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紅


摘要:隨著新時期發展,為了加強高校瑜伽教學水平,教師要重視結合互聯網技術,科學的構建更加高效的瑜伽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高校瑜伽教學與互聯網結合的可行性,探索了具體的教學措施,希望分析能提高學生瑜伽綜合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瑜伽教學
引言
互聯網環境下,瑜伽教學形式更加豐富,教師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了瑜伽教學效率,利于高校學生加強瑜伽學習能力,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要重視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科學的進行教學創新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1“互聯網+教育”下高校瑜伽教學的變化
“互聯網+”創造了新的瑜伽教學形式。在手機等智能終端不斷普及應用的環境下,學生可借助手機等設備完成瑜伽課程的學習,同時網絡也為師生搭建了新的交流渠道。在開展瑜伽教學活動前,學生可借助手機終端來提前觀看教師推送的課程視頻,先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課程內容。學生還可利用網絡渠道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信息,不斷拓展學科知識范圍。將互聯網+應用到教育行業,能夠有效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促使教學活動向個性化和網絡化發展,形成新的瑜伽教學形式。
此外“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可全面提升教學活動的系統性,在智能手機不斷受到認可的環境下,學生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與教師進行交流,或者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通過利用先進的網絡資源順利達成學習的目標。此外教師也可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鼓勵學生達到動作的最優表現,讓學生可以在輕松且直觀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瑜伽教學的系統性。
2構建“互聯網+瑜伽”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2.1互聯網+創設瑜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勢
當前高校學生對筆記本電腦的應用率已經超過85%,校園內外的網絡建設也更為成熟,這便為搭建校園網絡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互聯網+”可為學生提供更為靈活的學習平臺,學生可借助平臺了解瑜伽課程的內涵,通過網絡平臺的生動展示在校園內形成更為活躍的瑜伽教學氛圍,創建科學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的直觀性,調動學生的積極熱情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瑜伽教學策略
3.1調整瑜伽課程教學模式
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選擇使用面授形式與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向學生直觀示范動作技巧,并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講解,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模仿效果進行指導,重點糾正學生的體式及呼吸方法,讓學生掌握更為科學的動作技巧。而課堂外的線上教學形式便可作為上述教學活動的補充,讓學生能夠有效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深化學習學科內容,從而加深印象,提高專業技能。學生可能會在課外學習過程中遇到一定的障礙,這時學生便可利用手機等智能化設備向教師求助,教師也需及時輔助學生解決困惑,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對后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將線上與線下模式融合實施,可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將更為靈活的形式應用到瑜伽課堂中,學生也可借助手機等智能設備開展交流,共同探討在學習期間遇到的問題,還可利用課堂時間來進行討論。與以往的學科教學活動相比,上述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學生可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因此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
3.1.1課程前期儲備教學資源
開發和儲備有效的課程資源是形成課內外綜合教學形式的基礎,這便需教師主動拓展傳統教學內容,主動嘗試新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實現瑜伽教學活動質量的全面提升。教師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案,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片段,同時儲備更多的教育資源。此外還需對教學活動所使用的設備進行完善,盡量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來提高教學質量。
3.1.2課程方案設計
首先是對課前學習活動進行設計:
第一,需對瑜伽知識體系進行構建。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使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的分解,形成新的單元設置,從而對知識體系進行重建。可利用圖譜來確定知識的邏輯關系,以此輔助學生更為便捷地找到目標視頻內容。
第二,錄制視頻內容。具體可結合課程特征開發微課資源,促使學生主動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不斷拓展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提高學習的靈活性。錄制課程內容的方式主要為課堂實錄、ppt等多種方式。
第三,設計課外學習的任務清單。將課內外教學綜合實施便是通過將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進行融合,促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優狀態。因此學生需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技能,設計學習任務單,以此控制線下學習的效果。自主任務單主要包括課程的基本信息、教學內容及普遍存在的錯誤等。設定任務單需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進行,具體內容為:
其次是對課堂學習活動進行的設計:
課內外綜合教學主要為線上與傳統教學的融合教學形式,上述兩個教學活動可作為統一的整體。學生在課前階段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識內化,完成了自主學習研討、練習、實踐的新學習模式。課堂教學主要需完成下述內容:對難度較高的動作進行示范講解,從而減少課堂時間的浪費,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升動作的準確性。此外還需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最后學生可以小組形式進行練習,教師從旁指導,全面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可如下實施:
最后為課后學習活動的設計:
瑜伽學科技能需通過不斷的重復練習才能準確把握技能要領,因此教師和學生需更為重視課后復習的重要性。教師需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課后練習任務,并要求學生將練習的視頻上傳網絡,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學習的效果。
3.2打造“互聯網+”瑜伽教學平臺
學生通過線下渠道開展瑜伽學習活動,需要網絡資源的支持才能完成。當前微信可作為應用率較高的溝通軟件,教師可建立相應的軟件溝通群,讓學生可在群內對學習內容進行探討,避光將其他參與學習的人加入群眾,進一步拓展學習人員的參與度。學生可利用微信群隨時向教師提出問題,師生也可在群中共同討論問題。此外教師還可將課程的時間或者調整信息發布到微信群中,也可隨時掌握參加課程的人數,更有針對性地組織課程教學活動。在建立微信交流群的基礎上,學校或者學科教師還可申請公眾號來拓展教學,首先公眾號的持有者能夠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定期發布信息,或者隨時向學生發布活動類等文章,不斷提升文章的點擊量,激發學生產生更高的參與熱情。其次持有者還可在公眾號內發布高質量的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如向學生推送教學類的文章便可結合已有的文章內容對瑜伽知識進行整理,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指導學生掌握更高水平的技能,同時提高安全意識。
結束語:
互聯網+與教育活動的融合實施可為高校的瑜伽教學創建新的途徑,教師需積極迎合教育的新發展形式,積極構建線上教育平臺,打造教學活動前、中、后的全面教育網絡,以此提高瑜伽教學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倩.高校瑜伽教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優化[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1):109+111.
[2]楊鳶.廣東省高校瑜伽課程教學中音樂運用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12):80+86.
[3]張麗萍.高校健身瑜伽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2):120-121.
大連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