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雄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65-02
摘? 要? 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促進學校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以及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流程是一個“校情分析—專家指導—頂層設計—內容確定—編制綱要—學校審定—開課實施—學分管理—課程考核—成果展示—總結提高”的過程。開發校本課程必須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結合、校本課程與“編教材”及“搞活動”之間等關系,確保校本課程有效實施。
關鍵詞? 體育? 校本課程? 價值? 流程
校本課程是在國家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下,以學校特色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課程。“校本”強調課程開發活動是從學校發起的,在學校中實施,強調從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是對學校、家庭和社區資源的有效利用。2017年國家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開始實施,高中體育課程標準要求實施模塊教學,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體育課模塊教學的實踐途徑很多,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就是其中的重要選擇。開發體育校本課程,必須要以《新課程標準》作為基礎,體育老師要基于學校實際情況,根據課程開發原則,完成個性化體育課程的設計。本文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與各位專家、同行共同探討。
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取向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校本課程是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開發的,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學校提供的校本課程選擇自己感興趣、有潛質的課程,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的現實條件。此外,校本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普遍都具有前沿性、豐富性、開發性的特征。它不同于以往的常規課程,充分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階段性的特點,迎合了中小學生的生理、情感、心智等各方面的需要,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全面發揮主體作用,充分展示個性。
(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開發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習、與同行和專家的交流以及與學生的共同探究來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課程開發能力,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同時,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調整、反思和優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通過校本課程平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自己的聰明才智。可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也為老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廣的空間。
(三)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顧名思義,校本課程是以校為本,以學校特色為核心。學校特色校本課程建設,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重要環節,也是部分薄弱學校提升辦學水平,走向優質學校的過程。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因素,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學校具有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校本課程的建構就是突出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目標國家“一校一品”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學校特色向課程化、制度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在組織、培訓、制度、項目內容等方面形成寶貴的經驗,學校體育活動特色發展就是學校品牌建設的窗口。對學校特色的呼喚可以說是教育改革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求,有“品牌”的特色學校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流程
校本課程是結合學校實際、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內容、以教育目的為導向、整合優化各種教育資源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經歷“校情分析—專家指導—頂層設計—內容確定—編制綱要—學校審定—開課實施—學分管理—課程考核—成果展示—總結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校情分析是起點,編制綱要是難點,組織實施是重點。
起點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定位,這就需要學校和開發教師對學校文化氛圍、場地器材、社區的資源、師資情況、學生需求進行分析和研究。開發要著重考慮學校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從外部因素看,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周圍地理環境。從內部因素看,一個是物,一個是人。物的因素包括學校的場地、校舍、裝備、設施等;人的因素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教師的業務素質、專業特長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校本課程的主題和內容確定之后,就要進行校本課程設計與實施。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心環節,其中課程綱要的編制是難點。校本課程綱要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其內容應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授課方式、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課程評價等,這是關系校本課程實踐的核心問題。
三、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是校本課程內容與國家課程內容性質相一致。這里所說的一致并不是指校本課程的內容與國家課程完全相同,而是校本課程的內容選取要參考國家課程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校本課程內容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素質培養的需要有所取舍。在編設校本課程時,除了那些外延性探究活動外,其知識難度應盡量低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有的學校把校本課程分離出來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課程體系,如此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與國家課程的學習產生沖突。
二是處理好校本課程與“編教材”和“搞活動”之間關系。開發校本課程不是“編教材”,更不是“教教材”,而是利用本地本校的課程資源營造一個現實的認知環境和活動空間,讓學生學到從傳統教材上學不到的社會化、生活化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此,不一定要編教材。為了保證質量,編寫課程綱要和課程講稿或課時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校本課程的實施很多學校都是采取“開展活動”的形式,但“活動”不是校本課程的全部。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驟,校本課程的實施必須達到一定的修習課時,必須連續開課,并賦予一定的學分。
三是注重校本課程的生活化。校本課程的生活化不但體現在內容的生活化上,更體現在形式的生活化上,校本課程不像國家課程那樣“嚴肅”。在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知識信息進行篩選、過濾,選擇有價值的知識作為校本課程的內容。校本“教材”展現給學生的是他們熟悉的生活,字里行間描述的是他們的生活片段和精彩瞬間。學生透過這些生動的生活現象,認識這些現象背后的知識信息,如此校本課程就變成了生活課程,學生能較為輕松地獲得大容量知識信息,主動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激發。
四是校本課程的實施要靈活多樣。不同教師有不同的知識積累、教學理念和課程規劃,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時應隨機應變。為調動教師積極性,可鼓勵教師對校本課程的體系順序、課程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并對課程難度系數、活動方式以及活動案例進行調整和重新設計。其次,校本課程要經常改編。教育在進步,學生的學習意識和需求也會變化,教師要依據這些變化隨時對校本課程進行調整。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積累一些優秀的案例、更好的表述方式、更受歡迎的授課風格,教師要定期將這些積累補充到校本課程里,完善校本課程,使其更加科學和合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汪明.基于核心素養校本課程開發的“為何”與“如何”[J].教學與管理,2017(19):35-38.
[3]杜尚榮,王笑地.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開發:內涵、特征及原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8):42-46.
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北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