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52-02
摘? ? 要? 學校體育產業作為“體育強國”目標的關鍵一環,其發展水平影響著“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學校體育產業的現狀,并針對阻礙我國學校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意在使我國學校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體育產業? 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產業
一、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一)國外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有著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的體育俱樂部形態的誕生(1750年英國圍繞賽馬活動創立“喬治俱樂部”),到其后的體育職業聯賽的形成(1876年全美職業棒球聯盟成立),再到第三產業崛起背景下體育健身休閑業的突破性成長(20世紀90年代),健身休閑業成為體育產業的主導[1]。國外體育產業逐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態勢,體育產業趨于成熟。
(二)國內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體育產業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自此以后的四十余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社會資本積極投資和廣大民眾的熱情參與下,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門類日趨豐富,產業體系日益健全。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2.94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9%。但由于受政府體育產業管理職能不明晰,體育市場法治不健全,體育消費觀念落后等因素影響,我國體育產業存在內部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附加值較小,整體發展速度緩慢等問題。
二、學校體育與體育產業
學校體育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產業得以順利發展的基礎與保證[2]。一項產業想要發展就離不開消費者,體育產業需要具有體育意識的消費者,而學校體育培養的恰恰是具有體育意識的人。學校體育的培養目標一是讓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二是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興趣。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習效果最容易提高,然后便會參與更高層次的體育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逐漸體會到體育對于自身的改變,從而開始主動投身體育活動,并形成持久的體育參與興趣和體育消費意識。而當具有體育消費意識的龐大學生群體形成之后,將對體育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三、學校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一)學校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單一
學校體育產業發展模式主要為政府參與型模式。政府及學校通過行政手段引導、調控和規范體育市場主體的組建和運作,體育經費全部來自行政撥款,各學校的體育產業在主管部門領導下經營,開展的體育產業集中在健身娛樂、場館出租等方面,服務內容與形式單一,吸引力較差。
(二)學校體育產業管理制度不健全
學校的體育產業由學校的行政部門管理,但學校的行政部門繁多,各部門權、責劃分不清,并且在體育產業管理問題上意見不一,缺乏科學規劃與論證。由此,便出現執法交叉,做出的決策違背體育管理和體育經濟基本規律等問題,導致學校體育產業不能健康、有序、規范地發展。
(三)學校體育產業認識不準確
“舉國體制”使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產業的認識發生了滯后,認為學校體育產業只是公共福利性質,應該堅持公益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體育具有了產業性和商品性的特征,使學校體育產業不僅具有福利性,還具有業余經營性。學校領導滯后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校體育產業的發展。
(四)缺乏相應的優惠政策和獎罰措施
由于學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政府參與型模式,體育經費全部來自行政撥款。因此,大多數學校體育場館的開銷都由學校自己承擔,不計算盈虧。這導致學校體育產業的管理方法單一,失去了自我創造和努力生存的意識,更缺乏競爭性。
(五)缺乏專業的學校體育產業人才
學校體育產業的管理人員需要既懂管理又懂體育。然而實際上管理人員大多由體育教師兼任,這些體育教師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擅長教學工作,不擅長管理工作。不是“專業”的人干著“專業”的事,導致在學校體育產業發展中常常出現經營決策不當、對市場規律把握不準、觀念滯后、創新意識差等問題。
四、學校體育產業發展對策
(一)積極推進學校體育產業的結構優化
調整學校體育管理策略和產業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1)實行有償服務,建立多種形式的體育培訓、指導和咨詢機構,對本校學生降低收費標準,對社會開放,為體育勞務的商品交換提供政策扶持。(2)體育場館多種形式經營。學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場館等硬件條件,提高使用率,解決資金缺乏等困難,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3)鼓勵社會辦體育活動。許可社會各層次的人把體育當作產業,從事體育勞務的經營和生產,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取得合法利益。
(二)完善學校體育產業管理體制
體育俱樂部是在院校體委領導下的群眾性體育組織,由院體委和體育教學組織籌建管理。學校體育俱樂部活動資源豐富,會員更加集中,活動形式多樣,活動頻率更高。但在俱樂部開展的所有運動項目中真正做到自負盈虧的卻少之又少。相對于歐美一些國家,我國的學校體育俱樂部起步晚,因此可以借鑒國外俱樂部相對成熟的管理經驗,取長補短、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體育產業管理體制。
(三)增強學校體育產業化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國家財力有限,福利性的教育事業支出不得不讓位于生產性支出。體育的組織者也僅把院校體育產業看作是社會的一種消費,并不追求經濟效益,體育產業的規模、數量以及人們對體育產業的需求都受到財政撥款或福利基金的限制。然而把院校體育產業限定在體育事業之中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體育市場的需要。因此,必須將院校體育轉變為院校體育產業,樹立體育產業化意識,增強體育產業化觀念,加快院校體育產業改革步伐。
(四)完善學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
中國學校體育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在實踐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系統的法規體系,在理論上缺乏指導。各個學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法規體系,使學校體育產業化過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要完善學校體育市場的政策法規,制定優惠政策和獎罰措施,構建效益型經營機制,激勵經營者,努力開發多種形式、多層次的體育產業服務內容,做到獎罰分明。
(五)培養學校體育產業專門人才
學校體育產業人才既要具備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要懂得管理。因此,要通過教育協同,使高等院校與俱樂部、政府建立深度聯系,形成協同互動的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利用好高校校園教育,使學生掌握體育與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進入俱樂部實習,不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通過俱樂部與院校之間有效反饋,實現人才培養與俱樂部需求完美對接;再一方面政府要發揮好自身引導者與支持者作用,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與高校、俱樂部一道營造產業人才協同培養的大環境,促進產業人才高質量成長、成才。
五、結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體育產業發展應該立足自身、找準定位、優勢引領、積極參與,通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完善學校體育產業管理體制、增強學校領導的體育產業化觀念、完善學校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培養學校體育產業專門人才使自身得到長足、穩定的發展,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問題的倫理審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2]霍小虎.淺析學校體育與體育產業發展的關系[J].才智,2012(34):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