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不僅是國家文化形態,而且越來越成為強大的經濟實體,文化產業現如今已經作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支柱性產業而存在。為適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對文化創意人才的需求,從2004年起,全國許多高校相繼設立了文化產業方向的專業,以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素養、寬闊的文化視野、掌握現代產業理念和經營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為目標。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專業定位不清、課程開設多而不精、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水平不足等。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213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現狀
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也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成為國際競爭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新動能。但我國高校在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精度和力度上與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現狀卻不相匹配。目前,已有近200所高校開設文化產業方向的專業,但是質量卻是參差不齊。
二、我國高校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開設課程多而不專,雜而不精
就本科期間而言,學生所學專業課程就涵蓋傳播學、文化資源調查、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管理學、經濟學、博物館學、市場學、媒介經營、文化消費等方面,涉及面非常廣泛,但學生學習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就導致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大多只能達到淺嘗輒止的地步,對每一個方面都有了解,但卻知之甚少,所學知識不成體系,與國家所培養高精尖人才的目標大相徑庭。
(二)師資力量不足
文化產業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開設時間較短,人才儲備數量有限,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處于初步學習和探索階段,專門從事或研究文化產業方向的高校教師屈指可數,大多數是相關專業的教師通過自己后期的學習半路轉型教授文化產業相關課程。可見,無論是教師數量還是專業性都是存在很大不足的,而這種缺口也不是一時可以填補的,師資力量的薄弱直接導致課程教授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那么高校所培養的相關專業的學生質量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專業定位不清晰,專業質量參差不齊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教育部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于2004年設置的本科專業,屬于“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以培養具有寬闊的文化視野和現代產業理念及經營技能的復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為目標”,歸屬于管理學學科門類,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目前,有諸多高校都開設了文化產業方向的專業,但此專業在不同學校隸屬于不同的學院,比如歷史文化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管理學院等都有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對該專業的認識都還處于探索階段,該專業的學科歸屬仍然定位不清楚、各個學校的側重不同。由此可見,我國高校對文化產業專業的建設還不成體系。且該專業極少有對口的工作,碩士點也少有高校設立,導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無論面臨找工作還是考研,都處于尷尬的境地。
(四)多以理論為主,缺少實踐
本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多以學習文化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物遺產、廣告會展、文化政策、演藝娛樂、動漫音樂、文化經紀等眾多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理論知識,因為專業涉及面過多,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每一個方面的學習都是處于初步認識階段,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連“紙上談兵”的階段也達不到,更別說實踐了,無相關實踐課程的設置,單位也很少會招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國有單位報考也鮮有招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缺乏實踐經歷,在人才市場上,專業認可度、辨識度、歸屬感較低。
三、對高校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建議
(一)學科建設專業化、系統化、細分化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覆蓋面較廣,覆蓋了文化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貿易、文物遺產、工藝美術、廣告會展、文化政策、體育娛樂、手機網絡、動漫音樂、文化經紀等眾多文化產業領域。可以將文化產業設置為一級學科,并單獨劃院,一級學科下再細分為不同的方向,每個方向有不同的側重點與培養目標,使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更加精細化、專業化,避免“大雜燴、一鍋湯”式的培養模式,使文化人才的培養更加面向市場需求,與文化市場接軌。
(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引進專業師資力量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師資力量的薄弱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一個硬傷,許多高校都是讓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所屬學院的教師臨時改行,教授文化產業專業的課程,但大部門老師都是邊學習邊教授,在專業領域并無過多建樹,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實在是受益頗淺。所以,筆者建議從文化產業發達國家,比如英、美等國引進師資與專業人才,或開展聯合辦校,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空間與發展空間,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經驗。
(三)與市場接軌,加強學校和企業、政府的合作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符合國家發展的需求,但與社會人力需求脫節,導致很多畢業生“無用武之地”。筆者建議學校的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需求、企事業單位招聘相結合。可開設校辦文化企業并與市場上文化企業上市公司合作,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的同時在校辦文化企業進行實踐,增加學生的實戰能力和經驗,學生畢業后,校辦企業可做推薦人,將所培養的優秀畢業生輸送到文化企業公司進行就業或實習。政府也要加強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與扶持力度,政府相關機構或部門可為文化人才提供實習或就業的渠道,來響應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要求。
四、結語
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強大的經濟實體,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和一國綜合國力最直觀、最具體的反映。人才對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政府和社會要聯動起來,為培養“通文化、善創意、懂經營”的文化產業創新應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和動力,使我國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更加專業化、體系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殷亞麗,任丹.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歸屬及建設[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7(01):17-20.
[2]高搏.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研究[J].高教學刊,2020(35):160-163.
作者簡介:李云姿,(1999年-),女,回族,河南省鄭州市人,在讀本科。專業文化產業管理。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省新鄉市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