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茹心
摘要:科學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思維品質的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高中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思維品質,所以在高中時期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也符合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要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動手實驗以及自由討論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
關鍵詞:高中生物;科學思維品質;鼓勵提問;動手實驗;自由討論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064
生物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和重要概念通常都源于生物實驗,實驗過程中科學思維品質尤為重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是學習文化基礎課最多最復雜的一個階段,學生需要同時兼顧多門課程,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可以讓思維更加活躍,讓思考更加有深度,讓各科繁雜的知識體系更有清晰度,學習起來事半功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尤為重要,科學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通過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或自由討論等多種方式。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提問
學生在預習和復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百思不解的題目或者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所以就會卡在某一處,浪費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效率。究其原因,這多半是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上愛面子而不去向教師提問,向學生提問也不能獲得知識的來龍去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提問和質疑,這樣不僅可以讓不懂的學生能夠理解相應的知識,還可以讓其他羞于提問的學生間接獲取解惑的機會。此外這些知識既然能夠被學生提問出來,就代表學生在接受和內化知識的過程中存在著障,而且也反映了學生應用知識過程中的出錯環節和疏漏之處。經過這樣的課堂提問,學生可以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課下復習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在原有基礎上提升科學思維品質。
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章內容時,許多學生無法分清細胞壁和細胞膜的邊界作用,導致無法明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很多特性。加之本章內容中細胞內的結構復雜、細胞器繁多,導致學生看見細胞結構模式圖就頭腦發暈。針對這種狀況,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預留出10分鐘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進行類比歸納并整理出問題面向全班提問,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提問找到教學突破口再次發問。比如有學生始終不理解什么是選擇透過性膜、永遠記不住各種細胞器膜的層數、特別容易混淆各種細胞器的功能等等。通過學生提問和提問過程中的問題生成,學生可以秉承著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站在更加整體和全面的角度整合細胞的基本結構,而且還有的同學進行了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有些同學在提問的過程中想到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又對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知識進行了深化。這樣的提問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
二、引導學生動手實驗
高中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沉浸在課本當中,理論學習時間遠遠長于實踐。“讀萬卷書”固然是提升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行萬里路”更是生物學科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因此讓學生進行親自動手實驗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中由于課時所限,去實驗室太過浪費時間,所以教師就將實驗放在了課堂之中演示,這也是可取的。但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更能引發學生在次過程中的思考,而且生物這門學科的大多數實驗都處于較為安全的狀況,教師除了課堂示范,還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學生就能夠知曉實驗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真正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品質。
例如,在講授“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這一章時,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通過比較清水和鹽水對于細胞的不同影響讓學生進行細微的觀察并建立感性認識。
課堂演示之后,安排學生親自操作“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的復原”實驗,并且提供各種實驗材料給學生,一番實驗觀察之后,讓學生展示實驗現象并將實驗材料歸類。學生歸納出四類:即液泡具有顏色、原生質層具有顏色、液泡和原生質層均具有顏色以及液泡和原生質層均無顏色,接著引導學生對材料的優缺點進行討論。這樣的方式讓很多學生都喜歡上了實驗探究的過程,這樣的探究過程也體現了學生從定性到定量的思維過程,讓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層面,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
三、開展小組自由討論
因為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這一生會遇見無數的新鮮事物,學生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對這些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小組自由討論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學生通過相互討論,不僅能夠聽取別人的想法,而且在觀點爭執之中將自己的想法得以表達;在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更能“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教師的評價中還能得到理論的完善和思維的升華。
例如,在講授“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這一節時,首先引導學生先對有絲分裂進行舊知回顧,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并討論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的異同。學生在下面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之后各小組回答出各種各樣的分裂方式和分裂結果,接下來各組進行質疑和辯駁。這樣的小組自由討論讓一些錯誤的觀點不攻自破:有的學生在講述思維過程的時候就能意識到自己的疏漏之處;有的學生在聽取其他小組匯報的過程中也能結合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比較思考,進而形成更接近客觀事實的答案。這種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的過程不僅養成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好習慣,還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這樣的科學思維品質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出發,尋求課堂教學過程中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措施,切實讓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得到高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李興芳.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8(30).
[3]鄭燕飛.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J].教育觀察,2018,7(16)
佳木斯市松北高級中學 1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