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韻
摘? 要:上海大學是一所由國共兩黨共同創立的文科大學。辦學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派遣優秀黨員任教使上海大學成為一所黨領導的大學;通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的課程內容使無產階級理論深入人心;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無產階級生活堅定學生無產階級立場,使其最終投身于工人運動和革命之中。上海大學在我國民族運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為中國共產黨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大學的階級教育探索實踐,對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上海大學;無產階級立場;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78-04
1922年10月,上海大學由國共兩黨共同創立管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上大堅定地站在了無產階級陣營,甚至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稱為“赤色大本營,是煽動工潮、破壞秩序的指揮機關”[1]。不足五年的時間中,上海大學由一座國共聯辦的大學變為“赤色大本營”,來自全國各地、出身、經歷皆各不相同的上大學生均不約而同地走上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黨在上海大學開展的階級教育無疑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思考的,其經驗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有重要意義。
一、共產主義者到學校中去
上海大學以“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為宗旨[2]。革命精神與革命理想深植于上大學生骨血之中,然其對于具體何為革命、如何建國卻全無方向。中國共產黨抓住這一絕佳時機,派遣大量共產主義者到學校中去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階級教育實踐。
中國共產黨通過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指派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鄧中夏、瞿秋白等在上海大學任要職,掌握學校管理權。上大時任校長于右任因個人事務繁忙基本不參與學校管理,而真正主持學校工作的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鄧中夏和瞿秋白,鄧中夏任校務長,主管學校行政工作,瞿秋白任教務長,主管學校教學工作。
中國共產黨安排大批共產主義者、左派人士于學校任教,使左派人士成為學校教員的大多數,掌握學校話語權。“該大學之大部分教授均系公開的共產黨人,彼等正逐漸引導學生走向該政治信仰”。當時許多知名的共產主義者如蔡和森、沈雁冰、蕭楚女、惲代英等均有在上海大學的任教經歷,他們將共產主義帶入課堂并深受學生的歡迎與喜愛。而學校中的右派分子陳德征等因引發學生強烈不滿,最終相繼離職,左派在上海大學內逐漸取得絕對優勢。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大學抓住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群體,讓擁有無產階級立場的教員數量不斷增多、話語權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念深入上海大學的每一個系別,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言傳身教影響每一位上大學生。以共產黨人為主的教師團隊在課程設置、校園生活、社會實踐等方面為引導上大學生樹立無產階級立場創造了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到課堂中去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科學理論的學習則是樹立正確思想的關鍵。為引導上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上海大學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方式構建上都做出了特別的思考與設計。
在課程設置上,此處以學生人數最多的社會學系為例展開分析。
表1?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課程表
■
第一,開展通識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除社會學、社會問題等社會學系應有課程外,上海大學還開設了法學、統計學等課目,旨在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了解社會科學的一般原理。此外,了解各個國家的歷史與現狀、了解不同的學說思想,也為學生自身的思想碰撞與轉變提供契機,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之正確,堅定只有馬克思主義才可以救中國的信念。
第二,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課程表中雖未直接有“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等字眼,但實際教學中涉及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內容。如瞿秋白開設的社會學是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蔡和森所授的社會發展史的主要內容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許多老師均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作為教材展開討論。而在關于歷史和社會問題的內容中,對于工人運動、階級運動等也多有提及,十月革命、巴黎公社更是重點內容。故而,有學生在回憶錄中稱上海大學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學府”。
第三,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上海大學專門開設了社會問題課程,研究社會中實際存在的現象與問題,且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勞動、農民、婦女等社會相對底層群體的生活。讓尚在校園的學生深刻了解無產階級受壓迫的現狀,體悟到無產階級之先進性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之不可調和。
上海大學還通過生動鮮活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啟發與討論。學生在啟發中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在討論中思想碰撞,嘗試解決問題,并不斷深化對于理論的理解,提升理論層面的認識,逐漸樹立起無產階級立場和解放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
三、學生到無產階級中去
上海大學之所以能夠讓學生將習得的理論變為實踐,樹立起牢固的無產階級立場并最終投身于革命之中,與上海大學所處的環境、自身構成以及當時上海頻繁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等不無關系。
上海大學最初建立于閘北青云路,1924年搬至西摩路。閘北區是當時上海的工廠聚集區,有百余家工廠,其居民主要都是工廠工人,曾發生過多起工人運動。而西摩路則靠近公共租界,環境清幽,位置優越,居民多為社會中上層人士,其經濟發展也是以商業為主[3]。青云路工人階級的底層生活與西摩路社會名流的上層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大學生直面了社會的不公與無產階級的苦難,而閘北區的工人運動也在上大學生的心里埋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種子。
學生構成方面,多數學生都與無產階級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從經歷而言, 有“本市的中學教員,失業、失學的青年和工廠的職員”[1];從政治立場而言,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占大多數;從學習生活情況而言,大部分學生學習生活之余在報社、學校、工廠進行兼職。由于校園中思想先進的同學是占大多數的,那些既未從事過勞動也未接觸過無產階級且思想較為落后的學生,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也會不自覺地接受無產階級理論。
1924年4月,上海大學開辦平民學校,實際到課者有三百六十余人,均為社會底層平民,大多是不折不扣的無產階級[4]。當時上大學生同平民學校的學生共用一個校舍,且因學校經濟狀況困難,有許多上大學生到平民學校任教。一方面,他們與平民學校的學生們朝夕相處,對于無產階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情;另一方面,平民夜校教材所選內容以無產階級理論為主,如課文《勞動者底覺悟》《貧民的哭聲》等,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不斷深化自身對無產階級理論的理解。
伴隨著平民學校的發展,部分學生開始自發開辦工人學校幫助工人,同工人和工會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他們一面進行學生運動,宣講馬克思主義,一面積極配合上海工人開展反抗資本家的斗爭和罷工運動。到五卅運動前后,即便會遭受牢獄之災甚至獻出生命,上海大學的學生仍然奔走在五卅運動的第一線,“捕房以暴力壓迫我們,而我們同學仍是繼續著演講,不但毫無懼色,反而勇氣加倍”[5],因此,“首先為國捐軀死于南京路的何秉彝,是上大的學生。領導各隊到租界上演講的多數隊長,是上大的學生。捕房拘押援助罷工的大部分人員,亦是上大的學生。”[6]上海大學的學生最終在斗爭中用鮮血染就五卅運動的一面旗幟,在中華民族運動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四、結語
從最初的革命理想與革命熱情,到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理解,再到走進無產階級走上街頭,最后走入革命的洪流,上大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引導下樹立起了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大學階級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也為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諸多啟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充分發揮高校黨委的領導作用,黨員教師、黨員學生以身作則,幫助其他普通同學學習無產階級先進思想;打造精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人心;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高校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發展,讓學生到社會中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騰霄. 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研究資料叢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 黃美真. 上海大學史料[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3] 蘇智良. 上海城區史[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
[4] 黃美真,張云,石源華. 上海大學史略[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02):103-113.
[5]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五卅運動史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徐暢,魏坡. 知識分子無產階級化:中共早期在上海大學的實踐[J].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0(01):38-46.
(薦稿人:向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