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 王鵬
基金項目:2020年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專項研究項目《立足區域文化產業服務的高職院校設計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研究》編號:GZY20B13
摘要: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職業院校承擔著培養生產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面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可通過重組專業設置、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產教融合、重構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職業教育發展新途徑。文章就此展開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的發展促進了生產技術的變革,加快了勞動組織方式的轉變。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工業4.0生產模式對從業者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亟需在人才培養目標、智能專業群的構建、智慧教學場景的建設、倡導情感教學原則、提升專業教師新技術應用能力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盡快作出調整,才能為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人工智能發展及其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要求
(一)背景:人工智能時代的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嶄新學科,其核心內涵是“讓機器或機器人(載有人工智能的機器或機器人)勝任傳統行業中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人工智能是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技術引擎,必將引領新時代的信息技術發展,并引發全球的產業變革,從而推動各行各業的供給側改革,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仿真技術、自主機器人、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工業物聯網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一起構成了工業4.0的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將對從設計到售后服務的整個價值鏈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變化將共同推動了勞動組織形式的變化。人工智能與人協作工作的自適應流程是精益管理(LeanManagement)與工業4.0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被稱為“精益4.0”模式,它將成為企業未來新的主導性生產模式。從自動化到“精益4.0”,人與機器的關系正從互不相容的“機器換人”轉向“人機共舞”。這意味著工業4.0發展過程并非簡單的“去技能化”過程,這一過程中,人的地位不是下降而是提升了。
(二)人工智能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現代的智能機器可以幫助我們尋找答案,但無法幫我們提出問題,這是缺乏創造力;機器人無法進行復雜溝通,無法理解人的七情六欲、價值觀、愛與幽默感等,因此其情商是“硬傷”;人類的大腦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吸收新的知識與能力,人工智能的“大腦”是一個復雜的程序,它是已經設計好的不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機器“人”。綜合這些特征,人工智能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以下新要求:
1.信息辨識能力
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大多集中于一線服務行業,這類工作的特點是需和大量的數據打交道,時刻接收和傳達來自多方面的信息。在這樣的信息爆炸時代,智能型專業人才亟需進行持續學習、快速學習和有辨別的學習,培養對有效信息的敏感程度,辨識有用數據的能力,具備良好的網絡信息檢索素養。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Chomsky)提出的一個悖論問題,即“奧威爾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為什么證據如此之多,我們知悉的卻如此之少?”大數據所帶來的信息、新聞等豐富到超乎人們的想象,但“知道”不同于“知識”,若僅僅滿足并止步于“知道”,而不去進一步探究“知道”的本質及相關認知脈絡,則最終很可能只會淪為“知道分子”。智能時代的新型勞動者需具備真正學習與正確辨別信息的能力。
2.高級認知技能
工作技能可以劃分為程序化(易被機器資本或智能化設備所替代)和非程序化(難以被機器資本或智能化設備所替代)兩個方向。程序化工作具有重復性,單一性,目的明確并且主要使用單一腦力等特點,如行政事務、流水線工作。非程序化是相對程序化而言的,其表現為靈巧的動手、塑形、空間能力等,如導游、醫務人員、理發師等所具備的非程序技能。由于程序化工作相對簡單,而目前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專業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屬于程序化能力,其極易被編制成計算機程序,從而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英國劍橋大學弗雷與奧斯本在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美國在未來20年里將有47%的工作崗位存在被替代的可能,貨物運輸人員、稅務代理員、會計助理、圖書館技術員、數據輸入員等被取代的概率可高達99%。而以上被提及的從業者所具備的主要技能也大多屬于職業院校專業中的程序化能力。人工智時代亟需培養職業院校專業人才的非程序化高級認知技能,可具體概括為兩個方向:一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新產品、新服務的能力,這里稱作創造性思維能力;二是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里稱作環境應變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與戰略性學習、解決復雜問題等。
3.復合型數字能力
復合型人才是指在多方面、多領域及多維度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個具體的方面出類拔萃的人。至于復合型數字能力可參照德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將職業行動區分為專業能力和人格能力兩個維度,而數字能力融入專業能力和人格能力當中,并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IT專業知識已經成為專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智能時代工作形式和結構組織的靈活化,也使得合作和交際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結束語
總而言之,應用仿真技術展開數控教學,已成為信息化時代數控專業的常態,為此,教師應正確認識仿真技術在激發學生數控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數控學習主體作用、減小數控實訓教學難度方面的重要價值,正視仿真教學與實訓教學之間的差距、學生仿真數控練習與實際數控練習之間的差距,通過實現仿真軟件操作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引入項目一體化教學方法等策略,最大化實現仿真技術對于數控編程與操作教學的積極促進作用,有效規避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蔡一平.仿真技術在數控編程與操作教學中的利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3):135-136+151.
[2]張文峰.數控仿真技術在機電數控教學中的應用[J].南方農機,2018,49(17):150.
[3]姜超.數控加工仿真系統在數控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6(19):283.
四川電子機械職業技術學院? 621000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