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向民 王曉玲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39-01
摘 ?要 ?具身認知是從人體出發,從身體的動作、感知、體驗中獲得認知并進行判斷和思考,進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在具身認識理論指導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通過身體練習、意志磨煉達到育人效果的目標更易實現。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應用具身認知理論的積極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關于促進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 ?具身認知 ?高校 ?公共體育教學 ?結合策略
具身認知理論是第二代認知科學革命中突破傳統認知的產物。在認知過程中,人們漸漸明確了認知不能脫離身體而存在,身體在人的思考和感知過程中是同環境同樣重要的因素。具身認知在哲學、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較早,但在教育學中的研究還很少。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作為高等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與身體關聯最為密切、全面的教育內容。因此,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結合的研究應該走在具身認知在教育學領域應用的前列,具身認知理論的應用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發展必將產生非凡的意義。
一、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提升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效果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多采用大課堂或不同班級、年級使用同一份教學內容安排的情況,因此教師很少有精力和時間去了解大學生的性格、興趣、運動技能等個人特點。這使得學生的身心特長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和發揮,而沒有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的教學必然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大學生作為思想較為成熟,具有較高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識實踐技能的高端人才,相信在教師的引導下,其對具身認識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也會很快。因此,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利用具身認識理論,通過體育學習中的身體動作、身體感知以及身體經驗,強化切身感受和內心的認同,進而使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具身認知理論的應用使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效率更高,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深刻、更精確,從而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使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都更加和諧自然
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體驗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從具身認知角度出發,教學環境與認知過程密切相關,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積極思考,認清了身體、技術、環境的相互關聯和作用,才能形成和諧的教學環境。從具身認知理論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必然是源于學生生活日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因此這樣的教學內容更具自然性、情境性,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運動意識。體育教師將具身認知應用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就是要從人的情感、本能出發,認識到其在學習中的作用,豐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讓其形成身體經驗的同時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
二、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促進策略
(一)結合具身認知理論進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設計
目前,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設計還處于探索時期,但在設計理論、設計思想上的利用方面相關專家學者已有共識。結合具身認知理論進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設計,可以在體育教學課堂準備階段即融入具身認知理論,為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通過身體知覺、動作、經驗來認知學習對象打下基礎,進而使結合具身認識的體育教學實踐開展得更為順利。
(二)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施中深化融入具身認知理論
體育教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其實施過程對于融入具身認知理論具有獨特優勢。為此,我們要利用好這一點,即利用體育運動的身體參與性融入感覺的具身認知,利用體育活動的情境性融入文化、環境的具身認知,最后結合體育運動的強體驗性形成認知判斷。總之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施中融入具身認知理論可以有效促進二者結合。
(三)以數字信息技術輔助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的結合
國外已有交互系統的具身設計、具身交互教學的研究案例,而在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相當成就。在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利用智能設備等輔助具身認知理論的運用,將情緒體驗、身體動作、觸覺經驗等的具身性形成數據,使具身認知對體育教學實踐的影響清晰化、明朗化,進而使學生對于體育知識、技能學習的認知過程更加可控,學習效果也更加明顯。在數字信息技術輔助下,輔助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
三、結語
根據具身認知從身體出發的本質與體育教學的強實踐性特點可知,具身認知理論與體育教學有著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應用具身認知理論可以提升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效果,可以使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都更加和諧自然。從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中融入具身認知理論著手,輔助以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有效促進具身認知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心亮.具身認知研究進展綜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10):1-3.
[2]邱伯聰.具身認知理論開啟體育教學新篇章[J].田徑,2021(04):75-76.
[3]孫麗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問題及改革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