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玲
摘要:記敘事的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讀寫分離,讀重于寫,讀有基礎,寫無基礎,一直存在于語文教學當中,導致了敘事問寫作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在敘事寫作教學中,缺乏寫作教學目標;寫作教學內容零散、隨意,二者之間沒有聯系。作文評價低效、重復,無法切實促進寫作,都在制約著初中階段寫作教學任務的完成。語文教材作為語文學科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集中了大量優秀的范本,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基于此,本文從教材出發,探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材;初中記敘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147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記敘文選文與寫作的意義
相對于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和學生的練習,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敘事作品屬于一種課程資源。在現實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課程資源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是“客觀地、外在地存在于課程以外的社會生活,學生日常活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中的條件和素材;也是主觀地、內在地存在于課程與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和學生的一種見識、一種感受、一種智慧。”
在眾多的課程資源中,語文教材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集中了大量優秀的范本,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教材中的范文都有其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屬性。在內容上,選文或講述自然、社會、歷史知識,或是探討有關人類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境界,神秘的思維領域,或對哲學、美學、文學、科學理論的闡釋,使學生在思維發展和思維理解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在形式上,他們以獨特細膩的構思,為讀者提供了選擇和運用語言表達意義的多種言語體驗,豐富多彩的文體和千變萬化的表達方式,給提學生提供了在學習寫作時可以借鑒的語言樣本。因此,語文教材中的敘事作品作為基礎課程資源之一,為教師敘事教學提供了依據和可供開發的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典范。
二、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比較隨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從小學至初中各個階段目標。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三學段為“習作”,第四學段(即初中階段)為“寫作”,這表明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作文教學應有整體的規劃。然而,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往往會根據自己暫時的興趣隨機提出一個話題,并要求學生寫作。學生完成并按要求上交后,教師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背景和教育經歷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判。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來指導敘事寫作的主題和內容,也沒有具體的依據對敘事寫作進行后續的評價,導致敘事教學中存在非正式和隨意的現象。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是缺少專業的專門的寫作教材。教師很難將概括的、抽象的和整體的新課標標準要求的目標具體化,可操作化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其次,教學內容有些簡化。因為作文課靈活性大,內容講多少由老師自己掌握。因此,教師在指導作文時,往往會對作文題目進行講解,隨意從作文書中找出一些例句,并在課堂上示范一次,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雖然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完成作文,但他們總是一片空白,不知道寫什么。這種作文教學缺乏實質性內容。簡單空洞的解釋只會讓學生厭倦寫作。
最后,教學評價比較單一。評價和反饋通常被認為是敘事寫作的最后階段。在實際的寫作評價過程中,許多教師使用評語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評價,認為寫作評價只是判斷學生寫作成績好壞的一種方式。這種單一使用的評語評價,由于評語對作文的整體質量反饋信息少,范圍小,不夠準確,難以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全面、詳細的評價。長期以來反饋結果的簡單化,不僅使教師大量的工作處于無效的勞動之中,也使學生很難從評價中得到好處。
三、語文教材為本的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
(一)根據語文教材中記敘文選文的序列定制目標
中學語文課堂上,閱讀課和作文課是分開教學的。閱讀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寫作課沒有。閱讀課的目標是實現選文教學來實現的。而由于作文課目前還沒有正式的、通用的、專門的寫作教材,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敘事選擇的先后順序來確定敘事問寫作的教學目標,并使之系統化、計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語文教材中的選文,作為服從整體的一部分,是為教材共同體現的課程目標服務的。“范文傳遞和接受的不僅是語文載體所承載的重要內容,還包括知識、思想、情感等等很多方面的內容,而且更主要的是語文載體本身,包括文字、詞匯、語句等語言材料,以及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例如,統編版語文教科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幾篇都是寫人敘事類文章,無論是回憶還是傳記,都和人物的人生經歷有關,因此制定的寫作教學目標要契合這一單元的主題和要求。
(二)根據語文教材中記敘文的選擇研究教學內容
統編版語文教科中朱自清的《春》《背影》,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故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名家名作。一些文質兼美,富有思想意義的佳作,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彭荊風的《驛路梨花》,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 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鄭振鐸的《貓》等,這些選文是敘事散文,依托閱讀教學背景的積累,加深理解,經過文本分析,提出了教學研究范文所呈現的寫作內容,對知識進行提煉,形成作文課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模仿提供參考,反復練習寫作,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進入一個詩意學習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過程產生新的理解力,提高寫作水平,提高讀寫能力互相促進。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記敘文作業評價方式
作文評價有兩種形式:習作評改和作文評卷。習作評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一般由教師寫一些定性類的評語,這種評價方式缺乏定量性的評價。習作評改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寫作能力,反饋信息,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終達到對某項作文技能的掌握,,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創新評價方式,例如在評語后在增加量表的測量,會更全面的反映學生某項寫作能力的掌握狀況,再如,可以師生互評,教師鼓勵學生分組,一起評價。
語文教材作為語文學科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集中了大量優秀的范本,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以語文教材為樣本的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研究,僅是對記敘文寫作教學“課程設計”的構想,和改進初中生記敘文習作水平的探索性起步,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陶坤.初中生記敘文寫作策略的應用特點及干預[D].鄭州:河南大學,2010 .
[2]丁文婷.以教材為樣本的初中記敘文寫作教與學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3]潘家鵬,楊成.讀寫結合,訓練基礎寫作和記敘文寫作能力——統編七年級語文教材寫作部分的編寫理念及其系統[J],貴州教育, 2020,(22).
[4]陳友英.借助教材定篇 有序推進記敘文寫作——談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記敘文寫作訓練[J],教師,2020,(22).
濮陽縣第一中學 河南省濮陽縣 4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