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貴港市港南區第一小學“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為例,分析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背景,闡述其建設體系并對其運用過程進行反思,以更好地構建和實施整本書閱讀課程。
【關鍵詞】部編教材 整本書閱讀課程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57-05
何為整本書閱讀?“整”既是對全書脈絡的整體把握,也是對全書內容的深度思考,還是對全書寫作目的的追問,以及對全書寫作方法的習得。“本”不僅僅是指單獨的一本,也指相關的許多書。就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整本書閱讀而言,主要是讓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采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根據教材中的整本經典作品展開的,與文本、作者、教師、同伴之間對話的過程。追根溯源,整本書閱讀最早是葉圣陶在他的文章《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提出。他指出:“現在的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書的書,而不該是用單篇短章?!苯F代,在語文學習中提倡整本書閱讀的呼聲也從未間斷。尤其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出爐,更是把整本書閱讀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限于課時不足、管理不當、評價不到位、指導不細致等問題,整本書閱讀一度停留在表層、淺層面上。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有效落實教學計劃的重要保證。因此,以課程的形式,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諸方面構建整本書閱讀的體系,從而促進整本書閱讀真正落地。
我校自2017年起,在部編版語文教材試用階段就開始進行“基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本書閱讀課例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以泰勒原理(又叫“目標模式”,即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經驗)為指導,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體系,形成了不同課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探索了整本書閱讀的有效評價方式,促進了學生人文底蘊這一核心素養的提升,體現了學校對部編教材的深度鉆研和靈活運用。
一、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背景
(一)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六大素養和十八個基本要點?!叭宋牡滋N”是其中的六大素養之一,屬于“文化基礎”的范疇。其內涵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眾所周知,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整本經典作品,相對于單篇文章而言,整本書具備文化內涵深厚且自成體系的特點。同時,整本書閱讀還具備強大的文化學習功能。我國著名作家曹文軒認為“大規模的作品,在結構方式上,是與短幅作品很不一樣的。短幅作品培養的是一種精巧和單純的思維方式,而長篇作品培養的是一種宏闊、復雜的思維方式”。可見,整本書閱讀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不二途徑。
(二)有效實施學校課程體系的需要
課程的研發是一件嚴肅而周密的事情,課程是預設的,不是生成的;課程是一個體系,不是一個方案;課程的品質在于質量,不是在于數量。我校在2017年建校之初,就開始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求元”課程體系(“求元教育”是我校的核心理念?!霸笔恰暗谝弧薄伴_始”“善”“仁”“圓”的意思,“求元教育”就是追求卓越、追求融合、追求創新、追求和諧的教育;“求元”課程就是追求卓越、追求融合的,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課程),圍繞培養“有文化、有自信、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個課程總目標,進行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課程群的立體設計。這個課程體系的特點是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融為一體,互相支撐。就其中的校本課程開發而言,整本書閱讀無疑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闭n標除了在閱讀興趣、閱讀面、閱讀指導等方面有明確的規定,在閱讀量方面也有明確的要求:“小學1—2年級要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3—4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币驗橐话阈W語文課本每學期只有幾十篇課文,如果僅局限于學習課文,那么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所以每學期各學校對學生課外閱讀都有“量”的要求。就整本書閱讀而言,如果只靠學生的自覺閱讀,事實證明,很難達到課標要求。因此,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推動整本書閱讀,增強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尤為必要。
二、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體系
根據泰勒原理,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應該包含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體驗(學習體驗)、組織教育體驗、評價教育體驗四個部分。因此,基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體系,也應該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部分。
(一)課程的目標
1.課程總目標。作為一校之長,筆者在建校之初就明確表示,我校基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的總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傾聽大師的聲音,感受文字的魅力,習得讀書的方法;通過分享,將一本書給個人帶來的影響擴大到一群人,并在其中獲得情感的潤澤和精神的滋養,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
2.年段目標。實踐證明,校本課程的落地,有了總目標還不行,還需要有切實可行的年段目標。經過對課標的研究和對學生的了解,我校的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把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和人文底蘊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確定了年段的課程目標。
(二)課程的內容
有了課程目標,學校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呢?這就涉及課程的內容。對教材的選擇,我校經歷了一個不斷篩選和甄別的過程。
1.確定教材選擇的范圍。學校從教育部指定必讀書目和本年級語文教材“快樂閱讀吧”推薦書目入手,結合各年段孩子的閱讀興趣,召開家長、年級組長、班主任、學生代表研討會,從中確定每個學期每個年級的整本書閱讀教材。如2019年春季期,一年級的閱讀書目是《十萬個為什么》、二年級是《寶葫蘆的秘密》、三年級是《我的母親叫中國》、四年級是《稻草人》、五年級是《中華經典誦讀本》、六年級是《湯姆·索亞歷險記》。2019年秋季期,一年級的閱讀書目是《蚯蚓的日記》、二年級是《父與子》、三年級是《安徒生童話》、四年級是《中國古代神話》、五年級是《中國民間故事》、六年級是《童年》。
2.適當調整教材的內容。經過一年的實踐,筆者發現,同一個年級選擇同一本教材的好處是方便教學的統一進度、統一指導、統一分享和統一檢查。但是,其弊端也逐漸顯現:第一,同一書目,版本不同,內容也有所差別。如《十萬個為什么》,它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在20世紀60年代初編輯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50年來,這套書先后出版了6個版本,內容亦隨著版本的新出而不斷更新。這就使教材在統一使用和指導上出現了難題。第二,只讀同一本書,學生的閱讀量有限。針對以上問題,學校課題組經過反復調查、研究、討論,及時調整做法:采取同一班級一個學期或一個假期內整本書閱讀的書目相同,版本也相同。但同一年級內,不同的班級之間,整本書閱讀的書目不同,班級之間可以交換閱讀。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可以閱讀兩本書籍。這樣既方便統一教學進度,又顯著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同時還節約了閱讀成本。
(三)課程的實施
有了課程目標,又有了課程內容,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呢?我校的做法是“三統一”。
1.課型統一。學校根據閱讀的進度和閱讀的用途,整本書閱讀共分為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和寫作課四種類型。
(1)導讀課。導讀課一般在學生閱讀之前,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制訂閱讀計劃。教學流程包括整體感知、認識作者、閱讀目錄、繪制閱讀地圖等。
(2)推進課。推進課在閱讀中進行,其目的在于推進閱讀的深入化,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帶著問題讀書。“書本知識我來答”“精彩語段我來讀”“繪本書簽我來做”等方式適合在閱讀推進課上實施。
(3)分享課。分享課在閱讀之后進行,主要目的是分享閱讀所得,激發學生新的閱讀欲望。如我校李漢良老師執教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閱讀分享課上,李老師首先出示了湯姆·索亞五次冒險經歷——“墓地試膽”“海盜生活”“鬼屋尋寶”“山洞迷路”“尋得金幣”,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同學們介紹閱讀心得。這樣的教學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又檢查了學生閱讀的情況。其次,李老師讓不同的小組選擇不同的分享方式,如“詞語積累”“好句分享”“感情朗讀”“學以致用”“情景再現”等。當時就有一個小組的學生選擇用“書評”的方式展示閱讀的成果,觀點鮮明,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讓聽課的教師沉浸其中。
(4)寫作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我校的整本書閱讀寫作課分兩部分,一是“讀”,二是“寫”?!白x”事件、“讀”人物、“讀”結構、“讀”方法等,然后從中選擇印象最深、收獲最大的“點”展開寫作。
2.時間統一。學校制訂整本書閱讀的校本課程實施計劃,把每周三下午最后一節定為全校的整本書閱讀時間。一般第一、二周為導讀課,第三、四周為推進課,第五、六周為分享課,第七、八周為寫作課。完成本班指定閱讀指導書目后,開始在年級之間有計劃地交換閱讀書籍,如此循環,讓學生的人文積淀不斷得到夯實,人文情懷逐步加深,審美情趣得以形成。
3.策略統一。真正的閱讀是通過文字提取意義,讀者需要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去感知、理解、思考。大量的實驗表明,只增加兒童的閱讀時間是不夠的,還要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運用一些促進兒童有效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即閱讀策略。對此,我校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了符合我校學情的整本書閱讀策略(見上圖)。下面,筆者以整本書閱讀的四種課型為例,簡要介紹不同課型的閱讀策略。
(1)導讀課中的“懸念”策略。懸念的意思是掛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的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亞里士多德說:“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睂ёx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因此,如果教師在導讀課上不斷設置懸念,這里留一個空白,那里留一個問號,吊足學生胃口,那么這節課就成功了。比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可以設置的懸念有:湯姆·索亞是個怎樣的男孩?他經歷了哪些驚險呢?結果如何?懸念可以是教師設置的,也可以是學生設置的。事實證明,懸念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和意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推進課中的“聯結”策略。聯結,意思是聯絡、聯系、結合、連接。在整本書閱讀推進課中運用“聯結”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整體性思維,使學生把課內與課外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使學生習得閱讀策略。如閱讀《童話故事》后,可設計“找一找,書中哪些內容與我們學習過的課文有關系”的問題,促使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來學習。如下表。
(3)分享課中的“分類”策略。當學生閱讀完一本書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類的方法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想象、感受語言美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形成反思自身的觀點?!吨袊耖g故事》中描寫人物的詞語很多,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按人物神態、人物品質、人物動作、人物心理等類別把詞語抄寫下來,然后尋找其中的規律,最后把發現的規律形成自己的觀點與同桌分享。
(4)寫作課中的“任務驅動”策略。即在學生閱讀前,就給學生明確閱讀后的寫作任務或作文題目,以此帶動學生閱讀,做到讀寫結合。
(四)課程的評價
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真正得到實現呢?方法是評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課外閱讀的評價應包括閱讀量、閱讀面、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品味、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幾個方面。這就需要學校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有的放矢地對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進行評價。
1.學校層面對課程實施的評價,以量化表的形式進行呈現(見下頁表格)。
2.班級層面對整本書閱讀效果的評價,主要有三種形式:(1)口頭測評。按照年段閱讀目標,結合相關的策略與方法,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認真解讀,找到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測評。比如,根據《寶葫蘆的秘密》的文體特點、教學價值和學段要求,主要采用讓學生大聲朗讀、話題交流和講故事等方式開展測評。具體問題可以這樣設計:
①請從《寶葫蘆的秘密》里自選你最感興趣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出來。
測評意圖:學生閱讀《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的好奇心來源于新知的發現,通過大聲朗讀喜歡的章節,去感知張天翼筆下的一個叫王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
②書中有很多人物對話描寫的地方,請你找出來和同伴一起分角色朗讀,注意讀出人物的特點。
測評意圖:檢測學生在閱讀《寶葫蘆的秘密》的過程中,對整本書各個章節的內容的感受和積累,檢測學生整體感知、想象講述的閱讀能力。
在低年段,除了“讀”方面的口頭測試,還可以從“說”方面入手,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如:
①讀了《寶葫蘆的秘密》的故事,你覺得王葆是個怎樣的孩子?
②怎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③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故事,講給朋友聽。
④讀著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你得到什么啟示?與大家分享你的體會。
測評意圖:讓學生了解故事主人公是個什么樣的人,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道理。檢測學生對《寶葫蘆的秘密》文本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與生活的聯系。
(2)書面測評。書面測評是一種常用的測評方式,測評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設定檢測的難度,避免拔高要求,引起學生的畏懼心理。我校常用的測評方式有:表格式、卡片式、繪畫式等。做手抄報和繪閱讀地圖也是一種有效的檢測方式,如《十萬個為什么》,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引導學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書本的內容。(見下表)
[問題 答案 山羊為什么吃紙片 紙是用木材料制成的 恐龍吃什么 恐龍分為植食性和肉食性兩種,大多吃植物 大熊貓為什么改吃素了 這和它的生活環境的改變有直接的關系 ]
如果學生閱讀的是名家的著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歸類,然后進行整理,從中有所發現。如學生讀的是葉圣陶的作品,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找一找,我們學過葉圣陶寫的哪些文章?”(見下表)
事實證明,指導學生梳理整本書的內容,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寫作的特點,可以檢測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整合、評價鑒賞的能力。
3.活動展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深度閱讀。通常可以采取的形式有知識問答、講故事、辯論賽、超級演說家、小品、課本劇等。各校可以根據需要來組織和設定。
三、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反思
(一)課程運作的方法
校本課程作為學校整體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在運作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我校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時,確保專時專用,解決了學生閱讀時間不足的問題。學校舉行經典閱讀節,突出整本書閱讀特色;布置親子閱讀單,促進親子閱讀活動的落地;開展送教下鄉,推廣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組織“閱讀小達人”和閱讀小報評比等活動,樹立典型人物,增強學生的閱讀獲得感。
(二)課程運作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課程運作之初,如果考慮不當、管理不到位,那么往往容易出現華而不實,閱讀流于形式或者閱讀停留在表面化、與語文教學脫節等現象。因此,整本書閱讀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整本書閱讀課程的建設要有明確的目標,圍繞目標探索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時最好做到一課一得。比如,高爾基的《童年》整本書閱讀寫作課,可以僅僅抓住人物心理描寫來做文章。
其次,整本書閱讀課程建設要注意書目的選擇。書目選擇的渠道很多,有教育部指定推薦書目、“快樂閱讀吧”指定書目、書店中最受歡迎的兒童讀物、學生和家長主動推薦的書目等。選擇時要注意閱讀的目的是什么,根據目的來選,最好結合部編教材的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來考慮。另外,課標中關于年段的閱讀建議也是書目選擇的依據。總之,書目的選擇既要體現年段的要求,又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發展需要。
最后,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建設要注重閱讀質量的評價,評價的維度應多元化。如閱讀量的評價,可以按書本數量計,也可以按閱讀的時間計。閱讀面的評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查。閱讀能力的評價,可以用當堂檢測、遷移運用、分享體會等方式檢測。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可以使整本書閱讀評價形成長效機制。
由于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因而需要學校有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和學生觀。應該建立適合本校學情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但是又不能“唯模式”;教學的策略是為教學目標服務;課程的評價科學與否直接影響校本課程建設的成敗;等等。學校在課程運作時不能遇到問題就退縮,只有迎難而上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注:本文系2019年度貴港市港南區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本書閱讀課例研究”(課題編號:GNSKKT2019B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敏(1978— ),女,廣西貴港人,大學本科學歷,正高級教師,現任貴港市港南區第一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研究方向為學校文化建設、校本研修、教師專業發展、語文教學改革。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