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孩子的出生數量極大增長,因此0~3歲的嬰幼兒教育成為人們極為重視的話題。0~3歲的嬰幼兒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嬰幼兒早期的教育知識雖多,但存在的教育問題也非常明顯。本文將從嬰幼兒教育方面入手,系統性地分析該時期的嬰幼兒教育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方法及措施。
關鍵詞:嬰幼兒;早期教育;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78;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6-0-02
一、嬰幼兒教育的三個時期
一是適應期(1~9個月)。剛出生的嬰兒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該階段不需要刻意引導或者培養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孩子會慢慢出現“認人”等簡單判斷能力,以哭鬧來表達饑餓、排泄、不滿等欲望。此階段,大人需要通過孩子的情緒來進行判斷孩子的需求,給予充分的照顧[1]。
二是模仿期(9~18個月)。該階段的嬰兒已經形成最基礎的模仿能力與自主意識,從簡單的爬行開始,主動與周圍環境進行接觸,邏輯思考能力逐漸出現,也會有開口說話、站立等較復雜行為,此時父母需要充分地對其進行引導并與之互動。
三是疑問期(18~36個月)。此階段的幼兒已經具備基礎的溝通能力,有極強的自主意識,會通過父母的習慣方式進行互動,如撒嬌獲取愛撫。該階段無論是對語言還是數理邏輯都會有極強的學習能力[2]。
二、0~3歲嬰幼兒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父母從網絡自媒體學習早教知識,雖然早教活動的花樣繁多,但是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智力水平以及體能水平都存在著差異,對于孩子的培養方式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因材施教。
(一)家長缺乏早教知識
二胎政策大開放讓很多年輕家長措手不及,育兒經驗不豐富,更不清楚如何去獲取早教知識。目前更多的家長是通過互聯網上各類自媒體進行學習,其內容與早教效果都不敢保證,對于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沒有客觀地進行評判,只是盲目模仿與跟風。
(二)社會壓力促使幼兒早教敷衍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得生活成本極大提高,部分家長早出晚歸,在忙碌的工作下,家長疲于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引導,甚至對孩子不耐煩,直接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同樣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要提供了物質支持就可以讓孩子變得優秀。
(三)App式教育成為早教隱患
隨著智能設備的興起,更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轉嫁給了各種平板和手機,認為孩子抱著手機平板能提高學習效率。由于幼兒心智發育不成熟,對于有趣的事物沒有抵抗力,會變相增加孩子對手機平板等設備的依賴性。孩子容易患“抱著手機就開心,拿走手機就哭泣”的手機依賴癥,并且限制了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接觸,這類App式教育對其成長存在極大的隱患。
(四)急功近利的早教成為炫耀的手段
孩子的教育不是攀比的工具,這是非常多的家長容易陷入的誤區,認為孩子接受了早教就會遠超同齡人,而變得一鳴驚人。很多父母揠苗助長式地給孩子過早灌輸不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認為三歲孩子可以背非常多首古詩就是天資聰穎,但其實是違背了早教的初衷,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從而產生厭學等心理問題。
三、嬰幼兒早教改善對策
(一)保持清醒,向專業機構請教專業知識
互聯網上繁雜的知識面,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早教信息。除線上自媒體,線下依然有很多專業開展早教的機構,家長不僅需要看,還需要多向專業機構請教早教知識,并且要對培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要一味模仿和輕信網絡知識,深思熟慮之后再確定是否對孩子適用。每個孩子的成長方式都不同,每一天的成長環境也不一樣,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教育規劃,不揠苗助長,不磨滅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喜歡繪畫,但父母覺得繪畫并非一項技能,就自作主張抹殺孩子的興趣,不僅會使孩子自信心受挫,還會進一步打擊其學習積極性。父母應該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學習意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自己選擇的學習方向進行正確引導和監督。
(二)調整心態,耐心交流
社會壓力讓很多父母早出晚歸,回到家時已經非常疲憊,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會顯得不耐煩,甚至對孩子發火。但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實在太累可對孩子進行解釋或者玩耍引導,耐心與孩子溝通。孩子會在交流中慢慢學會體諒父母的辛苦,養成積極大度的態度。
家長長期對孩子的教育處于不耐心和憤怒的狀態,孩子會對自身的學習產生懷疑,會喪失學習的耐心和學習興趣。幼兒的情緒敏感性非常強,他能明顯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從而做出反應。父母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可以正面強化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情緒調節能力,而易怒易躁型父母將會負強化其學習感知能力,進一步促使孩子壞習慣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除學習能力之外最重要的,父母需要言傳身教,用良好的習慣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孩子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直扮演著老師的角色。一些基礎的習慣,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幼兒從出生開始都生活在周圍人的呵護之下,難免養成過度依賴的習慣,父母可以從1歲半左右開始引導孩子獨立自主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放回自己的玩具[3]。長此以往,孩子對于自己的東西會有自己的整理方式,并且具有規則意識。互聯網的發展,移動設備的普及導致很多年輕父母喜歡沉迷手機等現代娛樂設備,所以很多幼兒也學會了這項技能,如沒有時間觀念地去刷抖音、看視頻等。導致作息時間紊亂,晚睡晚起。父母需要有一定自控能力,盡可能與孩子保持一致的健康作息時間,早睡早起。0~3歲的嬰幼兒互動的需求非常強烈,他們有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父母需要鼓勵和引導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孩子還無法說清楚話語,也要耐心傾聽,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足夠多的互動,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交流的技能,以及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三)減少工具式教育,增加情景式教育
嬰幼兒教育不是機器與人的互動,是對孩子性格、人格、能力多方面的培養。過多利用手機平板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就會理所當然地將手機平板當成獲取知識的工具,孩子的知識面雖廣,但欠缺運用的方式。部分常識性或者暫時孩子接觸不到的高深知識,孩子們可以作為科普在設備上查看,但是對于計數、計算、寫作等能力的培養,還是需要親自動手動腦學習。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進行工具式的教育,會讓孩子的思維停留在理論階段,缺乏實際探索的能力。另外,孩子長時間對著屏幕,會減少孩子的社交面,降低與其他孩子交流互動的機會。長此以往,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孩子到外面多走走,多認識朋友,比工具式教育起到的效果會更好。情景化教育是現代教育的有效手段,自古時候起,便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情景化教育是讓幼兒切身感受并與環境進行互動的教育方法,幼兒需要通過到不同的地點,體會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科技水平。并且,可以自己開動腦筋,創造玩具、游戲等蘊含趣味性的活動。情景化教能極大提升幼兒對環境的敏感性,并且能更容易對相應的文字和語言產生反應,在后期的系統性教育階段,也更容易產生場景聯系。如幼兒開口叫爸爸媽媽,也是對熟悉的人作出的場景反應。
(四)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嬰幼兒的教育需要符合成長規律,孩子出生的時候,還不會爬,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會慢慢學會爬行、走路、奔跑。幼兒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長是一樣的,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要求,要避免為了攀比讓孩子長期處于學習的高壓之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規律不一樣,成長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父母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就不顧孩子身心健康,一定要科學和適度培養孩子[4]。孩子的能力會在各個細節方面得到體現,作為父母需要從細節方面去發現孩子的天賦。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并給予開導與解釋。盡可能給孩子多的選擇,但是也一定要鼓勵孩子堅持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持之以恒才是教育的最高要求。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提出了過高的要求,但是給予的時間卻不充足,幼兒尚未適應前期的學習節奏,立刻又投入下一個階段的教育。這樣的方式會讓幼兒沒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一件完整事情。父母需要讓孩子擁有學習自信,并理解幼兒的教育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沒有長期的堅持,孩子的教育也是失敗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需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學習觀念引導,用堅持的信念完成孩子的早期教育蛻變。
參考文獻:
[1]王燕,鄧明.兒童早期教育供應中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6(30):154-156.
[2]張晗,宋揚.0~3歲嬰幼兒教育現狀與策略研究——以A市為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7(5):19-23.
[3]吳航,陳怡.近二十年來我國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研究綜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Z1):14-19.
[4]徐丹.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若干問題的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3):63-64.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1-03-08 修改日期:2021-04-13
基金項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0~3歲嬰幼兒親子活動課程的研究”(JZ181062)
作者簡介:林仙芝(1980—),女,福建龍巖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前及早期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