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家通過組合畫面編排圖像的先后順序以及特殊符號的運用,產生獨特的情境,從而形成畫面與語義上的雙重設問,再運用圖像符號在政治、文學、宗教、軍事及精神上的象征寓意來暗示作者的個人思考與理解,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本文試圖通過對2000年前后中國當代藝術中以油畫作品為媒介而存在的圖像與符號進行一定的探討,分析其形式意義在此期間形成轉變的狀態。
關鍵詞:圖像 ?符號化創作手法 ?當代藝術 ?轉變 ?情感語言
中國當代藝術自產生到發展至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圖像與符號的表現形式自被藝術所挖掘以來經過了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等潮流的融合,其意義與形式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發生了轉變。符化形式語言作為當代藝術表現語言的一種類型,因其特征,易于被人記識。所以,它逐漸成為多元藝術當中重要的“一元”。美術中的符號化形式語言以高度概括、提煉且具有令人視覺震驚的獨創性、易識性、不可復制性和象征性等特征的視覺符號刻畫物象,著力于意象的表現符號它是藝術家獨特的個人標識。繪畫語言中的符號化、圖像化傾向愈加明顯,符號化的創作手法開始泛濫。雖然一部分轉變看起來似乎有些盲目,甚至可以說是跟風仿造和符號式創作的劣質品,但從整體上看,仍然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著特殊的政治意涵,富有強烈的宗教感氣質和精神探索。其中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老藝術家如葉永青、王廣義、毛旭輝等,也有一些時代的新生力量如管勇等人。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都通過特定的圖像和特殊的符號語言向觀者傳達著信息和感情。
以通過畢業創作《雪》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的王廣義為例,他的創作風格按發展規律大致為以“極地”時期開始到“后古典”時期,再到“毛澤東”和“大批判”時期,以及之后出現的唯物主義神學階段和冷戰美學時期。受黑格爾《美學》的影響,王廣義一直想要建構一種能夠代表東方文化精神與氣質的藝術語言和形式,也就是“內在精神將滲透每個創造者和被創造者的靈魂并與新時代的脈搏韻律相吻合”。
到了“后古典”時期,王廣義采用將古典作品進行簡化的方式,省略了人物的細節和結構特征,外加之在色彩上的純化運用,注重于通過作品來表現悲劇意識和犧牲精神。1987年王廣義開始進行他的“紅色理性”與“黑色理性”系列的創作,這個系列雖然加上了工整的紅格子和黑格子,并且改變了以往的單色作畫,采用紅藍或者人形輪廓鋪底,但仍然沿用著以往的“后古典”系列的構圖方式和人物形象。在這段時期內,他開始試圖走出宗教理論的禁錮,轉而走向邏輯式的分析理性,通過否定自己先前的創作模式來建構出一種新型的圖式。而真正能夠鞏固住王廣義在藝術史中的地位的是隨后出現的《大批判》系列。這個系列明顯反映出他對藝術的看法發生了轉變,眼光從以前關注哲學和社會學轉向了與自身知識生活背景有關聯的東西。王廣義急切地想要把自身的藝術圖式與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相呼應,在他具有神話意味的作品中,除了受到沃霍爾的影響之外,同時也對波伊斯進行了研究,散發出的是對當下社會的一種質疑和批判,是他走向政治波普之路的墊腳石。“大批判”是將兩個社會意味相差甚遠的符號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對政治和經濟的雙重調侃,營造出一種荒誕之感。波普的元素作為一種個人創作符號被運用到了這一時期的繪畫中,干凈明了的線條和社會主義宣傳畫形象具有極強的形式感,表達了消費主義浪潮沖擊下的社會主義觀的變化,或者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商品消費主義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但他并沒有完全摒棄以往的創作圖式,依舊采用單色的人物形象作為創作主體。王廣義在2000年之后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以唯物主義作為創作的最基本元素。之所以把這看成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因為他似乎拋棄了以往的符號表現形式,無論是極地時期冷峻陰沉的人物形象還是之后的政治波普,王廣義的畫中仍然可以看到那種具有個人特色的圖示和符號性的元素也就是概括性的人物形象,而進入唯物主義之后,這種符號消失了。
所以我們可以從王廣義身上看見符號化形式語言并不是一直重復模仿某一固定的圖式符號,不同的時期內創作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根據創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加上自己對藝術獨到的理解,提煉生活中能夠更好的詮釋出自己想法的形象予以概括和夸大處理,并且賦予它一定的引申和象征意義,“從而使藝術作品在保證觀賞性和與公眾的交流性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除了王廣義,還有很多的藝術家都具有自己固定的創作符號和圖像習慣。縱觀中國當代藝術的長河,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毛旭輝畫中的剪刀和椅子形象;喻紅人物外圍那一朵盛開的花;當代藝術家管勇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符號語言的改變。這些種種例子都為我們證實了中國2000年前后出現的這樣一股圖像與符號意義的大改變。而這種改變一方面來源于藝術家自身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則是藝術家所處的社會形態對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或者是封閉的狀態。
“符號化”現如今成為了當代藝術中的一種創作現象,符號化形式語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由于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信息化、圖像泛濫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越來越大、渠道也越來越多,任何信息都可以化作圖像符號為人們所認知。這種現象促使當代美術在追求個性化的基礎上,日趨國際化、多元化。符號化形式語言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將其簡單的等同于個性化或個人風格化。 簡言之,符號化形式語言是在造型、色彩等語言上超越人們常識的能接受的尺度,形成的一種“過度”形象,它比個性化更加極端。而正是這種極端,讓中國當代藝術逐漸滕飛起來,并且向西方這種類型的藝術方式學習,在圖像和符號的運用上找到更加深刻的內涵。
參考文獻:
i:《管勇繪畫中的圖像符號探析》 ?曹哲
作者簡介:曾一夢(1996-),女,漢,四川省,碩士,四川美術學院,文化遺產,重慶市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