色。但是,教師的時間與精力十分有限,上課時間也十分有限,想讓教師一一指導顯然不太可能。此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開展訓練活動,以提升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訓練時,教師可以依據跳繩的基礎掌握情況先將學生分為A、B、C三組,為每一位學生都配備一位“師父”,而這位“師父”則是教師的小助理一般的存在,在日常的訓練中,這些“小師父”則可以帶一到兩名同學“小徒弟”,并對自己的“小徒弟”的跳繩能力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則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加以解決。
在這樣的分組訓練中,教的人可以發現自己在知識與能力上的一些不足,而學的人則可以接收到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提升訓練的效率。此外,針對于一些基礎極差的學生而言,這一方式也可以讓他們接收到更加詳盡的訓練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跳繩自信心。如此,長期堅持下去,以優帶劣,訓練效率大大提升,總體的跳繩水平自然也能獲得更大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業余跳繩訓練時,學生的興趣必然應放在第一位,有了興趣,即使接下來的訓練活動需要時間與精力,學生也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其次,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則可以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跳繩技巧,在練習與偶爾的比賽中提升學生的跳繩能力,繼而在這樣的訓練下形成良性循環,讓學生對跳繩運動更感興趣。此后,教師也可以通過進行分組訓練的方式提升教學的效率,盡量減少耽誤的時間,以更快的速度讓學生學會跳繩,如此,效率提升,學生的業余跳繩活動自然也可以更加順利而高頻率地開展下去,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作者單位: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