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亮 肖麗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09-02
摘? ? 要? 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當中,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我們將從新農村的概況、新農村的建設、體育文化的概況以及農村與體育文化四個方面來探討新農村與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在了解新農村的概況以及體育文化的概況之后,才能夠從多方面理清新農村與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掌握在建設新農村時構建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的措施及重要性。
關鍵詞? 新農村? 體育文化? 社會發展
一、新農村的概況
隨著國家的富強和繁榮,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農村已經一洗過去的面貌,迎來了“新農村時代”。新農村包含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項缺一不可,正好符合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新農村”的范疇,與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息息相關。
(一)新農村的內涵
新農村包含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五個要素。新房舍是指如今的農村房屋已不再是以前的泥土房,而是精修磚房。新設施則是指現在的農村實行城鎮化建設,一些基礎設施逐步進入農村,大部分設施得到更新與升級。新環境則是與新設施環環相扣、息息相關,農村的環境不再是一套房一片土,而是房屋與房屋相連,土地與土地相連,不斷城鎮化,環境與傳統農村環境大不相同。新農民則是指農民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而是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副業,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新風尚則是指農民不再是受到偏見的職業,新農村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社會新風尚的建設。
(二)新農村的特征
新農村的特別之處在于“新”,“新”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四個方面。在經濟方面,新農村的經濟是以農產品經濟為支撐,如今的農產品經濟已經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發展的比較,完善農產品的產量以及農業科技水平都有所提高。因此,農民依靠著較高產量的農產品帶來的收入過上了溫飽及其水平以上的生活。在政治上,緊跟黨的領導,新農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了明顯的提高,基層自治管理效果較好,農民生活品質有了更好的保障。在文化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農民的思想素質也得到提高,農民不再是文化欠缺的代表。在生態環境方面,由于農業科技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相處得更加和諧。
二、新農村的建設
新農村的建設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經濟上,社會對新農村建設大力扶持。在政治上,社會有許多優惠政策向新農村傾斜。在文化上,不僅注重藝術文化氛圍的熏陶,而且也非常注重體育文化氛圍的渲染。本文從社會層面和農村本身兩個方面淺談新農村的建設。
(一)社會層面
在社會層面,新農村的建設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成分,社會要給予新農村建設足夠的重視。在政策、經濟、文化方面給予多方面的幫助,在政策方面,社會要充分考慮到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給予有利于新農村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新農村多元化快速發展。在經濟方面,社會要給予新農村建設充分的幫助,切實提高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效率,使新農村建設在國家社會現代化建設當中處于有利位置。在文化方面,社會不能夠忽略新農村的文化氛圍建設,而是要在新農村建設當中大力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有利于新農村發展的文化氛圍,使得在增長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精神財富的建設。所以在社會層面,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幫助是多方多面的。
(二)農村本身
從農村本身層面來說,社會是一個整體,不僅城鎮要發展,農村生活水平也要盡快提高。農村水平盡快提高發展,成為新農村,這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對農村本身來說可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農民的幸福感,使農村的環境變得更加適合新時代農民的生活。如今的網絡信息科技發達,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接受了專業技能文化教育的新農民。如果一個地區的主體知識水平上升,那么當地人民生活的氛圍也會變得更加文明,同時政治經濟的發展也會更加迅速,最終達到一個高水平的生活狀態。
三、體育文化概況
隨著國家的富強與和諧,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身體素質也逐漸被重視。在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當今時代,人們的身體素質是大眾所關注的事物中的重中之重。身體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工作的完成程度,與社會發展直接掛鉤,這就使得人們對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一)體育文化內涵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由重視溫飽逐漸轉移到了重視身體素質的發展。與身體素質直接相關的就是體育,近幾年我國的體育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簡單的健身器材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如小區樓下、公園,還有城鎮的街道旁等等。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獨特的體育文化,這種體育文化不僅在城市發展迅速,也逐漸延伸了到了鄉村。在鄉村勞作的農民的生活不僅僅只有勞作,還有在閑暇時光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跑步或使用健身基礎設施來健身。新農村的農民在日常聊天時不再僅僅是談論莊稼和勞作,還會一起討論如何使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好,更加強壯。俗話說:“身體素質是強國之本。”只有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民都重視體育,增強身體素質,才會給我國的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二)體育文化建設
前文已經提到體育文化的建設對于社會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如今體育文化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在素質教育當中,德、智、體、美、勞都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其中體育教育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體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只有做好體育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從根本上保證國民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體育文化建設包含物質建設以及思想建設。在物質建設方面,體育文化建設需要社會給予足夠的關注度。例如,在基礎設施、體育館、展覽館等方面的建設,以讓大眾沉浸在體育文化氛圍當中,如此才能使民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體育文化的奇妙,從內心接受體育文化,并主動發展體育文化。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那么在社會上推行體育文化建設就已經成功邁出了一大步。從思想建設方面來說,要將體育文化的內涵和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傳達給民眾,讓大眾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內驅力是行動的最大的動力,讓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并宣傳體育文化,才是建設體育文化最優質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四、農村與體育文化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了新農村建設。我國在建設新農村時不僅在大力發展經濟、政治、文化,也非常注重體育文化的建設。建設新農村不能夠片面化,而要追求全面發展。這其中就包含了在新農村發展體育文化等策略。這里從農村體育文化內涵和建設兩個方面來探討農村與體育文化。
(一)農村體育文化內涵
農村體育文化在于要給農民樹立體育鍛煉不可或缺的觀念。從傳統來說,農村沒有可供鍛煉的體育基礎設施,再加上通常在農忙時節農民早出晚歸,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這時候的農民將體育和勞作混為一談,認為勞作當中所做出的動作就是體育鍛煉,忽視體育鍛煉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加強身體素質的本質。實際上農民在勞作時所做出的動作是超出身體負荷的,從長遠來看,長時間的高強度的勞作不利于農民的身體健康,反而會給關節、腰肌、頸椎、肩部等部位造成負擔,不符合人體正常的生長規律。在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下,體育文化大力發展,給農民普及什么是體育,體育的作用是什么等問題,讓農民知道體育是幫助身體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使身體的各個部位抗壓能力提高的好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勞作的效率,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身體健康,從而徹底將勞作等于體育鍛煉這種錯誤思維從農民的觀念中拔去。從傳統來看,在農閑時農民大多悠閑在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并沒有鍛煉身體的想法。體育文化建設需要讓農民知道體育鍛煉是一個持久、漫長的過程,每一天都不可以松懈,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抗壓能力。農民可以在農閑時約上好友一起晨跑、晚跑或者科學規律使用健身基礎設施來增強抵抗力,不斷地鍛煉自身的身體抗壓能力。在將農民認為勞作等于體育鍛煉的觀念被拔除后,還要改變農民對于體育鍛煉間斷性的習慣,要讓他們知道體育鍛煉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不僅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反而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二)農村體育文化建設
在給廣大新農村的農民普及了何為農村體育文化之后,就要著手對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做出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在社會層面,社會可以籌資,然后在農村建設大量的健身基礎設施以及開設農民活動中心,給農民提供一個健身的好去處,這是農民真正接觸體育的基礎。只有社會給農民接觸體育的機會,農民才可以真正邁出體育文化建設的第一步。除了社會籌資這個方法外,社會還可以在農村投放大量的體育文化宣傳視頻、宣講會、傳單資料等等,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并接受,甚至走上體育文化建設這條道路。社會還可以不定期地舉行體育比賽、體育活動,給予一定程度的物質獎勵,使體育文化逐步滲透到新農村農民的生活當中,使他們將體育鍛煉列為勞作之后的又一個有意義的事情,將體育文化建設真正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從觀念上、根本上使農民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農民自身層面,當農民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以及有益性,就會從根本上將體育鍛煉納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就會使他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有關的各種活動。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要農民將體育文化建設放在心上,落實體育文化建設的一系列實際政策,就會將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付太山.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32(01):35-38.
[2]洪麗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的探析[J].體育科學研究,2010,14(01):52-56.
[3]鄭艷芳,洪衛星,張巧莉.構建和諧社會中農村體育發展對策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09,8(04):118-121.
[4]尚志強.論體育文化傳播對發展新農村體育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04):25-26.
[5]張立元.論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許昌學院學報,2007(02):79-81.
[6]任保國,張寶榮.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01):14-18.
★課題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鹽城市政府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研究課題《廣場舞對鹽城市農村人群適應城鎮化發展內在動力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1SKB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