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杰
中圖分類號:G847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80-01
摘 ?要 ?中國羽毛球隊的路徑選擇是變和不變的統一,是傳承延續和發展創新的統一。中國羽毛球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成功模式。總體上說,就是要在傳統模式上創新發展,通過創新發展實現傳承延續。中國羽毛球隊發展中不變的是其根本特征、精神、核心價值,變的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遵循變和不變的規律,如何選擇變與不變是我國羽毛球隊化解依賴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關鍵詞 ?羽毛球 ?可持續發展 ?創新
一、積極探索新時代羽毛球運動發展規律
項目規則的變動導致競技規律改變,技術風格是規律的具體表現,因此應始終把運動發展規律放在首位,內容單一和形式缺少變化是技術風格滯后發展的阻礙。
近些年最大的變化是積分系統的變革。具體為2018年世界羽聯發布新規,規定每個賽季單打前15名和雙打前10名的球員所有世界羽聯巡回賽1~3級所有賽事和至少3站4級賽事。這點變化所產生的特點有二,其一是年度系列賽設置密集,強制參賽對運動員體能要求更高。而我國盡管以“快”字中心,但仍舊沒能實現“狠、準、活”的良性發展,過度重“快、狠”讓體能訓練過度,傷病率居高不下。其二,各賽事間隔較短,具有“板塊”特征,新的訓練方法急需嘗試與檢驗。
二、研究國外優秀運動員技戰術,突破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
中國女單在世界羽壇長期處于領先位置。近些年,隨著李雪芮奧運傷退后,女單成績滑坡嚴重,甚至在2019年世錦賽中我國女單選手無緣決賽。從單項來看,日本、印度、西班牙女單位居羽壇前列,是冠軍的有力爭奪者,他們具有不同的風格。中國女子單打運動員各項技術相對均衡,但需要加強主動進攻,總體缺少“狠”的元素。
頂尖運動員在體能層面和技術層面相差甚微,對“狠、準”的運用趨向統一。但在“活”的更高層面上各不相同,運動員戰術思想以及行動意識更具有個性化,風格體現也逐漸有個人特征。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相互學習,互促互進,不斷豐富自我,同時又深入了解對手。在內容和和形式做變化同時堅定“快”字核心,才能擺脫對傳統風格的依賴實現良性發展。
三、科學探究羽毛球高水平運動員的年齡結構是參賽規律的重要表現
歷史經驗與教訓告知我們對奧運運動員的選擇應建立在競技能力形成規律之上。探究運動員年齡特征與運動成績的關系是重中之重,大齡運動員需要新生力量得到延續傳承。
事實證明運動員偏大齡化的參賽是阻礙我國取得好成績的不利因素。我們必須重視羽毛球隊年齡結構的失衡帶來的慘痛教訓。優化參賽名額分配以及參賽人員選擇,建立起以青年為主偏大為輔的主要力量,形成老帶新和逐步過渡的格局,最終實現集團優勢最大化。因此,科學探究我國羽毛球隊年齡特征是我國羽毛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遵循變與不變規律,因時制宜老將的保留和新人的更新。
四、培養路徑多元化,實現體制轉型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單一的培養模式在新形勢、新規則的背景下并沒有與時俱進,過度依賴政府無法形成良性循環,由此也導致我國羽毛球隊在選材、訓練、競賽、管理等多方面出現諸多問題。因此,依據變與不變的統一規律,舉國體制本質不變,變化其形式和內容是其在當今潮流中得到發展和延續的根本途徑。
五、體教結合成為新型人才培養路徑
在2019年1月的全國羽毛球會議上,中國羽協新任主席張軍指出國家隊正遭遇著優秀后備人才匱乏的窘境。因此,后備力量的培養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諸多舉措中他著重強調推薦體教結合這一培養模式,認為這是對現有羽毛球運動員培養機制的一次新探索。對于我國羽毛球隊培養模式同樣必須打破常規,實現創新,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促使人才培養能夠得到多元化發展。體教結合成為新型的發展路徑,在體制培養的內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補充,讓運動員得到了與普通大學生同等的教育,同時在身體上學會了如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科學管理身體訓練。
六、建設球隊文化
打造“羽毛球隊文化”,把“亮劍精神”和“女排精神”樹為羽毛球隊的隊魂,同時摒棄具有偏差認識的“唯金牌論”,而是要把追求盡善盡美的運動成績作為不懈奮斗的目標。塑造特有的運動隊文化,有利于團隊意識建設和促進集團優勢形成,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在逐漸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中不斷滲透羽毛球運動文化精神,后備人才是羽毛球發展的根基,從源頭抓起促進效率提高。
2.加強整個運動團隊文化建設,包括運動員、教練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等,統籌安排協調發展。
3.深入發掘羽毛球運動文化內涵以及了解運動員以及教練員等需求,建設具有中國羽毛球隊特有的球隊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永波.對羽毛球傳統訓練模式及創新訓練的思考[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1,19(03):8-9.
[2]程勇民.論中國羽毛球傳統技術風格的創新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06):52-56.
[3]陳兵.我國奧運選手成才訓練過程的時間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03):69-74.
[4]鐘建萍.中國優秀羽毛球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過程的年齡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13(01):102-109.
[5]盧元鎮.體育運動的文化學斷想[J].體育與科學,1986(05):1-2+29.
[6]黎莎.奧林匹克精神永遠高于金牌[J].體育文化導刊,2005(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