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各大高校必不可少的公共課程之一,主要目的是增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在傳統枯燥的理論教學下,“假大空”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固有印象,而內涵式發展模式則可為該課程注入靈魂?;诖耍疚氖紫汝U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矛盾點,并結合當前教學現狀提出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的三個維度,在此基礎上提出其構建路徑[1]。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6-000-02
自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建設、實現新時代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后,各大高校紛紛開展課程改革,結合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特點構建學科內涵式發展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改革基本矛盾逐漸顯露,需立足于邏輯理清思路,分析其內涵式發展模式的改革突破口,梳理發展思路,確保教學模式符合現代高校教育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
矛盾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課程,具有一般性特點,但思政課程教學可引導學生的精神價值走向,展現社會發展規律,因此思政課程又具有特殊性。在構建內涵式發展模式時,特殊性與一般性特征成為基本矛盾之一。在以往教學結構中,“高效教”為核心理念,強調教學高效;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展更注重“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因此,如何將課程“高效教”轉化為“有效學”成為內涵式發展的基本矛盾。內涵式發展強調課程內在性質的升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構建的內涵式發展模式可為課程提供內生動力。但在實際建設中,需借助一定外力扶持,如國家政策規劃等,如何平衡內力與外力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的構建
難點。
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的三個維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注重課程內在性質的豐富,相較于外在指標與數據而言,強調思政教學實效性,如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社會發展規律、高等教育要求的內涵式發展模式成為當下的教學重點。根據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體系發展規律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結合“道”“學”“術”三個維度展開教學模式變革?!暗馈敝饕杆枷胝卫碚撜n中蘊含的社會發展內涵,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相處模式。相較于以往講授式理論教學而言,“道”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更偏向于關心學生身心健康。“學”主要代指高校學科教學理論,強調學科教學與高等教育間的邏輯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時,應秉承“學”維度注重學生的素養結構體系,從以往以“教”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與“學”并重的模式。從三個維度結構來看,“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道”的延伸,又為“術”奠定基礎?!靶g”的維度觀點強調教學實際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為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整合現有教學資源,根據學生學情的動態變化而調整教學方向。不同時代背景、高校教學風格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發展模式煥發出不同的色彩。
三、基于內涵式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構建路徑
(一)時事熱點穿插教學
在互聯網信息互聯互通背景下,當代學生對社會時事熱點的關注程度有所加深。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精神教育學科,在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時,需使學生了解當前社會局面與時政方針,激發學生時政熱情,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將社會熱點引入課堂,使學生感受到課程教育的社會價值。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料以教材為主,但教材內容具有一定滯后性,在思政教學中穿插時事熱點可為課堂增添新資源,將枯燥化課程理論知識靈活化轉變。除此之外,還可以時事熱點為紐帶,深化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例如,圍繞某時事熱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展開辯論,學生根據自身所想所感發表觀點,在思想碰撞中對其深度解析,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理解。而教師主要是維持課堂秩序,并對時事熱點辯論中所出現的各種觀點進行分析,起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同時,外界社會瞬息萬變,將時事熱點引入課程教學時,應注重其時效性,便于引起學生共鳴,為思政課堂增添時代氣息,最大程度吸引學生注意力,與教材理論知識互為補充。除此之外,教師所選取的時事熱點應結合教學理論內容,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相互銜接的教學體系。由互動性理論課教學模式替代“一言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能量思想觀念。
(二)生活化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作為承載思想價值、理論觀念的載體,為更好地使學生認同、掌握、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應消除自身教學語言中的程式化語句,轉變理論知識表達方式,運用生動性、感染性語言傳遞教學理念,構建輕松、高效的思政課堂。思想政治理論晦澀難懂,為保障學生真正了解教材理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教師應運用生活化語言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展現,便于學生理解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制約,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多以教師講授為核心,在教師主導下完成理論教。同時思政理論課程教學具有抽象性、學術性,導致學生產生思政“假大空”的不良印象。因此,為轉變學生認知,構建內涵式教學模式,教師應運用“接地氣”的語言傳遞“高大上”的思政知識,結合日常生活與幽默生動的教學語言,使學生聽得進、聽得懂,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在生活化教學環境下理解思政知識。
(三)線上教學資源開發
首先,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具,將課程知識重點制作成教學PPT,并融合圖片、視頻等網絡資源,促進學生理解。此外還可設置思政課程開放式作業,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展開思考,并結合相關內容制作為PPT,由學生進行課程講解。其次,創新應用微課、慕課等線上教學平臺。在預習階段,教師可借助線上教學平臺發布教學重點,設置課前任務,引導學生自行借助網絡資源預習課程知識重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預習任務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并引導學生分享預習心得,構建思想政治理論翻轉課堂,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導,并扮演探討者、思考者的角色。在此過程中,教師成為課堂引導者與傾聽者,拉近師生距離,并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感受思政理論魅力。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分享知識延伸視頻,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理論知識,深化思政內涵,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效教學。最后,教師可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智慧課堂體系[2],運用二維碼了解學生出勤情況。學生掃描二維碼進行課堂簽到,教師可通過教師端了解學生簽到地點及時間,為教學提供一定便利。此外還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圍繞教學內容設計雙人PK答題、答題游戲闖關等項目,豐富教學形式?;ヂ摼W線上教學平臺及網絡資源共享突破了時間與空間桎梏,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四)實踐任務活躍氣氛
理論為實踐的基礎,實踐為理論的延伸。在實踐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方可深層次理解思政知識內涵,便于學生融入社會,成為思政知識的實踐者。在傳統教育思想桎梏下,部分高校形成了“重課內、輕課外”的現象。在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過程中,應注重將課內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任務相結合,活躍思政課堂氣氛,轉變學生對思政理論課枯燥呆板的固有印象。例如,在課內,教師可借助演講、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構建。在課外,教師可結合教學情況設置實踐任務,微電影拍攝、情景劇表演均為良好的方式。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為學生實踐任務增設主題,讓學生結合自身思政理論基礎及思想認知厘清微電影拍攝方案,在劇本設計、排練演繹、拍攝視頻過程中實現思政理論與實踐任務的有機融合。而學生微電影拍攝結束后,不僅可深化吸收理論知識,更帶動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可將學生優秀微電影分享至學校公眾號、線上教學平臺等,將其作為學校文化之一進行傳播分享,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在校內還可成立新思想研習社等社團組織,將有共同興趣的學生集合起來共同討論,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
(五)課程思政注重協同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模式構建中,可將思政理論教學與專業課程結合,突出協調效用。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傳遞職業精神,挖掘思政課內在潛力。此外還可根據專業相關社會崗位進行模擬教學,構建職業情境,使學生在特定情境內感受思政精神。同時教師在思政理論教學時,可圍繞專業相關案例深化學生理解,突出協同效應優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均具有較強協同性,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目標,在內涵式發展模式驅動下,需確保課程總體政治方向一致,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桂芹.淺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應然走向[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11):227-229.
[2]姜月香,張雷聲.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5-7.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2-25 修改日期:2021-04-02
作者簡介:杜梅(1982—),女,山西沁源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