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榮
摘要:核心素養是對學生地理學習情況的一個綜合反饋,也是學生地理知識學習中,是否掌握地理思維和地理方法的重要參考。地理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探索精神,是深層次剖析現實問題的一個過程。學生所要掌握的問題剖析的方法,以及全面看待問題、理性認識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立足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以備后續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創新策略
引言
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體現,也是順應社會和經濟要求的體現,在此基礎上必然會作為人才建設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縱觀高中地理教學之意義、之價值,其思維培養之作用難以取代,是學生實踐能力的體現,也是學生綜合性素養的體現。教師要把握好地理教學中的各項具體要素。對焦學生各項具體的地理素質問題,在其合力的作用下,共同構筑高中地理的核心素養。
一、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
(一)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學的開端便是對地理環境進行分析, 使學生依托于自身的視角,依托于人類文明的視角,去理解、去感悟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人地協調觀也是學生應當首先建立起的核心素養內容。那么從我國人地關系的發展來看,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包括古代的“人定勝天”等。而之所以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更多表現為不同時期人們的生產力差異,并在生產力差異的帶動下,表現出了不同的自然開發程度。簡言之,歷史上的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更多是被動的。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有了全新的認知,更傾向于一種和諧、共生的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協調發展。
(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措施
方法是目標得以實現的載體,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則始終離不開方法載體。因此,在面對人與地的矛盾問題時,教師應當避免繁瑣的教學方法,從而在問題的矛盾下,進一步加深了理解的矛盾。基于此,如何以更直觀且更深刻的方式構筑知識傳遞的橋梁,夯實知識運輸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過程中,在教師向學生講解環境問題的時候,便可以通過一些實際案例來導入有關環境教學的相關內容。期間,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視頻來給學生們播放“霧霾”的內容。霧霾問題是伴隨著人類活動,目前被重點關注的一個環境問題。那么在結合霧霾問題分析生態環境時,教師還可以分別從問題的成因、環境問題與人類的關系,以及如何解決環境問題三個角度來切入,向學生提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模擬活動,由學生扮演相關部門的人員,從該角色的角度出發,述說自己對霧霾治理工作的理解。借助于這樣一種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環境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引導學生思考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在完成了以上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形成全新的認識、全新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一)綜合思維的重要性
綜合思維之價值、之作用,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地理教學是思維的體現,也是思維的運用,必然會涉及到對學生思維的要求。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水平是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地理知識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獲取地理方法的重要前提。那么從綜合思維的角度來看,是對焦學生認知、理解等多個方面的考察。而考察學生的標準同樣也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于學生思維的辯證能力、學生思維的全關注能力、學生思維的架構能力。
(二)綜合思維的培養措施
直觀理解地理教學中的綜合思維,指的是學生在面的事物時,能夠以客觀、公正、辯證、全面等眼光來看待,是直擊事物本質和事物規律的思維方式。那么在綜合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從一些對立的觀點出發。面對意見地理事物,教師首先給出一段關于這件事物的觀點,并保證觀點本身被包裝的比較容易認同。之后,教師讓學生也讀該觀點,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是否支持該觀點。由于觀點本身是被包裝的,所以大部分學生都對觀點持有認可態度。對此,在這之后,教師便可以針對觀點中的一些細節來進行剖析,并逐步打破觀點的包裝,讓學生們看到觀點本身立不住腳的地方。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這時候學生是否還會認同這一觀點呢?通過這樣一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獨立思維和質疑精神。目前,伴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上面出現了越來越的信息,幾乎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傳遞著。那么很多人在面對這些信息時,便很容易被信息中的觀點所左右。即便信息中的觀點不是正確的,但經過了語言技巧的包裝,便會看起來很正確,而實際甚至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同理,在面對地理問題時,一些片面的問題解決方法,看似能夠解決問題,但是若仔細分析,卻又站不住腳了。高中生本身的心智不夠成熟,生活經驗又比較少,因此便很容易被這些外來的觀點所左右,最終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因此,通過這樣一種方法,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思維,也在于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維,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并在獨立思維中守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三、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
(一)區域認知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滲透的過程中,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區域認知也是學生接觸地理、分析地理所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在學生區域認知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現地理的數據和信息,從而深化地理問題的理解。
(二)區域認知的培養措施
我國作為一個有著極大國土面積的國家,且又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以及較大的南北跨度和東西跨度,不同地區在自然景觀和自然屬性上必然會存在差異。那么在面對高中階段的地理問題時,便會基于這些差異來設置一些隱藏條件。如果學生本身不具備區域認知能力,便無法看到這些隱藏條件,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地理問題理解。因此,在教師的教學中,首先可以對焦這些區域差異問題,做好區域差異問題的整理和歸總,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成的區域知識框架。同時,在框架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針對一些關鍵問題、共性問題、難點問題做好提煉。其次,就是教師要提高學生看到隱藏條件的思維。在面對一個地理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對問題進行分析,要抓住問題中包含的每一個信息,并同時針對這些信息進行必要的延伸,在信息延伸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以及得到更多的已知條件,使其成為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輔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教學已然成為教育工作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推動人才建設的主要方法和主要渠道,是新時代下給予教育的全新理解。高中地理作為一門融合了社會問題與自然問題的綜合性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能夠幫助學生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這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勇斌."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下旬),2019,000(006):60.
[2]陳銘斌.淺析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探究[J].讀天下(綜合), 2020,000(009):P.1-1.
[3]寸文.地理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文淵(中學版),2019,000(005):316.
[4]向韜.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19,000(014):147-148.