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社區教育具有群眾性、地域性的特點,如何因地制宜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教育形式,破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提高群眾文化生活的參與性、認同感和滿意度,成為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本文通過對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社區教育調查,呈現了該地區社區教育的發展狀況,探討了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對于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奔小康、實現學習型社會發揮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互聯網+”;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7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6-00-02
現如今,社區教育已成為實現“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不僅可以促進社區成員素質與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對于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奔小康、實現終生學習,共建和諧社會也發揮著積極作用[1]。我國農村人口龐大,但是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投入不足、農民參與意識不強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隨著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投入,“互聯網+”對社會子系統的促進、加速、提質增效的作用非常顯著。“互聯網+”能實現農村社區教育的脫貧攻堅,構建文明和諧的美好鄉村生態,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較大作用[2]。
一、天水文化站與社區教育
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是古代三國時期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鎮,現有26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農業人口達3萬余人,全鎮60歲以上老人3 970人。全鎮以工商業、運輸業、農副產品加工為主。近年來,天水鎮黨委領導干部帶領全鎮人民在不斷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漸帶領人民群眾擺脫貧困,全力打造秦州西南集中藥材、蔬菜、特色水果品種種植,畜禽養殖、文化旅游休閑為一體的魅力小鎮。為中國的脫貧攻堅貢獻著自己力量的同時,他們也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
天水鎮文化站一直以堅持充實人民生活、培養高尚情操、促進社會健康服務為宗旨。以活動為核心,在文化站有效地組織和指導下,社區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斷得到促進與提高。他們不僅創辦了社區老年大學,并且通過組織策劃的“特色文化表演”促進了天水鎮社區成員的文化素養,為全面提高社區成員的文化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比如,在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號召下,開設了包括編竹籃、剪紙、扎花、刺繡等傳統老工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每年春節期間,天水鎮文化站的書法班和繪畫班的學生都要到貧困的村莊、老人院和扶貧一線為大家服務。并且,還會組織舞蹈、器樂、秦腔班學員進行專場演出,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秦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廣場文藝會演等大小展演。
天水鎮文化站承擔了社區教育功能。伴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發展以及手機的廣泛普及,他們充分利用互聯網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等特點,通過“互聯網+社區教育”的高效形式,不僅能夠促進農村文明建設、凈化社會氛圍,還能為建設和諧新農村、智力扶貧、振興農村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二、天水鎮“互聯網+農村社區教育”
(一)農家書屋
在天水市天水鎮設立農家書屋,這是文化站在社區教育工作中了不起的一件事。社區成員可以在農閑、生活和學習閑暇時至書屋進行紙質與電子閱覽。這里不僅為社區成員提供免費的書籍、報紙、期刊,還提供免費的WIFI。在這里,雖然不能與城市的圖書館相媲美,沒有很大空間與豐富藏書,卻讓這些農村社區成員放下鋤頭就能拿起書本,不但充實了腦袋,更鼓起了錢袋,成為農村社區群體科學致富的“加油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樂園”。在這里,農家孩子雖然沒有用腳步去丈量外面的世界,但是農家書屋卻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農家書屋運用“互聯網+信息”“互聯網+圖書”“互聯網+教育”等多種形式,讓農家書屋不僅僅成為社區成員學習的場所,同時也成為農村社區思想與文化建設、網絡文明傳播的主要渠道。這一切為社區成員樹立正確科學發展觀,促進科技依賴、豐富知識、拓寬眼界,為構建和發展和諧新農村提供了保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智力支撐和文化滋潤。
(二)老年大學
天水鎮老年大學成立于2017年8月,是甘肅省首個官方成立的鄉鎮老年大學,現開設書畫、秦腔、腰鼓、器樂、小曲、舞蹈6個專業,10個班級,注冊學員161名,校長1名,由鎮黨委書記兼任,常務副校長1名,由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兼任。建校以來,以“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服務社會”為辦學宗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天水鎮跟許多中國北方農村的小鎮一樣,是一個以老年人、婦女與留守兒童為主體的社區構成體。在老年大學中非物質文化傳承課程不僅增強了老年人的身體素質,還讓很多人繼承了當地的文化傳統。通過三個月的教學,過去一直在家的農村婦女與一些老年人就已經掌握了在老年大學學習的技能,能夠自己購買編織材料用自己學習的技能最終將其編為禮品籃子和水果籃等多種好看且實用的工藝籃子。通過“互聯網+市場銷售”模式,這些籃子也為大家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入。
(三)“春晚”網絡直播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天水鎮“春晚”網絡直播更是將這種文化傳播推上了高潮。社區民眾不僅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人、鄰里表演的節目。還可以為自己喜歡的節目、演員投上一票,這讓更多人有了極高的參與感。春晚可謂中國人過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而天水鎮的春晚更是受到當地社區人民的喜愛甚至是追捧。春晚的節目由社區里的老人、婦女、兒童、年輕人自己策劃、排演而成,節目內容也是豐富多樣,從傳統的戲曲、小曲到時尚的薩克斯演奏、流行歌曲演唱,從扭秧歌到廣場舞,可謂吹拉彈唱樣樣都有。人們通過自己的表演,表達著對新年、對祖國的祝福與熱愛。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社區教育展望
通過對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的社區教育調查發現,鄉村文化工作站目前擔負起了社區教育的主要功能與責任。通過服務站領導與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老年大學、鄉村書屋、非遺文化傳承、鄉村大舞臺、鄉村春晚直播、大戲臺、書畫展、廣場舞學習與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為村民在文化素養、職業技能、文化體育、養生保健、傳統文化進社區等方面提供了服務。并且在“互聯網+”背景下,有效并合理地運用了互聯網+智能手機+文化傳播的形式,讓村民們能夠通過直播春晚這樣的互動形式,傳播正能量、傳播文化、展示自我。這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為建設和諧社會打下基礎。
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文化服務站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在其鄉村文化工作中,承擔了鄉村社區教育的組織者與教育者的雙重角色。他們不僅拓展了社區綜合服務站的社區教育功能,并且推動了社區教育機構與社區綜合服務站設施統籌、信息共享、服務聯動,充分利用“互聯網+”社區文化、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各類資源,發掘教育內涵,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實現了一個場所多種功能,促進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效益最大化。
天水市秦州區文化站的高站長,用他對工作的熱情、努力以及創造,將秦州區文化站的工作干得有聲有色,深受群眾喜愛。他的工作也為秦州區天水鎮的社區教育開啟了新的篇章。在今天的天水鎮,跟其他農村社區非常相似,居住人員主要以老人、婦女、留守兒童為主,社區教育主要服務對象也是這些群體。高站長調動這些群體人員參與并接受社區教育的過程中,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因此,在社區教育推行中,專業素質過硬、熱愛工作、有創造力的工作者對于社區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
當然,面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3],以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形成學習型社會為目標,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職業技能為宗旨,建立健全社區教育制度為著力點,統籌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科學文明生活消費方式、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鄉村文化站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一需要。因此,還需要村鎮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師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共同營造立體的全方位的社區教育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對于社區教育的需求。
四、結語
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的社區教育較前十年有了極大改善,人們從過去并不了解社區以及社區教育的概念,到今天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與進步。在國家給予政策、財力、物力、人力以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同時,隨著“互聯網+”的高效應用,使得社區成為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有效途徑,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社區教育在奔小康、實現終生學習、共建和諧社會的路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12.
[2]孫健.我國農村社區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1):67-68.
[3]劉岳啟.我國新農村建設急需人才及其培養方式的探討[J].成人教育,2009(9):12-13.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0-02-02 修改日期:2021-04-01
作者簡介:胡炬(1977—),女,湖北鄖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